冎ㄍㄨㄚˇguǎ一1288①形歪在一边。江淮官话。江苏盐城〖 〗。你衣裳~住了哩。1936年《盐城县志》:「《说文》咼,口戾不正也。俗谓不正下垂曰半边咼。咼同~。」②名古代的一种极刑,即「凌迟」。西南官话。四川。张慎仪《蜀方言》:「极刑曰~。」   冎gua83D6 〈文〉与“剮”同。 古代一种酷刑。 呙·咼·冎guō,wō·guǎ甲骨文与“骨”字相关,上部是枯骨的裂痕,下部是空骨,去肉谓之“冎 ”,徐锴曰:“剔肉置骨也。”“剐”之本字,音、义与“刮”近。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guo 阴平:锅(铁锅) 埚(坩埚) 涡(涡河,水名,源于河南省,流入安徽省) 去声:過(简化为“过”,过失) huò 祸(“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wō 窝(鸟窝) 涡(旋涡) 挝(老挝,国家名) 蜗(蜗牛) 莴(莴笋) guǎ 剐(繁体为“剮”) 相关链接 1.过(guò)、挝(wō)的繁体也是以“呙”为声符的。简化字中的“寸”是仿草书而造的符号,不表音也不表意。 2.冎,《集韵》写作“另”(其下并非“力”也,不是“另外”的“另”,而是“拐”),其义为骨肉分离(参见《广韵声系》104页)。作意符生成了“别”,故“分别”为联合结构合成词。作声符生成了:拐、柺。“捌”以“别”为声。 冎(ɡuǎ)“ ,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也。凡冎之属皆从冎。”(古瓦切) 段玉裁注:“《列子》曰:‘炎人之国,其亲戚死,冎其肉而弃之。’刀部无剔字。冎,俗作剐。” 甲骨文作 、 ,下面加“肉”就是“骨”字,“骨”之初文。金文或作 。于省吾《释冎》云:“总之,前文既阐明了 为骨字的初文,象骨架相支撑形,其左右小竖划象骨节转折处突出形,后来冎字孳乳为骨,遂成为从肉冎声的形声字,这就纠正了《说文》的误解。”[1]也有学者谓“冎”为“剐”之古字。徐复云:“谓割肉离骨,古谓凌迟处死。”[2]由于残骨多差跌不整,故引申有不正、过失、祸害之义,如“過、禍”等字。 冎部有两个属字。如:“ ,分解也。从冎,从刀。”字形隶变后作“别”。 冎 ☚ 冎部 别 ☛ 冎 (guǎ)古瓦切。俗作“剮”。从骨省。别从之。 【按】冎,《説文》:“剔人肉置其骨也。”即割肉剔骨,封建社會時期有此刑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