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中耕除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中耕除草tillage and weedingmethod in ancient China

中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有史以后,关于中耕除草技术的记载日益增多,并总结出一套理论,成为传统农业中宝贵的遗产之一。
中耕除草技术的形成 中国中耕除草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甲骨学者们考订,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有相当于中耕除草作业的记载,只是没有“中耕除草“一词而已。到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文献对中耕除草的记载已屡见不鲜。如《诗经·小雅》:“或耘或籽,黍稷薿薿”;《左传·鲁昭公元年》:“是穮是蓘,……必有丰年”;《庄子·则阳》:“昔予为禾,耘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等等。耘,是手工除草;籽,是以足除草并壅根;穮、蓘,是除草兼翻地、松土、壅根。先民们在实践中已认识到中耕除草工作和庄稼生长有密切关系。《诗经·周颂》有“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说明当时还认识到,清除杂草不仅可以防除其危害庄稼,而且可以利用它腐烂肥田,提高地力,以促进庄稼繁茂。《礼记·月令》上记载夏季高温多雨,芟除杂草沤腐,可以起到“粪田畴”、“美土疆”的施肥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中耕除草已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主要工作,故先秦古籍中,常把耕和耘相提而代表农业生产。
认识深化及耙耱锋耩的应用 秦汉以来,由于采矿、冶炼、铁器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为锄具种类的增多,中耕除草的普遍化、精细化和操作技术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锄”字在公元前1世纪开始出现;“锄子”(或称“锄头”)已为除草的专用工具;“锄地”成了中耕除草的概称。此后,先民们已进一步认识到中耕除草对改善作物环境条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争取优质高产有着重要意义。如《齐民要术》种谷篇指出:“锄者,非止除草,乃地熟面实多。糠薄、米息”;大小麦篇指出:“锄麦倍收,皮薄、面多”;种瓜篇指出:“多锄则饶子,不锄则无实。”总之中耕除草对五谷、蔬菜、果、蓏之属,都有良好效果。
同时,这一时期的锄地活动,已注意结合匀苗,使“稠者,锄而稀之”;“稀豁之处,锄而补之”。在锄地过程中,结合考虑庄稼的合适密度,尽力使其稀稠适当,这就使锄地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这一时期在锄地上已日趋精细化,在时间上要求“早锄早获”;在质量上要求“惟小锄为良”,“勿令有草生”,“锄常令净”;并主张“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可见,锄早、锄小、锄了的锄地基本原则,早在6世纪前业已初步形成了。
耙、耢、锋、耩等作业技术及其相适应的农具,这一时期已相继应用于生产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耢在西汉时尚无固定的程序和定型的农具,只是在麦地用棘柴搂一搂,秋天是为了壅根,春季解冻后是为了去其枯叶。到了6世纪,耙耢作业不仅是碎土、平地的主要手段,而且和锄、锋、耩构成旱地中耕除草的系列措施。耢地常在作物出苗后耙过地进行,主要是起碎土的作用,形成耙耢的连续作业。耙耢对越冬作物主要是壅根、保墒、防冻。这在当时是很受重视的,“子欲富,黄金覆”(意指土壤覆盖之可贵)之谚语的形成和流传,就充分反映了这一史实。锋耩工作要等待作物生长稍大方可开始,主要起深中耕的作用,同时也兼以除草。如粟、旱稻苗高一尺才锋。锋耩次数不宜多,一般锋耩各一次,而对管理较好的庄稼,亦可锋而不耩。
质量要求和耧锄耘荡的出现 《齐民要术》卷首“杂说”(一般都认为是隋唐期间作品)、元王祯《农书》“锄治篇”均指出:黍粟苗未齐垄,即锄第一遍,五日后锄第二遍,待蚕老时节再锄第三遍。此时无力即止,若有余力,秀穗后仍锄第四遍。对每次锄地的深度也很有讲究,一般锄第一遍,未可全深;第二遍力求深锄;第三遍较浅于第二遍;第四遍较浅。这一整套技术措施,正适合于黍粟等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要求,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一时期北方旱农首创并普遍推广使用的一种中耕除草农具耧锄,其刃(铧)可入土三寸,用畜力牵引,工效日达二十亩。搂第一次时由于铧小且不用鐴,搂过无沟,故水分散失较少。搂第二遍时,加上鐴土雁翅,土就分向两侧,既能除草松土,又可壅根护苗。
唐宋以来,南方水稻中耕除草技术有较大的发展,耘田时要求必将泥土普遍抓扒一番,使稻根周围形成糊状,以促进根系发达,并将抓起的杂草埋于根下,使其“草腐烂而泥肥美”。耘过的田要及时开沟排水“烤田”,待泥干坼裂后即灌溉,干土得水,极易苏软。这样能起到“稻苗蔚然,殊胜于用粪”的作用。可见,这已将中耕、除草、壅根、增肥、保水和烤田等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这一时期标志着稻田薅耘上重大发展的是耘荡(或称杨耙)的发明和使用。以往中耕除草用两手耘田,匍匐禾间,膝行前进,十分艰辛。宋元间江浙先民创造了耘荡,农民手执荡柄推曳往来于行株间,于是草泥搅和溷溺,“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不仅大大缓解了耘籽的艰辛,而且功效亦倍增。
中耕除草技术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北方农民创造“锄搂”法,使旱作粟黍等田间得以充分保持水分,促进早期生长。据清祁寯藻《马首农言》的记述,锄指的是浅中耕,搂指的是深中耕。山西农民称搂为“刨窝跌弹”,即在中耕除草的同时,把畦面刨成洼塌不平的窝,以待天雨,可以“使雨水不散,亦不畏风”。搂地(深锄)要适时,才能获得油粒(籽粒饱满),故当地农谚说:“头伏搂,满灌油;二伏搂,半灌油;三伏搂,没来由。”
水稻中耕除草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这时期又有了新的提高。明《沈氏农书》提出小暑到立秋锄二、荡一、耘一。而且要求早,早则“功三亩”;迟则“亩三工”。同时要求两次锄草都要将泥土翻转身来,不徒移动场所。《知本提纲》则提出要求三挞、三荡、三掘,不可省减,这样“田必精熟”,才能“稻自倍收”。
稻田杂草,以稗害较大,亦较难除。明清期间,对去稗尤为重视。其步骤和方法是:首先清理秧田泥土。在秧田整地时,面泥铲去寸许,然后耕翻,将播种前罱泥铺面,进行撒种。其次秧田拣拔。待秧苗长成时,以竹筷拣拔。包世臣《齐民四术》说,凡稗草皆长而深碧,易于辨别。再次移栽时剔除。即在拔秧时细辨去之。《致富奇书》还进一步指出:叶上光滑色微黑者为稗,叶有锋芒色微黄者为秧。最后本田薅耘。即秧苗期拣漏的稗草,待插下本田后又“耘以继之”,务求除净。
这一时期中耕除草方面较大成就之一是对中耕除草的作用在理论上作了说明。马一龙《农说》提出:欲使庄稼茁壮,要在禾苗初旺之时,通过中耕,断其浮面须根,使根部表土略干,“俾顶根直生向下,则根深而气壮,可以任其土力之发生,实颖实粟矣”。杨屾《知本提纲》又以朴素的唯物观点作了进一步地阐述:“频锄则浮根去,气旺则中根深,下达吸乎地阴,上接济于天阳”,于是繁茂多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