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及政策
1936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西方发动了一场经济学革命。长期以来,西方传统经济学为自由竞争和资本主义制度大唱赞歌,否认它存在严重失业现象和经济危机。1929—1933年发生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则宣告了这种理论的彻底破产。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建立起一套新理论,公开承认资本主义可能会产生严重失业和经济危机,并力主用 “国家干预” 代替 “自由竞争” 来救治资本主义。凯恩斯学说完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在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凯恩斯阐述了他的国际贸易理论,形成了典型的超保护贸易学说。
凯恩斯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就业理论,其核心是有效需求说。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着资本家实际提供的就业量,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的就业量就会小于充分就业量,从而出现社会失业现象。决定就业水平 (也就是国民收入水平) 的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大类。而整个社会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决定于人们的消费加投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并不像过去正统学派宣扬的那样尽善尽美,而是常常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发严重失业现象和经济危机。因此,凯恩斯强调,诊治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病症的根本方法是扩大有效需求。要扩大有效需求,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做法,由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生活,利用各种政策加强宏观控制,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政府宏观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刺激消费和投资。为了刺激私人消费,应当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和支持全社会成员尽可能多地消费或高消费,即便是极度的奢侈浪费也应称赞。为了鼓励私人投资,应该创造乐观的环境和气氛,帮助资本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要降低利率等。更重要的,政府必须大力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确保社会有效需求的稳步增长。例如,广泛建立社会福利设施 (如医院、剧院、游乐园等) 和多发救济金、补助金等,用这类公共消费弥补私人消费的不足。至于国家直接投资办厂或买进私人企业为国有,更是弥补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性措施。政府所有这些 “需求管理” 的措施,主要都是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控制予以实施的。
凯恩斯认为,总投资包括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对外投资量由贸易顺差大小决定。贸易顺差可为一国带来黄金,扩大支付手段,降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有利于缓和国内危机和扩大就业量。因此,他强调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是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一环,其具体目标是始终保持本国的贸易顺差,以帮助解决严重失业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他主张重新实行重商主义的各项措施,并运用政府对财政与货币两大部门的宏观控制,进一步有效地推行保护贸易政策。
必须指出,在论述国内投资时,凯恩斯还提出 “乘数理论”,后来它被发展成对外贸易乘数论,成为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当国际贸易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将会提高一国国民收入量,而且其收入量的增加将是贸易顺差增加量的若干倍,这就是所谓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理论旨在强调贸易顺差越大,将使本国国民收入增加越多,从而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就能解决得越好。它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进一步理论依据。
凯恩斯的国际贸易理论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他从宏观角度将对外贸易量与一国国民收入量相联系,并论述了如何用各种宏观控制手段加以调节,这不仅是对西方贸易理论的一种突破,也对我国有实际的参考意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虽忽略了一系列制约因素,但它对贸易顺差所引起的连锁反应的分析,仍不乏积极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