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
人类在城市特定空间的各种生态条件的总和,是一个既包括自然生态条件又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广泛的范畴。城市是一个高度人化的生态系统,依靠人类活动来维持,同时又十分强烈地遭受人为干预和负面影响。城市的发展必须依赖城市生物圈和社会圈尽可能完美的结合和协调。城市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自身规模、功能和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使用和保护、改造使城市生态环境也处于不断深化之中,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特定城市的高层管理、决策者的政策和决策影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凸出的问题。主要有:
❶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地污染、噪音污染等。各类污染又由于生化反应,形成各种次生污染,污染物种类复杂多样。
❷城市资源问题。为了维持城市的运转需要自然界大量物质的供给和输入,需求往往大于城市所在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负荷能力。如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在我国干旱少雨的北方黄、淮、海、辽四个流域,工农业总产值达全国的42%,而淮河、黄河、海河、东北诸河和西北内陆诸河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8%,其中海河和辽河中下游地区缺水问题尤为突出,一些城市工业区的地下水资源已经面临枯竭。城市作为集中的污染源,对资源本身又存在巨大的破坏作用。城市中化学工业生产的各种农用化学生产资料,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却大大降低了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加之大气污染形成的酸雨、生产生活的废水废液,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广大地区的农田、水域、草原和森林,从农业文明时代开始的土地资源的破坏和丧失在工业时代中不断加重、加速。
❸住宅与交通问题。住宅的密度直接关系到交通的繁忙度,而交通的发展度也是一个地区住宅发展的前提条件。城市交通过多地依赖小型汽车,除了较大的尾气排放问题外,也加速了城市外延的扩大,侵占更多土地、能源、空间的资源; 水泥道路的铺设,严重影响了地表水体的循环作用;高层住宅的不断建设,也阻碍了大气、水体、生态等一系列的循环作用。
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是:
❶城市生态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的高度复杂化的人工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的演化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执行自然环境的资源、能源等物质来源的功能和社会环境的生产、生活、舒适、享受的功能,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推动社会的发展。
❷人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改造者,也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一员。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人也支配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城市生态环境起调节控制的作用。
❸整体性。城市生态环境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部分组成。城市生态环境的各要素、各部分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推动系统的发展,以达到新的平衡。
❹开放性。物质能量的恒定需要与系统以外的环境进行广泛的交换。原材料、燃料要输入,产品、废物要输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容量、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水平。
❺具有一定的负荷能力。城市生态环境的负荷能力是有限的,超负荷的运转会破坏生态平衡。城市生态环境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我调节系统,可在一定限度内维持本身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