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凯恩斯学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

❶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者,主要代表人物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琼·瓦奥莱特·罗宾逊、阿尔文·哈维·汉森、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等。
❷以凯恩斯学说为基础,采用宏观总量分析的方法,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主张。此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追随凯恩斯,对他的理论进行了阐释、修补和发展,形成了凯恩斯学派。凯恩斯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就业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受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与货币量的制约。一旦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总需求仍然超过总供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失业和通胀是反向关系。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该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柱,实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增长,延缓了经济危机发生。

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学派

一个以凯恩斯的理论为基础,主张通过政府干预经济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R·F·卡恩、琼·罗宾逊(1903~1984年)、R·F·哈罗德(1900~1978年)、N·卡尔多(1908年~? )、P·斯拉法(1899~1983年)和L·帕西内蒂(1932年~? )等人;在美国有A·H·汉森(1887~1975年)、P·萨缪尔逊(1915年~? )、J·托宾(1918年~? )、R·W·索洛(1924年~? )、L·R·克莱因(1920年~? )和W·海勒等。
理论 凯恩斯学派在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货币和利息理论、动态过程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结合等方面都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但把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长期化”,“动态化”,则是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贡献。凯恩斯学派把凯恩斯关于消费和现期收入的关系以及消费的增加慢于收入增加的分析,称为“绝对收入假说”。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J·S·杜森贝里(1918年~? )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依赖于他的现期收入而且还依赖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以及他过去曾经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因此,当消费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相对收入)上升时;或者当收入超过原来的最高收入时,消费者都会根据收入的增长程度而增加消费支出或储蓄。在50年代,F·莫迪格利安尼(1918年~? )等人又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他们通过考虑消费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收入和消费的关系,修正和发展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他们认为,人们会根据整个生命周期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或储蓄计划。消费者为了能从当前和未来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他一定会把生命周期的全部收入按一组合适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阶段的消费上。如果消费者在t时期的生命周期收入为Vt,消费为Ct,计划安排的消费为Kt,则各个阶段的消费和生命周期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为:Ct =KtVt。他认为,如果社会处于静态,且不存在遗产,那么,在任何阶段,总有一部分人的消费超过收入(负储蓄);而另一部分人的收入超过消费(储蓄)。因此,就整个生命周期而言,消费倾向为1,或储蓄倾向为0。凯恩斯的追随者对于投资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乘数理论和加速数原理为基础所建立的各种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卡尔多在1940年发表的《一个经济周期模式》一书中,建立了经济周期模型。该模型以投资的变动取决于收入的变动为基础,采用特殊的非线性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论述了储蓄和投资不但受收入水平而且也受资本存量的影响。1939年,萨缪尔逊和汉森又指出,凯恩斯只注意到了投资和收入之间的乘数作用,而没有分析收入对于投资的加速作用,为此,他们正式提出了通过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来分析资本主义收入周期性波动的理论。哈罗德为发展凯恩斯的投资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凯恩斯的I=S分析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动态经济增长模型:G=S/C,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y/y,C是资本——产出比率k/y,S为储蓄率s/y,他认为,经济要保持稳定增长,收入增长率一定要等于储蓄率对资本——产出比率之比。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J·希克斯(1904年~? )把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和货币数量结合起来,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法,创立了IS——LM模型。他认为,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是由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决定,也就是说,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希克斯的IS——LM模型得到了汉森的补充和发展。在英美经济学家中,托宾对凯恩斯的货币和利息理论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并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他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y,而且也会受到利率升降的影响,为此,他与W·J·鲍谟(1922年~? )一起提出了著名“平方根定律”; 即C=。该定律揭示了货币交易需求与利率的关系。此外,他还用“风险性”来解释出于投机动机所产生的货币的资产需求。在凯恩斯看来,投资者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有一个“安全水平”,未来市场利率在安全水平的上下波动,导致了投资者对债券或现金的选择。托宾摒弃了存在“安全水平”的假定,而代之以债券投资者不愿冒风险这个假定。他认为,投资者对未来利率变化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增加债券投资虽然可以增加未来的收益,但将来出售债券时如遇价格下跌,则会蒙受损失。因此,只有较高的利率水平才能诱使投资者增加投资,利率越高,投资者愿意投资的债券越多,而愿意持有的现金越小,反之亦然。这个结论与凯恩斯的结论相同,货币的资产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
政策主张 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的政策主张进行了系统化和具体化。尽管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名目繁多,但基本上属于以提高有效需求为宗旨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汉森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特点,提出了“补偿性”财政政策。他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扩大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有效需求;在经济高涨时,削减政府支出,增加税收,降低有效需求。不仅如此,海勒还提出了“增长性赤字财政政策”,主张赤字财政应成为政府经常性的手段,连年不断地推行,以刺激经济持续增长。托宾也认为,即使在经济上升时期也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使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后来,萨缪尔逊等人又提出了“补偿性货币政策”。主张中央银行通过运用法定准备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政策工具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率和贴现率,买进有价证券,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在经济高涨时,则提高法定准备率和贴现率,卖出有价证券,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降低消费和投资。
凯恩斯学派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50年代以来,在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过程中,由于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上的分歧,凯恩斯学派内部发生了分裂,从而形成了两大分支流派,一是以美国萨缪尔逊、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一是以英国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凯恩斯学派的分裂,以及资本主义“滞胀”的出现,已经表明凯恩斯及其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出现了危机。

☚ 费尔德斯坦曲线   利率的罗莎效应 ☛
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学派KeynesianSchool

亦称“凯恩斯学说” 、“凯恩思主义”。见 “凯恩斯学说”。

☚ 凯恩斯主义   费里德曼主义 ☛
000019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