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凯恩斯革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创立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并由此导致西方国家经济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转变。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反对以往的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主张政府出面干预经济,实行宏观需求管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经济危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学说迅速传播开来,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所接受。西方经济学界把凯恩斯所引起的经济理论及经济政策的大变革,誉称为“凯恩斯革命”。

☚ 政治经济学的发源   生产布局学的第一部代表作 ☛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意指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对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以往 “一切世界经济危机中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这次大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 “全部毁灭” 的危险境地。面对这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的自由放任理论失灵了。为了摆脱经济和经济理论的这种困境,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纷纷出谋划策,抛弃原来的理论。作为他们中的突出代表的凯恩斯提出了一整套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主张,使资产阶级经济学从以马歇尔学派自由放任为基本内容的价格分析微观经济学中摆脱出来,建立了以需求管理的政府干预为中心思想的收入 (就业、产量) 分析宏观经济学。其主要内容有:
(1) 在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方法上进行了 “革命”,摒弃了传统理论把资本主义歌颂成完美无缺的说教,承认资本主义还有失业和分配不均的 “缺点”,承认失业问题严重。在战略思想上也发生了 “革命”,把保证充分就业、消除经济危机和促进经济增长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这就改变了传统经济不强调物价稳定的战略目标。
(2) 在理论上对萨伊定律进行了革命,摒弃 “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以及否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这种传统理论。凯恩斯明确承认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的现实,把其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三大心理规律” 和货币数量所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足。
(3) 在政策上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理论进行了革命。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不能达到充分就业。主张扩大政府机能对经济进行干预,认为这是可以使现行经济制度免于“全部崩溃” 的惟一办法。
(4) 在经济政策的具体运用上,提出膨胀性的财政政策; 扩大政府支出,赤字预算和大量增发公债,对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量入为出、力求节约开支和收支平衡的论点进行了革命。把财政政策视为“反危机” 的根本措施。在货币方面,提出了 “半通货膨胀” 的价格一般理论,对货币数量说进行了革命。同时他把原来居首要地位的货币政策使之退居辅助性的次要地位。
(5) 在分析方法上,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波动的原因,以区别研究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单个消费者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革命宣告了自由放任的终结,否定了萨伊定律,把需求摆在了优先地位,认为经济生活无法保障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是生活的常态。因此,诸如应当在什么水平上进行经济活动,就业量由什么决定,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可寻的。凯恩斯经济学正是沿这一思路展开的。在这种意义上,人们认为凯恩斯理论具有革命性,其革命意义在于阐明一个社会的宏观经济中总供给水平是如何决定的。

☚ 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 ☛

凯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

J.M.凯恩斯 (1883~1946)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所引起的经济思想的重大转变。在以往的经济学中,需求是供给的函数。而在凯恩斯经济学中,供给则是需求的函数,它受需求的约束。针对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厂商和居民的决策这一传统,凯恩斯把重点转移到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分析上,从而开创了新的经济学领域-现代宏观经济学。凯恩斯《通论》最具革命性的方面是,他清楚而坚定地指出,就产出和就业的水平而言,我们在实践中看不到 “无形之手”会自发地将自利行为引向社会最优状态。《通论》出版后,诱发一大批年轻学者研究这一新理论,由此形成 “凯恩斯革命”。这一革命由三部分组成: (1)以总需求、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流动性偏好、乘数等一组新理论工具的提出为标准的理论革命; (2)以关于政府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和实现充分就业的一种新观点为标志的政策革命; (3) 以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典范的教科书革命,这门课程按两部分-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来组织。

凯恩斯革命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 John Maynard, 1883—1946)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打破了此前100余年间在经济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古典均衡理论,创立了新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参见“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

凯恩斯 (Keynes,John Maynard) 是20世纪最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家之一。他于1936年出版了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简称 《通论》) 一书,该书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凯恩斯在这本书中,摈弃了被古典经济学视为金科玉律的 “萨伊定律”(Say’s Law),推翻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宏观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必然是充分就业的教义,提出了 “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的学说相对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来说,在假设前提、理论结构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经济学说史上,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产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在 《通论》 出版之前,几乎所有的古典经济学家都信奉“供给能创造出自己的需求” 的萨伊定律,否认存在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古典经济学的全部理论是建立在价格弹性和充分就业两个基本假定之上的。这两个假定的基础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而发生了动摇。传统经济学由于既难以从理论上解释大萧条又开不出摆脱经济衰退的药方而陷入困境。西方世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它不但能对经济危机作出新的理论解释,而且还要提供解决萧条的药方。凯恩斯在 《通论》 中所阐述的有效需求原理和以财政政策为主的需求管理方案正好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从而受到西方各国的青睐。在二次大战后的一个时期内,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促进西方战后经济复苏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此而言,凯恩斯达到了从理论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 (Keynes,1936,P. 323) 的目的。“凯恩斯革命” 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了传统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 突破了古典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定律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市场可以通过价格的调节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资源利用问题排除在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围之外。凯恩斯批判了萨伊定律,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从而把资源利用问题纳入宏观经济研究之中。改变了传统经济学将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运行首要目标的做法,代之以充分就业和实现经济增长。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 不足,这是由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 “流动偏好”三大心理因素决定的。他认为,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条件下,由市场调节实现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在 “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社会,非自愿失业一般是长期存在的,而且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是难以消灭的。只有在国家积极干预的条件下,通过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2) 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与总就业量,他用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论述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描述为一组方程式,如何通过验证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得出比较静态的结果。换言之,他运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他宏观经济问题,从而为现代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基本分析方法。与在 《通论》 之前出版的 《货币论》 不同的是,凯恩斯在 《通论》 中没有试图用一个正式的数学模式来描述构成该书中心思想的就业理论。而在 《货币论》 中,凯恩斯用了整整一章 (第20章) 来建立他的 “信用周期纯理论” 的数学模型。对这种变化,凯恩斯在 《通论》 中是这样解释的: “用符号一类虚假的数学方法把一组经济分析变成公式……会使得作者在神气十足但却毫无用途的符号迷阵中,看不见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相互依存性” (Keynes,1936,P. 297~298)。从中不难发现,凯恩斯对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是矛盾的。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用数学模型来表述的任务是由希克斯(Hiks,John R,1937) 完成的,但希克斯构造的模型是否准确地表述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学术界存有不同看法,希克斯本人前后也有不同的观点。但克拉克 (Clark,C.,1937)和库兹涅茨 (Kuznets,S.,1934) 对国民收入测算方法方面的理论却使 《通论》 在学术界的影响得以深化,因为这些方法使 《通论》 中使用的范畴、所论述的函数之间的联系的经验估计和政策的实际应用,有可能通过数量关系来表述(Patinkin,P.,1976)。
(3)提出了对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进行融合的货币理论体系。传统古典经济学把经济分成实物部分和货币部分。实物经济研究实际变量(产量等) 的变动与决定,货币部分分析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 “二分法”。凯恩斯批判了这种分析方法。在《通论》 中,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人们只能根据现在的知识预测未来的变化。因此,如何有效地沟通现在和未来是至关重要的。而货币最重要特征就在于它能巧妙地连接现在与未来。凯恩斯通过他所谓的 “流动偏好” 的分析,把传统的价值论的研究主题从单纯的实际变量的决定转向了货币对利率、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从而把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结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经济理论体系。
(4) 明确地提出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传统经济学是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凯恩斯革命” 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强调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凯恩斯在 《通论》 中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以财政政策为主辅之以货币政策的需求管理方案,确立了干预所要达到的首要目标是充分就业。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以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5) 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主、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之前的宏观经济学是以总供给分析为中心的。凯恩斯在《通论》 中采用的是短期分析,即假定固定资本、技术、资源等是既定的,从而总供给不变。在此前提下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并以总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的存在。在进行总需求分析时,又把总需求分解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相应地提出了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论述了储蓄、投资、货币需求与供给、利息率或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和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
由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凯恩斯分析方法上的两个特点:首先,他强调收入效应在决定总产出和总就业中的作用,而贬低价格效应的作用。这与 《通论》中贯彻始终的分析法是一致的。“凯恩斯革命”在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而这个原理与价格机制完全无关,它只反映投资与产出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乘数分析的作用,很容易从简单的投资模型扩大到一般包括财政和贸易收支的“投入—产出” 的分析中,如新古典综合派所做的那样,推导出一组凯恩斯主义的投入和产出模型。
其次,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中没有能够保证产出水平和充分就业相一致的这种调节机制。在决策方面,他往往强调国家的干预作用,借助于国家干预实现总支出水平与充分就业水平的相一致。由此自然会引出凯恩斯否认市场机制能够保证有效配置资源的结论。但事实并非这样简单,凯恩斯指出: “假如我们的中央控制成功地使总产出量尽可能地达到充分就业点,那么,从这点开始,古典理论又开始复活了” (Keynes,1936,P. 378)。凯恩斯并没有否认新古典理论的价值观和分配论。凯恩斯在否认价格机制是保证充分利用一切可获生产要素的有效手段的同时,又认为它是分配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这个矛盾在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凯恩斯革命” 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大厦,但并未将之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上。所以,凯恩斯主义并没有完全取代新古典经济学,后者在微观经济和厂商理论中坚持了自由主义经济学观点。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教科书通常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综合。

☚ 投入产出分析   两个剑桥之争 ☛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

西方经济学界把J·M·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所实现的深刻变革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的中心内容是以“有效需求理论”否定“萨伊定律”。根据“萨伊定律”,生产 (供给) 为产品创造需求,虽然在局部、在个别时期会有生产过剩的现象发生、但从全局和长期上看,不会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社会经济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总能实现其充分就业的均衡。本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的大危机宣告了“萨伊定律”的破产。凯恩斯从严酷的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看到“萨伊定律”完全不适合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他以其“有效需求理论”,证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并非是经常的充分就业均衡,充分就业均衡只是一种特例,其常态则是非充分就业均衡,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萨伊定律”。与“萨伊定律”所主张的相反,凯恩斯强调需求创造供给,或需求水平决定国民收入水平,从而把总需求或“有效需求”的概念置于经济分析的中心地位,并以此为根据确定了一整套以需求管理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但论证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而且也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措施。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的话说,在于打破传统的均衡观念的束缚从均衡观转向历史观。这是方法论或经济分析方法上的深刻变革。凯恩斯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决策特别是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意义。根据这样一种观点,经济分析应该考虑现实经济生活的特性,这就是,过去是不能逆转的,未来是不可确知的。因此,应该强调非均衡理论的意义,应该把历史时间引入经济分析,使经济理论牢牢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生活。这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均衡观念及其精雕细刻的均衡分析的理论框架形成鲜明对照。正如有的西方经济学家所指出的,脱离历史时间的均衡只是在虚空中摆动,而与现实的经济生活不相干。
凯恩斯理论的另一个主要之点,是它把分析的对象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经济的运行,揭示消费、储蓄、投资等各种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变动的趋势和特点。这为西方国家政府从总量上处理各种经济关系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和分析方法。
“凯恩斯革命”的社会哲学意义,在于它提出改变收入分配绝大不均的状况,提出让食利者阶级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消失,特别是它提出“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凯恩斯革命”的不彻底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为宏观经济理论确定科学的微观基础,并且表明:“假设实行管理以后,总产量与充分就业下的产量相差不远,则从这点开始,经典学派理论还是对的。”这为后来一些试图把凯恩斯经济理论与被凯恩斯否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加以综合的经济学家们留下了口实。
参见“凯恩斯经济学”。

☚ 瑞典学派   凯恩斯经济学 ☛
000005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