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经济布局guofang jingji bujunational defense economic layout
国防生产力的地域配置。包括国防工业企业、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国防原材料和能源加工中心、国防交通运输设施和战略物资储备基地等。这些项目依据国防的需要和资源状况,遵循国防和经济的要求,在一定地域上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一个国家的国防经济布局。
国防经济布局合理与否,对于保持国防经济在战争中的稳定性,提高国防经济效益,合理利用国防资源,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条件下,由于战争中广泛使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威力大、射程远和制导精确的战略兵器,世界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国防经济布局问题。
苏联的国防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有相当的基础,但国防经济布局不甚合理,工业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大部分靠近西部边境地区,致使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到重大损失,不得不仓促调整国防经济布局,从西部地区向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搬迁了1523个工业企业,其中包括1360个大型企业。战后苏联又继续发展这些地区的工业。现基本形成了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国防经济重心为东北部地区。大战期间,美国为保证国防生产的安全,根据当时战略武器的打击纵深和防空能力,以距离海岸300km划定国防安全地带,部署国防工业。冷战时期,美国在西部、南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军工企业和国防科研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现代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国防工业布局的重点在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20世纪60年代,国家作出了调整工业布局和进行“三线”建设的决定,在中国西部、西南部地区建设国防经济基础,国防经济布局由沿海和边疆向内地,由东向西逐步展开。 “三线”建设从1965年正式开始,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建成了包括国防、机械、电子、交通、邮电、能源、冶金和化工等部门在内的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技术比较先进的军品科研和生产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国防经济分布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经济潜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战略作用。从80年代初期起,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三线”的军工企业进行了重大调整。
国防经济布局与国家的经济布局、资源地理状况、交通通信条件和社会生活设施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受这些因素的制约。但国防经济布局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布局,受到战争的制约。国民经济布局主要体现经济效益、经济区分工协作、资源开发和平衡发展等原则,而国防经济布局除必须遵循国民经济布局的一般原则外,还必须体现以下特殊原则和特点:
❶安全第一的原则。国防经济设施建设必须有利于防御敌人破坏,保持军事经济潜力在战争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
❷有利于由平时转入战时轨道,各战略区基本上能独立保障战争供应,并能互相支援;
❸同资源开发和地区经济特点相结合,正确处理沿海、边疆与内地的关系,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交通条件和原有工业基础,形成国防经济基地;
❹把安全与发展统一起来,避免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特别是对于大型国防经济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从经济、军事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体现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建立能够互相协作的经济中心。因此国防经济布局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把重要项目尽量配置在国家的战略纵深地区,重视战略后方的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增强战略后方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应变能力,并采取相应的防卫措施。同时也应发挥国防经济布局的特点和作用,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