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卢水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卢水胡东汉至十六国时匈奴部落之一。因世居卢水(即卢溪水,在今青海西宁市西)而得名。初游牧于张掖南至卢水一带。东汉初兴起,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破烧当羌。建初二年(公元77年)结羌人迷吾危及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汉末至魏晋时移牧于武威、陇东、渭北一带。魏文帝(220—226在位)初年侵扰河西,为魏所败。西晋末年乘关中各族大起义之机,攻破北地、冯翊二郡。东晋太元十一年(386)郝奴称帝于长安,旋为姚苌所败。隆安五年(401)临松卢水胡人沮渠蒙逊自称“凉州牧”、“张掖公”,义熙八年(412)改号河西王,为北凉(十六国之一)之主。北魏太延五年(439)其子茂虔(亦作牧犍)为拓跋焘所败,北凉亡。太平真君六年(445)盖吴领导胡、汉人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 卢水胡 卢水胡东汉至十六国时杂胡部落。一般认为是以匈奴为主体融合小月氏、羌等多种成分而形成的。初居卢水(今甘肃张掖之黑河; 一说即卢溪水,今青海西宁市西),故名。两汉之交,附窦融保宁河西。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 ),破烧何羌。建初二年(77 ),金城属国卢水胡响应烧当羌起兵,惊动朝野。魏晋时分布范围渐广,安定、北地、冯翊诸郡皆有之。魏文帝初年(220—221),作乱多年的冯翊卢水胡、凉州卢水胡先后败降。西晋末年复乘关中各族大起义之机,攻破北地、冯翊二郡。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杏城(今陕西黄陵南)卢水胡郝奴称帝于长安,旋降于姚苌。隆安五年(401),临松卢水胡沮渠蒙逊自称“凉州牧”、“张掖公”,义熙八年(412)改号河西王,创建北凉政权。北魏太延五年(439),其子牧犍为拓跋焘所败,北凉亡。太平真君六年(445),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自号秦地王。次年败于魏军,为其叔所杀。 ☚ 赀虏 铁弗匈奴 ☛ 卢水胡 卢水胡东汉至十六国时匈奴部落之一。因世居卢水(即卢溪水,在今青海西宁市西)而得名。初游牧于张掖南至卢水一带。东汉建武末年南下击败烧河羌,占据其地。汉末至魏晋时移牧于武威、陇西、渭北一带。南北朝以后, 渐融于汉族和其他民族。 ☚ 先零羌 氐 ☛ 卢水胡东汉至十六国时期匈奴诸部之一。因世居卢水(今青海西宁市西卢溪水),故名。游牧于张掖(今甘肃张掖)南至卢水一带,隶张掖属国都尉管辖。东汉初兴起,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破烧何羌比铜钳。永平十六年(公元74年),随汉军四道出塞伐北匈奴。建初二年(公元77年),应烧当羌迷吾反汉,危及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汉末至魏晋时,移牧于武威、陇东、渭北一带。时举兵,时内附。晋元康六年(296),乘关中各族大起义之机,应匈奴郝度元起兵,破北地、冯翊二郡。太元十一年(386),杏城卢水胡※郝奴,乘西燕主慕容冲东下之机,称帝于长安(今西安),旋为后秦主姚苌所败,归降。隆安五年(401),临松卢水胡人※沮渠蒙逊自称大都督、凉州牧、张掖公。义熙八年(412),迁都姑臧,改号河西王,为十六国之一北凉主。北魏太延五年(439),其子沮渠牧犍(又作茂虔)兵败,降北魏,北凉亡。太平真君四年(443),牧犍弟沮渠无讳复国,沿用北凉国号。承平十八年(460),沮渠安周被柔然攻杀,北凉亡。其间,太平真君六年(445),盖吴聚众举兵于杏城,自号天台王,置百官,次年,改秦地王,八月,为属下所杀。 卢水胡古代北方民族。东汉至十六国时匈奴所部之一。因世居卢水(在今青海西宁市西,今湟水、湟源附近)而得名。初游牧于张掖南至卢水一带。东汉初势强,曾破烧当羌。汉末至魏晋时移牧于武威、陇东、渭北一带。魏文帝初年侵扰河西,为魏所败。西晋末年乘关中动荡,攻破北地、冯翊二郡。临松卢水胡人沮渠蒙逊于东晋隆安五年(401)自称“凉州牧”、“张掖公”,义熙八年(412)改号河西王,是为北凉。后为北魏所并。 卢水胡古族名。始见于《后汉书·西羌传》。是匈奴、小月氏、乌桓等少数族结合而成的少数族。活动于河西走廊、秦陇及关中等地。是西晋元康六年(296)郝散起义的骨干力量。十六国时期建立北凉政权。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其豪酋盖吴曾领导过各族人民联合起义。北朝后期,此族活动日渐少见。估计与汉族逐步融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