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五络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五络脉

《灵枢·经脉》指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见下表)。《难经·二十六难》指十二经脉、 阴𫐆脉、 阳𫐆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后世针灸文献多从《灵枢》之说。十二经的络脉都是由表经别入里经,里经别入表经,起着沟通表里两经和加强其在躯体浅部的联系。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分别位于躯体的前、后、侧部,有通调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和胁肋部病症的作用。详各该条。

十五络脉表

本经络名部位邻经
手太阴肺经列缺去腕寸半别走阳明
手少阴心经通里去腕一寸别走太阳
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去腕二寸别走少阳
手太阳小肠经支正去腕五寸内注少阴
手阳明大肠经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
手少阳三焦经外关去腕二寸合心主
(厥阴)
足太阳膀胱经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足少阳胆经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
足阳明胃经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
足太阴脾经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
足少阴肾经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足厥阴肝经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
任脉尾翳
(鸠尾)
鸠尾骨下散于腹
督脉长强夹膂上脊骶端散头上
脾之大络大包去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十五络脉

又称“十五大络”。即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各有一条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络。十二经之络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之络散于腹,督之络散于背,脾之大络布于胸胁。

十五络脉shíwǔluòmài

即十五络。详该条。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四经分出的支络和脾之大络的合称,始见于《灵枢·经脉》,也称“十五别络”。十二经脉从肘膝以下分出十二条,任脉从鸠尾穴,督脉从长强穴各分出一条,加上脾经从大包穴分出的一支大络,共十五络。
十五络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有一定规律性: 十二经络脉均从四肢络穴分出,阴经络脉走向与之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络脉走向与之相表里的阴经; 任脉和督脉之络脉与脾之大络分布于躯干部,它们从本脉络穴分出后,任脉之络下行散于腹部,督脉之络上行散于头,并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则散布于胸胁之间。这样,十二经络脉补充十二经脉中气血的运行,形成了表里阴阳相配的关系;任、督二络与脾之大络加强了躯干前后左右的关系,并有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将气血灌注到人体各个部位中去,起着联络周身,渗灌及濡养身体的作用。
手太阴络脉 系从腕上列缺穴处分出之后,与手太阴经并行直入手掌,散布于鱼际部位,在腕后1.5寸处走向手阳明经(图1)。若本络脉邪气实,则手掌热; 正气虚则呵欠、气短、尿频、遗尿。治疗应取列缺穴。
手少阴络脉 系从腕上通里穴处分出之后,沿着本经上行进入心中,向上联系舌本,再向上归于目系,在掌后1.0寸处走向手太阳经(图1)。若本络脉邪气实则胸膈部支撑不适;正气虚则不能言。治疗应取通里穴。
手厥阴络脉 系从腕上内关穴处分出之后,沿着本经上行,连系心包,络于心系(图1)。若本络脉邪气实则心痛;正气虚则头颈强直。治疗应取内关穴。

图1 手三阴络脉分布示意图


手太阳络脉 系从腕上支正穴处分出之后,向内注于手少阴经;其支脉上行过肘,络于肩髃部(图2)。若本络

图2 手三阳络脉分布示意图


脉邪气实则关节纵缓,肘部痿废;正气虚则皮生赘疣。治疗应取支正穴。
手阳明络脉 系从腕上偏历穴处分出之后,走向手太阴经;其支脉向上沿臂膊,经肩髃上行到下颌角,遍布于牙齿;其又一支脉进入耳中,与耳部聚集的许多经脉会合(图2)。若本络脉邪气实则生龋齿、耳聋;正气虚则齿寒、胸膈不畅。治疗应取偏历穴。
手少阳络脉 系从腕上外关穴处分出之后,绕行臂外侧进入胸中,与手厥阴经会合(图2)。若本络脉邪气实则肘部拘挛;正气虚则关节不收。治疗应取外关穴。
足太阳络脉 系从踝上飞扬穴处分出之后,走向足少阴经(图3)。若本络脉邪气实,则鼻塞流涕、头背疼痛;正气虚则鼻流清涕、鼻出血。治疗应取飞扬穴。
足少阳络脉 系从踝上光明穴处分出之后,走向足厥阴经,向下连络足背(图3)。若本络脉邪气实则足冷; 正气虚则下肢瘫痪,不能起立。治疗应取光明穴。
足阳明络脉 系从踝上丰隆穴处分出之后,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顶,与各经脉气相合,向下联络咽喉部(图3)。若本络脉邪气实则癫狂; 正气虚则足不收,胫部肌肉萎缩;如气逆喉肿痛,突然音哑。治疗应取丰隆穴。
足太阴络脉 系从足部公孙穴处分出之后,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上行入腹,联络肠胃(图3)。若本络脉邪气实则腹绞痛; 正气虚则腹胀; 气逆则发生霍乱而上吐下泻。治疗应取公孙穴。

图3 足三阳、三阴络脉分布示意图


足少阴络脉 系从足后大钟穴处分出之后,绕过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贯腰脊(图3)。若本络脉邪气实则小便不通或排尿困难;正气虚则腰痛; 气逆则心烦、胸闷。治疗应取大钟穴。
足厥阴络脉 系从踝上蠡沟穴处分出之后,走向足少阳经;其支脉经胫骨处上行到睾丸部,结聚于阴茎(图3)。若本络脉邪气实则阳强不倒;正气虚则阴部痒;气逆则睾丸肿胀、疝气。治疗应取蠡沟穴。

图4 任脉、督脉之络分布示意图


任脉之络 系从胸前鸠尾穴处分出之后,散布于腹部(图4)。若本络脉邪气实则腹皮痛; 正气虚则皮痒。治疗应取鸠尾穴。
督脉之络 系从尾骨下长强穴处分出之后,沿脊柱旁肌肉上行到项部,散布于头部,又下行经肩胛两旁,走入太阳经,行入脊柱旁的肌肉中(图4)。若本络脉邪气实则脊柱强直; 正气虚则头沉、头摇。治疗应取长强穴。
脾之大络 系从腋下大包穴处分出之后,散布于胸胁部(图5)。若本络脉邪气实则周身疼痛; 正气虚则周身关节松弛无力。治疗应取大包穴。

图5 脾之大络分布示意图

☚ 阳蹻脉   十二经别 ☛

十五络脉shí wǔ luò mài

fifteen collateral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