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8_197子路第十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8_197子路第十三

【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蘇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則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勞之,則雖勤不怨。○教自身先,事與共勞。
仲弓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先有司,則非不戒視成者也。
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曰:‘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正名者,正名實也。名不正其實,則言與事相違。而騖於虚僞,百度不立,百事不成矣。禮者,正名實者也,非為虚文也。謝氏曰:為政之道,皆當以正名為先。正,正值也。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蓋子路誠實信勇自足,其為政於邑宰,自能正名,故子未嘗發之也。不知正名,則不可為一家長。子路若不能,則何以為千乘之國乎?性能行之而不能言其理者多矣。
名不正則失其實,故言不順於理。言不順則騖虚僞,故事不成。事不成則政令不行,故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教化廢而民犯上,故刑罰不中。不教而刑,則民不知所向,故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名必正其實,故可言也;言必正其名,故可行也。夫名不正其實,則禮為虚文。士尚虚名,法為虚具,政為虚令,德為虚惠,學為虚言,行為虚飾,亦末之如何也。大亂之本,必起於此;風俗之敗壞,必起於此;道學之湮滅,必起於此。不獨為政當以正名為務也,百事皆然矣。○朱子曰:出公不父其父而禰其祖,名實紊矣,故夫子以正名為先。胡氏曰:蒯聵欲殺母,得罪於父,據國以拒父,皆無父之人也,其不可有國也明矣。夫子正名,告天王,請方伯,廢而立公子也。子路終不喻也。【眉批】 注:夫子終不行之,而反仕於出公。故事不去,卒死其難。徒知食焉不避其難之義,而不知食之食為非義也。○國君之統,主君臣而不數父子。,兄弟也,而‘躋僖公’,則君子以為‘先禰後祖’,是以弟為禰也。以父為祖,則以祖為父可也。以是知正名非為‘禰其祖’也。夫子以覊旅之踪,君委之政焉。若不義其人,則違之可也,不對可也。如之何其為人謀而廢之也?【眉批】 人臣皆得廢置其君,則國無有君之國矣。‘匿怨而友其人’猶不可也,況‘包藏禍心’以事君乎?此豫讓之罪人也,此以亂為政也,罪孰大焉。且子之能廢君,而立子乎?吾見過客之受人之亂,而自取禍也。且廢置諸侯,天子之權也,諸侯行之。春秋猶重其貶,何則?下奪上權,大亂之道也。【眉批】 匹夫皆主天子之權,而天下大亂滅矣。有君於此,若國之臣民皆得廢置,夫為國之人皆得廢置,尚有君乎?夫子奈何以匹夫横主天子之權,而廢置天下之諸侯乎?當時諸侯之負罪可殺者衆矣,子將比而誅之乎?其行事如此,何以容身於天下乎?所至之國,皆將閉門嚴警,甚於寇賊矣。世儒之見義如此,何以讀聖賢之書乎?何以為天下之事乎?子路曰‘奚其正’,子以‘禮樂不興,刑罰不中’答之,則非為君明矣。○子聞難,曰‘也其來,也其死[1]’,固以許之矣。聞其死,曰‘天祝予’,而‘覆醢、受弔’,固未嘗非之矣。聖人決不以不義逆必人,而又不當為不義之人為之弔主,而傷慟若此也。子止琴張之弔宗魯蒯聵之入,之大臣拒之是也。説見春秋續傳高柴之守社大夫,而為覊旅之臣,不可以助其子之拒父也,其義可以去矣。子路不仕衛公,而為孔悝之家臣,家臣不為君圖焉。子路知有孔悝,而不知有衛公也。孔悝為社稷拒叛父篡國之賊,大義正矣。而不幸被劫,子路之義,可以為之死矣。觀其纓冠就死,從容中節,可知其處義之明也,豈非‘殺身成仁’者與?子路,聖門高弟,曾子之所畏也,豈其見義世儒下哉?噫!其無據而厚誣之也。朱子嘗言子路有‘不可奪之節’,而今乃為人子拒父而死乎,何言之無主也!夫子亦仕於出公,食之食,果為非義乎?其信口妄言,而不顧前後也。子路不知拒父之賊之為不義,而子告之而不喻。則以余所見,雖下愚不至於此矣。以不義逆,必人賊也。黨於不義,必人以私滅公也。陳桓弒君,胡氏曰‘仲尼〔此举〕,先發後聞可也’。彼以廢置征伐為匹夫之任,是教聖人□□也。聖人□□行之而朱氏胡氏乃教之耶?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農圃,非士之分也。如士而窮不得食,則乃可以農圃也,樊遲不及此乎。之意以為不偶於時,道不行,人不知,而己之所學可足以高世已矣,雖更進而無所用,故欲其優游自便,而無力學之志。故夫子非之也,匪其真學稼圃於夫子也。君子之所行,而天下從之矣,萬世仰之矣,豈可以其一時之不用而遽棄之哉?餘見‘宰我晝寝’之下,若如注,則樊遲豈去上位而學稼圃者,而子言臨民之勝於稼圃哉?殊無著落矣。君子,民之上也。上,非得位之謂也。不曰君子而曰上,以明非必得位而亦為民上也,所謂‘天爵’是也。君子得位則施於政,不得位則施於教。其法施于民,一也;其善世,一也;其化俗,一也;其尊榮,一也。
○子曰:‘誦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朱子曰:本人情,該物理,知風俗,驗政教;而其言温婉,長於諷諭。故學之,可以達於政而能言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之政,兄弟也。’
○子謂公子,‘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苟,苟且也,未盡之意也。蓋不以為心,而求盡其美也。
○子適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時使而薄斂,節以制度而儉其俗,均其田宅而勸其作,謂使民自勸也。徒以言勸諭,煩而無益也。禁淫侈之費,止無益之用,貴勤力而賤惰游,則可使家給而户足也。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期月,歲月也。期月可以去其弊,三年可以成其政,十年可以化其俗,三十年可以成其仁。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朱子曰:勝殘,化殘暴之人為善也。去殺,謂不用刑殺也。程子曰‘興百年,幾致刑措’是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三十年為世,必世,期之以一世也,其民熟於善而忘為惡,不復知人之有惡,而亦不知其善之為善,以為人道如是而已。天地之和氣應之而沴氣消滅,物無災厲而休祥並臻,人不生凶戾,而毒蟲猛獸不至也。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不能正心,如正身何?不能節其情,如正心何?
○冉(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朱子曰:朝,季氏之私朝也。政,國政。事,家事也。禮:大夫老,猶得預聞國政。季氏於國政不與大夫圖於公朝,而獨成於私室,故子言之。與魏徵昭陵之對略相似也。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上‘幾’,期必也;下‘幾’,庶幾也。如知為人之難,未有不仁者也。如知言行之難,未有不敬者也。
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自是而不從於人,未有不亡者也。漢高未嘗自畫一計,而皆取於人以興。項羽用兵如神,而以自用,故亡。雖甚聖人,亦不能自用,而每事盡善也。大善取諸人而為善,唯其不自用,故能以天下治天下,此天之所以為大也。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説,遠者來。’此葉公未貴之時,故不稱孔子
朱子曰:被澤而説,聞風而來。○葉公蓋遺近而務遠,故子以其國既治,遠者自來告之也。
子夏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朱子曰:莒父邑。○此仁知之事也,不獨為政然也,凡人道皆然矣。
葉公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惡訐人以為直,況訐親以為直乎?惡沽人而要名,況沽親而要名乎?直而不義,將焉用之?是故‘大直若屈’,大信不諒。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謙故恭,誠故敬,公故忠。三者,仁之見於行事者也。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朱子曰:志有所不為,而才足以有為也。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朱子曰:硜,小石之堅確者也。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朱子曰:筲,竹器,容一斗二升。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者,故思其次也。如琴張曾皙牧皮者,所謂狂也,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行不掩,謂不能充其□,□□□□滿也,非有志而無行也,非言高而行□□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
雖賤如巫醫,猶不可無恒而為之也。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復稱‘子曰’,以别文也。言不待占之而後知其承羞也,言其無疑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守義而得中,小人争利而附勢。得中故和,守義故不同。附勢故同,争利故不和。夫子之丁寧於君子小人之辨多矣,苟不明乎此,則無以修善而去惡矣,無以用賢而舍不肖矣。何以修身乎?何以治人乎?然欲其存皮裏春秋也,非欲其顯然當人而辨斥之,分别其清濁也。凡傾軋之端,猜克之由,讒間之本,朋黨之原,未嘗不始於分别也。自以來,賢人之不免者,常由於是也。○凡語中最多者,君子小人之辨也,其次求知之道也。人之患常在乎為利與名,故聖人之所常致意而記言者並存之,而不殺煩也。其餘重出者,亦皆有旨也。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鄉人皆好之,必其有苟合之行也,鄉原是已。鄉人皆惡之,必其孤行獨是,悻直而不能容人者也。其餘則善惡皆得鄉人之善惡者所好惡也。鄉人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則其人之善也可知矣。然此為子貢發也。如君子,則鄉人之善者好之,不善者不惡也。好之非私愛也,不惡非苟合也。篤敬而下人,好善而掩瑕,勸怠而教不能,不以行能明人之不及,而掩人之善,故雖惡人不惡也。云‘在彼無惡,在此無射。’言不見惡於惡人,而善人不厭也。觀此問答,蓋子貢少時也。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以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泰,舒泰也。驕,驕肆也。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巧言令色’之反也。剛毅、木訥非‘中和’之德,此亦‘觀過知仁’之意也,蓋非作於外者也。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胡氏曰:切切,懇到也。偲偲,詳勉也。怡怡,和悦也。○子路子貢之問士,蓋在初學時也,故皆因其所長而進之也。子貢性明達,故以‘行己有恥’及‘不辱命’告之。子路性誠實,故以忠於朋友、篤於兄弟告之。而二子亦終能充其言也。凡人之不足處多者,必因其長而導之。云‘納約自牖’是也。長處多而不足處少者,必勉其不足而引之。此教之法也。望於衆人則常薄,而責於賢者則常重。薄望於衆人,恕也;重責於賢者,忠也。恕者不求備於人,忠者不以一善足人,此待人之道也。盡己之忠,貰人之恕也。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齊桓公教民四年,而為北杏之會。晉文公教民四年,而為城濮之戰。夫子以為已亟矣,故加之以三年也。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 08_196顔淵第十二   08_198憲問第十四 ☛
0000202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