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8_196顔淵第十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8_196顔淵第十二

【顔淵第十二】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己,人心也,氣質也。人之心性謂之道心,道心者,心之明知也。稟乎五行之氣,而其發有四焉,謂之‘四端’。心性無不善,故曰道心。其發而有不善者,道心之雜乎氣質,而動知有所不及也,非其心之明知本然也。其心則無不明,而以其雜乎氣質,故有不明也,此之謂‘人心’。其發亦有四焉,即‘四端’之偏而不中者也。人非有二心也,其發而善曰道心,不善曰人心。如一馬而行,其當行之路,則為善馬;横逸奔放於不當行之路,則為惡馬也。雖下愚亦必有道心,雖上知亦不能無人心。為學之要,唯有克去人心之偏,而反乎道心之中,致其‘精一’也,是謂克己復禮也,是謂‘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也。忠恕、中庸即其事也,誠明即其工力也,禮樂即其器也。克盡人心而獨存道心,故曰精一。世儒云:人心亦不可盡去,而使之聽命於道心,既有道心、人心,而又有使之聽命之心。何人之多心也!吾見其日尋干戈而六鑿擾攘也,何以致‘精一’乎?此蓋顔子初學時所言,而門人無不聞也,非獨顔子得聞也。天下之物莫不反之,而後成‘三極之道’也。
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四勿即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是也。
學之用力,必自情始。苟能審察而慎發,習熟既久,則心漸静而一,虚而明,血氣自消。不為氣質之所牽動,而發必得正,喜怒哀樂莫不中節矣。情無妄發,則心自正。正者,正值也,正則中矣。四勿者,審察而慎發之目也。視聽言動,苟能審察而慎發,則喜恕哀樂自無妄發矣。此吾道治心之要法也。釋氏絶其情,老氏知人之不可以無情,則薄其情,使之若存若無,既不至於絶,亦不至於有。聖人使其情發於其所當發而已,宜無則無,宜有則有,未嘗不無而亦未嘗不有也。此三教治心之異也。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唯至誠故能敬。君子常自知不足,故敬慎恭畏,不敢自恃,不敢自伐,不敢驕怠,不敢乘勢使氣,所以能遠大而無敵於天下也。小人反是。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朱子曰:名向魋之弟。訒,忍也,難也,忍而不發也。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見道之深,而知其至難。言措行之不易也。心常不足,不敢自恃,故其言訒。不謂其但言之訒而便為仁也。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朱子曰:向魋作亂,常憂懼,故告之以此。○自得於其位而樂天知命,故不憂。與天地鬼神同德,與天下和合,故不懼。忠恕,中庸之謂也。若高絶衆人而獨立,則安得不憂懼乎?故在曰‘厲,熏心’。至如小人之行險儌幸者,愁愧危懼,憂戚侮辱而終其身而已矣。凡孤寄則憂危,群處則安樂;合于人則合于天矣,離乎人則離乎天矣。故君子不敢自恃,而惟恐失天下之心也。夫‘過不及’皆不能和合於天下,如獨行乎高深幽絶之地、險僻邪曲之徑也。君子大同於天下萬世,如與衆同行於平坦安便之路也。司馬牛好問而不思,其所不足可知矣。吾之所行,無可招憂,何憂?無可招懼,何懼?吾惟憂吾之未至也,懼吾之有失也。何憂乎福之未得?何懼乎禍之外來?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人力之無可奈何曰命,所從來者久而後成命,成命而無可奈何矣。君子不憂命。
之無良也。朱子曰:憂其將死於亂也。
子夏曰:‘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朱子曰:子夏欲以寬之憂,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朱子曰:浸潤,如水之漸漬而入也。○膚受者愬人,而其利害切於聽者之身也。以其切於身,故不暇審察而受其愬也。浸潤、膚受之所以行,由牽於私也。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節用而不奪時,則足食矣。明賞罰而嚴紀律,則足兵矣。刑政有章而威儀不愆,則民信之矣。食足則民不窮,兵足則鄰國不敢侮,民信則可以左右之也。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無信之極,至于上下相疑,‘父子兄弟不相保’,天下之亡可立而待也。父子兄弟相信而親愛生,上下相信而政教行,然後有粟可食也。人之生也以相信也。若不相信,則將以兵刃相向,安能一日生乎?夫人有狂疾,其父母兄弟皆畏而備之矣。何者?以其不可信也。天下之人不相信如狂疾,則能不以兵刃相向邪?○朱子曰:我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寧死而不失信於我。○我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不知朱氏或獨能之乎也?使民寧死而不失信於我,鬼且不能也。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
朱子曰:鞹,皮去毛者也。○文質之先後不同,而其相須無差别也。野與史,其失等耳。無質則文無所附,無文則質無所用。如繪而無素,則繪無所施;素而無繪,則不成繪矣。若君子而無文,何以異於樵童牧叟之忠信者哉?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朱子曰:徹,通也,均也。○制:一井之田九百畝,中百畝為公田,而其二十畝分為民宅田,公田實八十畝,而八家各私百畝。若民多而田少,則不必一夫百畝也,或二三夫共其百畝。通公私之田而合作之,農夫少之家,計日而出傭,直歸之農夫多之家。公税其一,民取其十,而八家分之,此謂什一,而謂之徹者也。其實十一而税一也。宅田税以絲麻菜果。所以齊民力,合習俗,均地之厚薄、一年之豐歉也。隨地之厚薄、年之豐歉而什一,則常什一也。無後世肥瘠之異制、年分之加减,而百弊俱生矣。古有還授倍易及禁民賣買之説,而恐其煩擾難行,似非先王簡易制法之義也。宣公履畝而税之什取其二。若行徹法,無今之徵督之煩,及富民無以田假人而收太半之賦者,農夫與游士俱利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厚斂則民困,民困則賦無所出,而國愈貧。薄斂則民富庶,民富庶,則賦出益多矣。山澤不可竭也,而況於民乎?是故先王薄斂以足民,節用以富國。時之人民財賦皆入于三家,而民不知有君,雖加賦而公之所得至少矣,徒肥三家,而愈取民怨也。不如輕税而收民,則民將與公矣,公乃可以求足也。若百姓皆叛,公將並與其不足而失之矣,公孰與求其足乎?惜乎,哀公之不喻也。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1]不以富,亦祇以異。”’
我行其野之文。人之於我,本無親疏。吾以公義尊其賢,而賤其不肖耳。乃以私意為愛憎,人一也,既愛之又憎之,是惑也。夫以私意愛人,非所以厚人也。得其私愛者殃也,非福也。夫以私意愛人,為利於我也,然未有得其利者也,不如親賢之為必利也。夫以私意憎人,為害於我也,然愈益其害也,不如汎愛容衆之為遠害也。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朱子曰:景公,名杵臼。時公失政,而大夫陳氏厚施於國。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君臣、父子之道皆失其正。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蓋善之而未能深喻也,故不問其救之之方耳。卒以繼嗣未定,為陳氏所弑,而啓篡國之端。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也與?’民信其必無私也,必無枉也,從之而不疑也。
子路無宿諾。
朱子曰:宿,留也,急於踐言也。尹氏曰:小邾句繹,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路之一言,其見信於人可知矣。片言以折獄,信在言前也。無宿諾,所以致此也。○有信如此,何治民之有?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政清化行而争訟息。雖使周公之才,循其末而理其既成,則未有大過於人。君子之不可及者,惟揣其本而為之於未形乎。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朱子曰:居,謂存諸心也。○君子之少誠實者,其誠力不達於人情,而不免於私;其誠力不達於事理,而近於迂闊。近於迂闊而不免於私,則將為苟難之行,而自快於己。子張頗有此病,故夫子告之,未嘗不在於是也。若小人,則其誠力只存乎己,而不及于人。不通人情,不知事理,妄作而無忌憚,其狡黠者詭行而釣名也。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不)〔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成人之美,亦己之美也;成人之惡,亦己之惡也。
君子視人猶己。小人敵人,敵之薄、我之厚也。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大夫,社稷之貳守也,故稱‘孔子對’也。後世之多陵蔑詆斥者,是亦社稷之罪人也。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徒言曰我不欲民之有盜矣,我欲民之善矣,而無益也。有是心也,舉之於政,斯得也已矣。
欲,欲之也。上之所好惡,民有甚焉。貴德而賤貨,則民知恥,雖賞之不竊也。貴德而賤貨,不欲之實也。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上,與‘尚’通,加也。舉仁而教不肖,民趨於善矣。舉仁而教不肖,欲善之實也。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質直好義,忠也。察言觀色,明之格于物也。慮以下人,謙也。内修正而外濟於物,天下之所歸也,神明之所福也。三言者,通言達矣,而切中於子張之病根也。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色取仁而行違,即‘色莊’也。居之不疑,如王安石之執拗是也。辭色儼然,足以動人,而敢行無慚色,則人從風而靡矣。○程子曰: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學何事?為名而學,則是僞也。今之學者大抵為名,為名與為利雖清濁不同,然其利心則一也。○世儒所言如此而所行如彼,名高天下而不能澤一民,行絶衆人而不能安其身。既無用於天下,而能為百世之深禍,何如其言行之不相顧也?自人以來,談虚義而不審之於事實,置其事實而談虚義,故其言日遠於事實而不相準,身在西偏而言則東偏也,言則天上,而身在地下,其弊之所從來者尚矣。不去其弊,而雖聖人末如之何矣,雖欲望世之治,不可得也。夫君子之道,‘建諸天地,質諸鬼神,徵諸庶民’,考諸聖人之言,不敢自由乎己。謹察乎天地鬼神庶民之情,深究乎聖人之言,而無所悖繆,然後乃焉敢行,乃焉敢言。是以其學也始乎知天、知人而博乎物之理,其用工也格乎人物之情而達乎事之幾。是故明於事實而不可眩以僞,乃可以修身也,乃可以治人也。夫人之生也,有利與名而已。名亦利也,無利與名,則是無人也。人而不求名利,而何以為人哉?君子特惡其私己之利之害,而不利也;無實之名之禍,而喪實也。私己之利背乎名,無實之名反乎利,而終亦不能為利,亦不能為名。要之,兩失而喪其性,一也,是以君子不為也。余嘗論,以為為名與為利同歸于惡,而夸為甚。小人之知不及而為利者,尚為近於人情矣。夸者棄利而為名,其非人情甚矣。故曰為名與為利同,而夸為甚也。唯中庸之實德一舉,而名利兩遂,天地祐之,鬼神福之,人民歸之,萬物資之,利盡天下民不争,名垂萬古人不猜,又極便安,又極快樂,此乃全其性者也,是以君子為之也。君子者,乃善為名利者也。小人者,乃不知為名利者也。世儒則直言人不可為利,亦不可為名,是兩絶之也。兩絶之,則其所行者果何事?其所言者果何道邪?夫利與名者,天之命。而人之性也,終不可得而絶之也。乃其言云耳,而其行則不能矣。聽其言,則曰我未嘗求利也;而觀其行,則飲食、衣服、宫室、田宅、器用、車馬,凡人之所賴而為利者無不備矣,其不為不求利也可知矣。聽其言,則曰我未嘗求名也;而觀其行,則高絶苟難,迥出於常情之外,行人之所不能行,不見功德於民,而名疑於聖人,其不為不求名也可知矣。唯其薄於利而厚於名,謹於行而談於玄,遠於事實而不居位任事,是故雖為天下之所貌敬而心憚。然幸而不至於亡身,亦猶之清談者多能全其首領也。幸而遇世之昏,而乘俗之暗,故竊其虚名耳。天之未喪斯民也,夫其敗也何日之有?彼其於名利也,其言則兩絶之,而其實則不能也,其終則亦不免於兩失而喪其性也已。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修,治而去之也。攻其惡,而人之惡自化之矣。
君子之成物,乃所以成己也。先事後得,則所得愈大。專行其難而無計功謀利之心,言不計目前之利也,若大頭腦之利,則計之明矣。然而功利自然萬倍矣,忠恕之謂也。小人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親;一日之欲,喪其終身之利,以及其子孫。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
知者,所以為仁也。若不可為仁,則詐也,非知也。樊遲蓋疑‘知人’之非為仁也。
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猶言‘舉[2]賢治不肖’也。錯,措,施也。能使枉者直,即之‘居賢德善俗’也。德能化民為仁,非仁與?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有天下,選於衆,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遠矣。’唯言舉直而不言錯枉,則非如説之為二事明矣。
朱子曰:人皆化而為仁,不見有不仁,若其遠去爾。○子夏言知人之為為仁也。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君臣朋友,以義合者也,故其道同。忠告善導,即勿欺而犯之也。不可則止,言無數也,非謂絶之也。不謂其不能而忠告之也。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朱子曰:講學以會友,取善以輔仁。

☚ 08_195先進第十一   08_197子路第十三 ☛
000020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