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第十五】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武藝,居六藝之二。子曰‘戰陳有列矣,而勇為本’,‘好謀而成’,戰則克。君子非不學兵陳也,靈公無用子之意,設謾問陳以示意,子亦謾以不知對也。
朱子曰:靈公無道而復志於戰伐之事,故去之[1]。○問陳者,蓋無用子之意也,故去之,非為問陳也。
在陳絶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人之有窮通時也。何氏曰:‘君子固有窮時。’有道而困謂之窮,無道而困謂之分。君子窮而不失其道,故終能必通也。小人窮則濫行而逆施。是故惟君子有窮,有窮故能有通也,小人無窮而無通矣。子路疑夫子不能知幾而自取困焉,故愠也。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蓋異乎世儒之即物而窮理也。忠恕之道始于格物致知,終於窮理盡性。聖人無他也。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温恭敬讓,‘和之至也’,中之德也。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朱子曰:舜紹堯之後,得人以任職,故尤不見其有為之迹也。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問行于人也。子張務外,故夫子常告之以反身修德也。
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習熟於心志,浹洽於骨髓,森列於耳目,然後行矣。今之君子知之不明,思之不審,講之不熟,對卷而言之,掩卷而忘之,其何能篤行之哉?
子張書諸紳。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朱子曰:史,官名。魚衛大夫,名鰍。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與其生而愧,寧死而泰;與其生而辱,寧死而榮;與其生而苟,寧死而安;與其生而賊,寧死而仁;與其生而殃,寧死而全;與其生而愁,寧死而樂;與其生而醜,寧死而聞;與其生而忝祖先,寧死而孝;與其生而累子孫,寧死而蔭。此謂生之利不如義,故‘舍生而取義者也’。‘人固有一死’,死於病與死於義,死一也,而榮辱有間。善乎田晝秀才之送鄒浩也,曰:‘使(子為好官)〔志完隠默〕〔官〕京師,(得風)〔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豈獨嶺海之外(為死地)〔能死人〕哉?[2]’余常誦而壯之曰:君子不當死而死,是喪其性也;當死而不死,是喪其道也,喪其道亦喪其性也。故君子生而不害義,死而不害身,此之謂成仁也。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親仁而遠佞,雖欲為不善,莫與之矣。程子曰:子貢問為仁,非問仁也。
○顔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
為邦,治國也。○朱子曰: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三代迭用三正。
乘殷之輅,服周之冕。
器用尚質,儀章尚文。尚質則堅固,尚文則有等威。
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譬如王者,守不在四夷,則戰於鄰。守不在四鄰,則戰於境。守不在四竟,則戰於門。守不在四門,則戰於宫,而及於身矣。君子之有遠慮者,必篤於内而不求乎外。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朱子曰:魯大夫展獲,字禽,食邑柳下,謚惠。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無欲善之志而妄行無憚,真下愚也。
○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言行恭下,然後能行其道也。觀於易之小過可知矣。故曰孫以出之。不能孫以出之,則雖有道不能行也。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焉。’
人性好利,而名亦利也。君子之求利,公於人而得中,故利遠大而無害焉。君子之求名,務實而能謙,故名遠大而無猜焉。易云:‘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小人小利而大害,虚名而喪實。是故争利不如同利之為利也,務名不如務實之為名也。有實必有名,没世而無稱,則其無實可知矣。博學而無名,則其‘不能行’可知矣。人指舉其事,而稱其利身、利人者,名之生于實者也。人稱其□□高特而不能指舉其事,及指舉其事而無所利身、利人者,名之起于虛者也。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知禍福之自取,小人以為利害由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黨。’矜,自重也。
後之君子出則黨禍作,非争與處則絶於物,是羣與?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先王之取人,論賢則以德,而不以名。論能則以功,而不以辯。德者,仁之施於人也;功者,力之及於人也。是二者實之可見者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聖人之告人,必曰恕,而不及乎忠者,何也?利緩遠而難知,害切近而易見。小兒之知,暗於人道之利,但知切身之欲,唯其屡害而數悔,然後乃能不以惡事加諸人,所以去害也。此恕之端也。既又因是而漸知推恩之方,所以求利也。此忠之端也。忠,利之物也;恕,害之物也。人情必見害而知利,故必由恕而及忠,是以單言恕而不及忠也。盡恕之道,則忠亦盡矣。説見‘欲無加諸’之簡下也。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毁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三代之時,大道明於天下。善善惡惡,而無所畏懼。公為毁譽,而無所顧忌。以天下善人多,而惡人至少也。人亦懼其毁而‘不敢為非’,是以風俗日美,而惡人‘無所容其姦’。當時之民,皆以直行之而已矣。今天下昏濁,士君子生于其間,不敢正議而招禍,故有所譽而無所毁,以權道行之而保其身。夫子蓋嘆之也。雖他事皆然,非夫子之好權也,時有所不得已也,遭遇之不幸甚矣。問舜之隐惡而揚善者,何也?是不發人之隐匿也。毁譽,言人行事之是非也。○士之生乎衰世而以正行之者,災及其身者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士大夫之直言正行之不籍於史氏,而口口相傳者世汙,則在位者惡其害己而不言,在野者懼其見惡而不敢言,没而不傳。推此而時無公議可知矣。借馬小施亦亡之,而其大於是者可知。蓋不欲察察言之故,舉隅以見之耳。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衆人一時之好惡,或有‘不得其正’,不可不察也;衆人百年之好惡,無不得其正也。衆人之口譽不可取也,衆人之心悦不可不取也;衆人之口毁不可舍也,衆人之心背不可不舍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無形而人有心,君子小人同道,而所就不同是也。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生知’之聖,非思而不得者也。然凡在道理,則思而可得。凡在措行之妙理及文德,則先聖王屢驗於人情物理,屢試於政事行為,而乃極其妙也。不可以一意獨思而每得也,是故雖‘生知’不能無教而聖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禄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小人,以位言也。小人食力,君子食知。觀於頣卦而可知矣。謀道者,乃所以善謀食也。耕而未必得食,學而亦可得禄。得與不得,則有命存。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力可以取一時,仁德不足以結民心,則不能久安。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
能推恩,則人悦而守之矣。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而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能有威儀,則民則象畏愛而信之矣。能用中于民,則萬民和而格矣。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略其細而任其重,小人明於小而暗於大,觀於大壯而可知矣。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殺身成仁,當其時則仁也。而其平日所行不能‘中和’,故遇命之不幸也。若‘中和’君子,則未有死者也。
仁,人道也。人無忠恕,則不得一日存矣,又無水火之患,而人何以不肯多取哉?水火多則為患矣,仁多則為患乎哉?○朱子曰:無水火不過殺其身,不仁則失其心。○天下寧有無其身而心獨有者乎?甚矣,其好怪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在父兄長上則讓,仁焉。不欲多己而寡父兄長上也,厚之至也。不讓則不恭,不讓則不仁。夫恥其父兄長上,而自取不善以見惡焉者,不可謂知。不恭、不仁、不知而賢者,未之有也。唯師則不然,以吾欲仁而有師,又何讓乎?師,教我為仁者也。弟子之仁即師之仁也,弟子賢而師榮矣,弟子不賢而師罪矣,又可讓仁乎哉?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大貞而不小諒,小人反是。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苟善其事,則禄焉,往哉!此為善求食者也。若忘其事而謀其食,則不失者鮮矣。
○子曰:‘有教無類。’
夷狄可使如中國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趨向殊,如士農工商之業、老佛楊墨之道是也。
○子曰:‘辭達而已矣。’
辭可以達其意而止,不必言辯之宏博、文辭之巨麗也。然有德者之言,約而盡而中其幾,辯過畢矣;有德者之文,簡而明而盡其意,文莫尚矣。蘇軾曰:‘辭〔至於能〕達,(而)〔則〕文不可勝用(也)〔矣〕。[3]’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師,樂師,瞽者。冕,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