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经济建设guofang jingji jiansh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economy
国家为保障国防需要而进行的新建、扩建、改建国防经济设施以及建立、健全国防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活动。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国防工业和为军品生产协作配套的基础工业、国防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国防科技设施以及军事人员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其核心是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工业的建设。
国防经济建设作为国防建设和战争经济准备的一个方面,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规模。在古代,国防经济建设往往是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国推行的“耕战”政策,汉代实行的“屯田”制度等,都把战争的经济准备同垦荒和农业耕作结合在一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国防经济建设的内容日益丰富。近代大工业出现之后,战争规模扩大,军事消费剧增,军工产品成为战争的主要消费品,从而使国防工业建设成为国防经济建设的主体和核心,而且规模不断扩大。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防经济建设的规模迅速扩大,军品产量急剧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参战国在战争开始不久物资储备就消耗殆尽,不得不采取许多措施,迅速扩大军品生产。德国的军品生产占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915年的35%增长到1917年的75%。法国1918年军工部门的工人比1914年增加了33倍,1918年野战炮的日产量增长了28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防经济建设的规模日益膨胀,各参战国工业生产中军品的比重不断增长,军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5%~25%增长到35%~60%。美国在战争中新建和扩建了2000多个军工企业。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大力发展国防经济,国民收入用于军事的份额从1940年的15%增加到1942年的55%。
中国现代国防经济建设,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计划进行的。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国防经济建设规模很小。虽然火药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但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武器仍以冷兵器为主。19世纪60~90年代,清朝政府的洋务派建立了一些军工厂(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1949年以前,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分别建设了几十个大小不同的军工厂,但生产能力和水平都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家国防实力,适应现代化军队建设的需要,国家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加强了国防经济建设,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不但能够成批地生产飞机、坦克、火炮、舰艇等常规武器,而且掌握了一些国防尖端技术,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潜艇等战略武器。这对于增强国防经济实力和潜力,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国防经济建设坚持改革开放,贯彻“军民结合”的发展方针,逐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正在探索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防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军事领域,国防经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投资方向上,许多国家把投资重点放在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相应的基础工业上,建立新兴的工业部门,增强国防工业生产能力。在战略后方建设和国防经济布局规划方面,国防经济建设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国防方面,而是同资源开发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许多国家都强调平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防经济建设,提高国防经济在战争中的生存能力、快速应变能力、全面保障能力。
国防经济建设的发展趋势是:
❶进一步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将国防经济建设寓于国民经济建设之中,使国防经济建设项目既为国防服务,又为发展经济所用。同时,国民经济建设也要考虑国家安全需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以利于由平时经济转为战时经济;
❷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更加强调从质量上提高国防经济实力。高科技产业是国防科技工业能够领先于其他工业的关键,也是能够赢得现代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要处理好国防经济建设内部的各项比例,调整好国防经济结构;
❸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国防经济的战时生存能力,而且同地区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❹制定和不断完善国防经济的有关法规,更好地调整和协调国防经济建设中各方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