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歆约前53—公元23

西汉末年目录学家,古文经学派开创者。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刘向子。少时以通《诗》、《书》为成帝召见,任为黄门郎。后受诏与父刘向主校宫廷藏书,遍究诸子、诗赋、数术、方技之学。父死,他迁中垒校尉。哀帝即位,受大司马王莽推荐,任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后因得罪权臣,惧诛,先后出为河南、五原、涿郡太守。平帝时历任右曹太中大夫、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等职,封红休侯。王莽称帝后被尊为国师,封嘉新公。地皇末年(23年)因参与谋杀王莽,事泄自杀。一生贡献主要在目录学。他继续父业,把全部藏书归类撰写成一总目录,成《七略》七卷,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已佚,其主要内容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在经学上,他自称发现多种古文经本,哀帝时曾建议为《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置博士,遭今文博士坚决反对未成。在王莽当国后终得立古文经博士。能文,今存《遂初赋》、《列女颂》等,另有天文著作《三统历谱》。

刘歆

 古文经学最早的提倡者。字子骏,汉宗室子弟,系楚元王五世孙。其父刘向是西汉学界泰斗,刘歆少承父学,对六艺、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是中国历史上以博学名世的大学问家之一。汉成帝时,他应诏随父亲进入皇家图书馆,参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整理活动。其父去世后,他继承父业,主持整理完毕所有宫廷藏书,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著名的目录学专著《七略》。就在这期间,刘歆在宫廷藏书中发现了用古文抄定的《春秋左氏传》,如获至宝。他当然没有想到,这一发现竟在近两千年的学界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笔墨官司。当时的官学是今文经学,但刘歆在读完《春秋左氏传》 后,断定这才是孔子的真义。汉哀帝时,刘歆成为皇帝的近臣,于是上书建议将 《左氏春秋》、《毛诗》、《周礼》、《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也立为官学,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强烈抵制。当时的执政大臣都是以今文经学起家的,对刘歆更是痛恨以极。为避杀身之祸,刘歆请求外任。几年后,哀帝驾崩,平帝年幼,以外戚王莽辅政。王莽大权独揽,渐有代汉之心。王莽先是以周公自居,以“复古改制” 为名义,为新王朝的建立造舆论。此种背景下,在野的古文经学成为王莽改制的工具。刘歆与王莽本为故交,这时自然时来运转,连连超升,成为王莽改制运动中的风云人物,位至封侯。当时天下乱象已现,据说,当时民间流传着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的谶语,预言有一位名叫刘秀的人将成为 “真命天子”。刘歆野心膨胀,想入非非,改名为 “刘秀”。但最终坐上天子宝座的不是刘家的人,而是王莽。在王莽的新朝,古文经学被尊为新朝的国学,刘歆被封为国师,成为古文经学的最高权威。王莽代汉以后不久,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一位精通天文谶记的道士观测星象后私下对几位执掌兵权的将军预言: “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这几位将军便串通起来,密谋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刘歆为天子。刘歆本是刘氏宗族,改名 “刘秀” 时就有帝王之心,与这几位将军一拍即合,但起事前被人告密,刘歆等人皆自杀。王莽建立的新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后代正统的史家都以王莽为篡汉,而刘歆曾经阿附王莽新朝,自然被视为变节的 “汉奸”。即使在古文经学压倒今文经学之后,刘歆的首倡之功也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清朝乾嘉之后,古文经学盛极一时,成为学界的主潮,直到近代,才重新受到今文经学的挑战。康有为以今文经学为旗帜,鼓吹维新变法,要彻底打倒古文经学,发表 《新学伪经考》 一书,声称 《春秋左传》、《周礼》等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假经典,是为王莽篡汉制造历史根据的 “伪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等 “疑古派” 的学者也坚持这种观点,认为根本没有所谓 “古文经”,而是刘歆的杜撰,他借在宫廷整理皇家藏书之机,伪造了《左传》、《周礼》、《古文尚书》等。这种看法现在基本上为学界不取。其实,刘歆真要是伪造了古文经,然后又使后代学者上了两千年当的话,那才真是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奇人。
刘歆

刘歆? —24

西汉著名学者、辞赋家。《汉书》有传。刘向子。字子骏。汉哀帝时奉诏继承刘向整理古籍之业。刘歆于整理国家藏书中,发现历来所献古文字儒家经典,大好之,以为足以补当时经师之缺。于是作《移让太常博士书》,建议将古文家学说立于学官,触怒众多大臣。刘歆惧祸,求调外任。出为河内太守,又出为五原太守。及王莽篡汉,为国师公。后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频于崩溃。刘歆遂谋发动政变,事泄,被杀害。刘歆善于辞赋,代表作为《遂初赋》,见《艺文类聚》及《古文苑》,是一篇较早的长篇纪行赋。赋中有不少写景的佳句,颇能起到寓情于景的作用。如“兽望浪以穴窜兮,鸟胁翼之姿姿”等句,显然对后来王粲《登楼城》有一定的影响。在西汉人的辞赋中,以抒写个人情怀为主的作品较少。这篇赋还是较早的。另有《甘泉宫赋》和《灯赋》两篇,均见类书,并非全文,后者尚可一观。

☚ 刘越   刘德 ☛

刘歆

借指博学之人。唐卢纶《送崔邠拾遗》诗: “石建每闻宗谨孝,刘歆不敢衒师儒。”衒(xuan):炫耀, 自夸。
●《汉书·刘歆传》: “歆字子骏, 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 西汉刘向之子刘歆继其父校勘《五经》,整理六艺群书,学识渊博。

刘歆

刘歆前53?—23

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沛(今江苏沛县)人。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年间,曾奉命与父刘向领校皇家图书,对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刘向曾为中垒校尉,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举荐他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父业,类列皇家图书,成《七略》一书。王莽篡位,以他为国师,封嘉新公。地皇四年,农民起义军迫近长安,刘歆因怨王莽杀其第三子,与卫将军王涉谋诛莽,事泄自杀。
刘歆的著作,以其继承父业,“总群书而奏其《七略》”为最有名。包括辑略(总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原书已不存,清代洪颐煊、马国翰、姚振宗有辑本。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可以从中看出《七略》的梗概。他的文格典雅峻洁,比他的父亲还来得雄放。
刘歆的赋,今传有《遂初赋》、《灯赋》及《甘泉宫赋》残文。《遂初赋》为刘歆在哀帝时,自三河徙守五原时作。赋的开始简叙自己从侍从之臣出守三河,又徙五原。然后历述晋地故事和五原的风光以抒情。这种以征途为线索的写法,虽略仿屈原的《涉江》、《哀郢》,而历举途中各地掌故以讽谕世事,则非屈原赋所有,故为创格。其《灯赋》是四言诗体咏物小赋,比刘安的《屏风赋》更短,也是有特色的。

☚ 王褒   扬雄 ☛

刘歆公元?——23年

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西汉沛(今江苏省沛县)人。刘向次子。古文经学的开创者。河平(公元前28——前25年)中,与父向总校群书。向死,歆继父志,整理六艺群书。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在目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曾建议为《周礼》等古文经设立博士,遭到今文学派的反对。王莽政权立古文经博士,歆任国师。主要著作有《三统律历谱》、《春秋左传注》、《尔雅注》等书,均亡佚。今存清人辑录本。

刘歆

17.刘歆(p369.1)

释文之末云: “明张溥魏汉六朝百三家集辑有刘子骏集。
按:书名误称,“魏汉”倒乙,当作: “汉魏。”

☚ 冷香   古史考 ☛
刘歆

刘歆?—23

汉朝宗室。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成帝时,以年少通 《诗》《书》 能属文召为黄门郎。后与父刘向领校秘书向死,拜刘歆为中垒校尉。哀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为侍中太中大夫,迁奉车光禄大夫。又继承父业总校群书,编成《七略》。刘歆在校书的过程中,声称发现《周礼》、《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建议哀帝立古文经学官,遭到朝廷大臣和今文经博士的反对。刘歆出任郡太守,数年以病免,不久任安定属国都尉。哀帝死,王莽执政。因王莽年少时与刘歆皆为黄门郎,故看重刘歆。拜歆为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封红休侯,主持儒林史卜之官。王莽篡位,利用古文经托古改制,封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地皇四年(23),王涉与刘歆等谋诛王莽,事泄,刘歆、王涉皆自杀。歆著有《三统历谱》等。

☚ 刘向   刘縯 ☛

刘歆约前53—23年

西汉目录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历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歆承向业,继续校书,依《别录》编成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之一《七略》。为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参见“七略”。

刘歆

刘歆?——23

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少以通《诗》、《书》能属文为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后受诏与其“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 (《汉书·楚元王传》)向死,他继父志,总校群籍,撰成《七略》,为建立中国的目录学奠基。自称发现《周礼》、《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开创了古文经学派,遭到反对。王莽执政,立古文经博士,刘歆任“国师”。后因谋杀王莽,事泄自刎。他又是天文学家,著《三统历谱》,造圆柱形量器,使用的圆周率是3.1547,称“刘歆率”。原集已佚,明人辑有《刘子骏集》。

☚ 桓谭   马援 ☛

刘歆?-23liú xīn

《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茺蔚(1)。人名。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开创者,目录学、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沛(今江苏沛县)人。继承父业,总校群书。著有《七略》、《三统历谱》。

刘歆

刘歆?~23

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沛(今江苏沛县)人。少以通《诗》《书》能属文拜黄门郎。河平年间,受诏与父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伎,无所不究。父死后继职中垒校尉。哀帝初,经王莽举荐,官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复领《五经》,得以卒父前业,撰成《七略》,包括辑略(总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重大贡献。其主要内容,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自称校秘书时发现《周礼》、《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并了解它们在民间的传授情况,建议为它们立学官,遭到今文派儒者的反对,并由是忤执政大臣,乃出为郡守。王莽持政,他因曾与莽同为黄门郎,颇受器重,历官右曹太中大夫、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直到封红休侯,成为王莽文化事业的中心人物;新朝建立,又拜为国师。在王莽的支持下,古文经不仅立于学官,而且置立博士。后因怨莽杀其三子,又以南阳兵起,惧大祸将至,听从卫将军王涉言,将谋诛莽,事泄自杀。著有《三统历谱》,造有圆柱形的标准量器。根据该器铭文计算,他用的圆周率是3.1547,世有“刘歆率”之称。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子骏集》。

☚ 刘向   韦贤 ☛

刘歆Liu Xin

Confucian scholar,bibliographer and astronome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Works: Seven Summaries,etc.

刘歆前?—前23

西汉末年学者、古文经学家。字子骏。曾用名秀,字颖叔。刘邦同父异母弟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刘向第三子。少时通经书能属文。成帝时为黄门郎,哀帝元年(前6)大司马王莽荐其系汉宗室有材行,举为太中大夫,升迁奉骑都尉,奉东光禄大夫。受成帝诏与文领校皇室秘府藏书,博览六艺、传记、诗赋、术数、方技之书,学识渊博。父卒后继续父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节要分类撰成《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分,是我国最早的简明书目提要,也是较早的一部学术史著作。班固《汉书·艺文志》即取《七略》成篇,从中可见刘歆的观点。他认为上古王者皆置史官,记载其言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室衰微后,史官失职,记载残缺。孔子欲继续前代史官的事业,选择文化传统深厚的鲁国,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著成《春秋》一书。此说肯定孔子是一位有见识的学者,在文化学术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但否认孔子是受命于天的王者,否认孔子是神,与今文经学和谶纬的孔子观不同。他还认为,周天室衰微以后,诸侯并起,各诸侯国君主“好恶殊方”,诸子学派各引一端,以取合诸侯。“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汉书·艺文志》)此说把儒家学派与其他诸子学派同视为历史变化的产物,否认了神化儒家学派的观点,亦与今文经学和谶纬的观点不同。《左传》多古字古言,以前仅在民间流传,学者仅传训故而已,多不与《春秋》经文联系研究其内容。刘歆在校书中发现秘府所藏《春秋左氏传》,甚爱好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他突破《左传》不传《春秋》的传统看法,“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汉书·楚之王传》),使《左传》的章句义理更加完备。他向哀帝建议,将属于古文经的《左传》及《毛诗》、《逸礼》列于官学。哀帝诏令刘歆与五经博士讨论此事,诸博士为今文经学者,均不肯支持他的建议。刘歆写了一篇公文《移书太常博士》与诸博士讲理,成为经学史上有价值的文献。这篇文献概括了孔子以来特别是西汉以来学术流变经过,着重列举西汉古文经的几次重要发现,为古文经书的价值进行辩护。文中指出: 《春秋》三传中,《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与孔子同好恶,亲见孔子,《公羊传》、《谷梁传》的作者生于孔子弟子之后,《左传》的详实可靠后二书是比不上的。今存《左传》等古文典籍出于秘府旧藏,《公羊传》、《谷梁传》来源于学者记诵口说,《左传》远比后两者可靠,因此《左传》等古文经不可废弃。批评反对将古文经立于官学的博士们,不能正视战国秦代以来书简残缺的实际,拘泥于残缺不全的今文经书,因陋就简,分文析字,抢残守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未师而非往古。”(《汉书·楚之王传》)他们反对立古文经博士,出于恐怕暴露自己学问破绽的私意,没有“从善服义”的公心,或者不考察实际情况,跟着别人随声附,说《左传》不传春秋。哀帝已下明诏,讨论立古文经博士之事,希望兴立被长期废遗的经艺,这些人仍然“深闭固距”,实非“士君子”应持的态度。况且“礼失求之于野”,难道出于秘府的古文经还不能盛过流失于“野”的古代制度文化知识吗? 宣帝以前,《书》有欧阳学博士,《春秋》有公羊学博士,《易》有施、孟两家博士,为什么宣帝又增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博士呢?对于经学不同派别“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同上)。《左传》等古文经书怎么可以绝弃呢! 这篇据实讲理、意深言切的移文引起今文博士和执政大臣的怨恨,有的以辞官要挟,有的上书指责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今文经学。虽然哀帝认为刘歆欲广道术,不存在“非毁”的问题,保护了他,刘歆仍感到处于诸儒和执政大臣怨恨的环境中极危险,因而请求离开京师去当地方官。先后出任河内郡、五原郡和涿郡太守。刘歆还作有《三统历》、《三统历谱》、《钟律书》,班固《汉书·律历志》收录了其基本内容,从中可见刘歆提出的“太极元气”说的世界运行图式。认为宇宙的根本是“太极元气”,其未分化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气锺于子,化生万物”(《汉书·律历志》),认为太极元气在十二辰中的运行从子辰(十一月)开始,从而变化生出万物。子辰之数为三,以后每辰在前一辰的基础上增加三倍,丑辰(十二月)之数为九,寅辰(二月)之数为二十七,依序类推至亥辰(十月)之数为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以酉之数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除亥之数得九,证明律管中黄钟的长度应为九。这此说法把历法、数学、音乐联系起来,用来说明“太极元气”论的系统性。与《三统历》相关,刘歆还造有圆柱形标准量器,根据此量器铭文计算,他用的圆周率是3.1543,世称刘歆率。王莽称帝后刘歆为国师。后赤眉、绿林军起,王莽政权动摇,刘歆谋诛王莽,事泄自杀。著作已佚,明人辑有《刘子骏集》一卷,清人辑有《刘子骏选集》一卷。

刘歆? —23

西汉末臣。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颍叔。沛(今江苏沛县)人。刘向子。少好学,以通《诗)、《书》,能属文,为成帝召见,拜黄门郎。河平中(前28 —前25)受诏与父领校群书,授六艺、诸子、诗赋、数术、方技等。父卒,歆复为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承父业,校群书,成《七略》。尝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设学官,未果。后得罪于权臣,出为河南、五原、涿郡太守,数年以病免。王莽篡位,任右曹太中大夫、中垒校尉、京兆尹,封红休侯。后为国师。地皇四年(23),谋诛莽,事觉自杀。其著多佚,今有《遂初赋》、《列女颂》等。

刘歆约前50—后23

西汉经学家、数学家。字子骏。刘向子。著有《三统历谱》。王莽时曾设计一个统一全国度量衡制的圆柱形标准量器;由铭文规定的面积和直径计算,知道他所用的圆周率是3.1547。这是第一个与古率π=3不相同的圆周率数值。

刘歆?—23

新莽大臣、经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之子。汉成帝时,以通诗书、善文为黄门郎。后同父校阅群书,无所不究。集六艺群书,分类排列目录为《七略》。在校书中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利用它来解释《春秋经》。还发现《逸礼》、 《古文尚书》等,要求把这些书立于学官,与反对此议的博士辩论,创古文经学。为王莽亲信,历迁中垒校尉、京兆尹,封红休侯,位至国师。昆阳之战后,与大司马董忠谋劫王莽降绿林军,事败自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