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个 “有利于” 标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个 “有利于” 标准

三个 “有利于” 标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针对在改革开放中长期困扰着人们的姓“资” 姓 “社” 的抽象争论,指出: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 ‘资’ 还是姓 ‘社’ 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就明确地提出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对于这三个 “有利于” 标准,我们要正确理解,全面把握。
(1) 从三个 “有利于” 标准的内在前提来看,这三个 “有利于” 的内在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第一条是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其他社会的生产力; 第二条是要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其他性质国家的综合国力; 第三条是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内在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
(2) 从三个 “有利于” 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强调的侧重点来看,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换言凡是不利于发展生产力、不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措施,也就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政策措施。进而言之,不能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就不能视为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因而这三个 “有利于” 是内在前提和基本要求的统一,其侧重点是强调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从三个 “有利于” 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其中生产力标准是首要的“根本的标准,“综合国力” 和 “人民生活水平” 标准则是生产力标准的逻辑延伸和进一步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为基础的。其中,生产关系的总和 (即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力又决定着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力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的根基。因此,衡量一种社会形态的根本依据,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种社会制度的优劣,一种社会是否前进,最终都要以生产力标准来衡量。正因为如此,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就在于它能够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而我们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我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首要的、根本的标准。
“综合国力” 和 “人民生活水平” 标准之所以是生产力标准的逻辑延伸和进一步具体化,其原因在于: 前者涉及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综合指标; 后者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目的。传统的衡量国家实力的指标通常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它们很难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只局限于生产力水平的自身分析,没有包含生产力的潜在作用以及各种国力要素构成的整体合力。因此,必须综合分析生产力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来考察综合国力。所谓综合国力,就是各个国力要素综合组成的国家实力。国力要素包括自然力,如国土、资源等; 人力,如人口数量、素质等; 经济力,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志; 科技力,如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等; 教育力,如各类学校教育的普及率,社会教育水平等; 军事力,如兵员数量、素质及武器装备状况等; 政治、外交力,如体制的效应、决策能力、国际影响力等; 精神力,如国民精神面貌、民族凝聚力等。概括起来,“综合国力” 标准要求在重点发展经济力、科技力的基础上,实现各国力要素的平衡和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标准则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工作的最终落脚点,要求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正如邓小平所说,“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总之,正确理解、全面把握三个 “有利于” 标准,我们就能明辨是非,摆脱姓“资” 姓 “社” 的抽象争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社会主义本质 ☛
000072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