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隨筆
【題 解】
孟子隨筆作者尹行恁(一七六二—一八〇一),字聖甫,號碩齋或方是閒齋,本貫南原,翊贊尹琰之子。一七八二年(正祖六年)庭試文科及第,中丙科,翌年任抄啓文臣、奎章閣注書,備受正祖信任,歷任判書、大提學。任吏曹參議、大司諫等職期間,作為時派與金龜柱等相抗衡。一八〇〇年純祖即位,遷吏曹判書,一八〇一年牽‘辛酉獄事’流配康津縣薪智島,短暫獲釋後又遭上訴,被逮處斬。本書是碩齋别稿卷三和卷四薪湖隨筆的孟子部分。碩齋流放期間邊反省邊讀書,有所得即隨手記録,整理成薪湖隨筆一書。關於孟子部分摘取重要條目加以論説,大體上遵從朱子學説,時有訓詁方面的考證。(洪順錫)
余看論語凡七日,怳然如有所得焉,依然如有所悟焉,茫然如有所失焉。於修己治人之訓而心焉自飽,是有得之驗也;於博文約禮之訓而心焉自省,是有悟之幾也;於主敬行恕之訓而心焉自悔,是有失之徵也。顧余幼而失学,長而從仕,紛華波蕩,富贵豢酣之中,未能著意用工於聖經賢傳之書,遂至于今,名編罪籍,身投絶海,回念宿昔,噬臍靡及。竊庶幾因此而知所以‘誠正修齊’之方,不負我先王導迪之聖德,我先人忠孝之舊業。而人之所不可知者,心也。出入無时,操存有術。知而不學,欺也;學而不力,欺也。誰之為欺?欺心也,欺天也,欺先王也,欺先人也,遂以弗欺二字為銘肺鐫肝之資。因始孟子,隨讀隨録,如論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