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2_203經一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2_203經一章

【經一章】

【第一節】 此云節者,只以或問中分段而言。以此節言之,則‘或問大學之道’云云是也,非以經文之節為準也。後皆倣此。
‘曰學之大小’云云。○按:大學誠正工夫乃是收放心、養德性之事,而此亦云‘收〔其〕放心’、‘養〔其〕德性’者,蓋此是最初做坯樸[1]、没頭項底工夫,到大學方有次第等級。
‘及其長也’云云。○按:誠正修齊治平,皆是‘措諸事業’。小注盧玉溪説有未盡。
‘不幸過時’云云,小注‘禮運’云云。○按:‘合則’、‘收斂’之説,記聞録已卞其失。
‘曰然則所謂’云云。○按:‘主一’之‘一’字須兼‘專一’之‘一’及‘一物’之‘一’看方分曉。程子所謂‘無適之謂一’,即‘專一’之‘一’也;朱子所謂‘了此一件,又做一件’及‘心主這一事,不為他事攙亂’者,即‘一物’之‘一’也。蓋心主於一物,則心便專一,兩‘一’字初無二致,但‘專一’之‘一’是通動静説,‘一物’之‘一’只就動上説。○三先生論敬四説皆是一致。然‘整齊嚴肅’從外面説,以包内面;‘常惺惺’從内面説,以包外面;‘其心收斂,不容一物’固兼内外言,而猶覺費辭,都不如‘主一’二字之通動静、貫表裏,而要約緊切,更不待他語而後足也。故朱子之訓經輒用此語,而於此亦弁之諸説之上,意可見矣。○朱子嘗以‘整齊嚴肅’及謝氏尹氏之説為‘又更分曉’,又以‘整齊嚴肅’為‘説得切當’。蓋‘主一’二字固為四説之最,而但語意渾圓,未易領會,不似下三説之了了分開,而‘整齊嚴肅’又有着實下手處,故其言如此,非謂‘主一’二字意卻未足,反有遜於下三説也。
‘觀是數説’云云,小注勿齋程氏曰‘整齊’云云。○按:此説之失,記聞録已卞之。
黄氏曰‘且將’云云。○按:‘皆以有所畏而然’云云,語意未穩,當曰‘此四者約而言之,則一畏字足以盡之’也。
‘曰敬之所以’云云。○按:‘道問學’一事是格致之功。此論‘格致’,而兼‘尊德性’言之者,實承上‘由是’字説下來耳。蓋敬是存心之事,由存心以格物致知者,即‘尊德性而道問學’也。中庸章句所謂‘非存心無以致知’者,正與此意同。
【第二節】
‘曰然則此篇’云云,小注黄氏曰‘天道’云云。○按:‘氣即是理’雖言理氣混融之妙,而下語未安。程子嘗有‘器亦道,道亦器’、‘性即氣,氣即性’之語,而必連環互説以明理氣之無間。今乃單行一句曰‘氣即是理’,則是似直以氣為理也,雖使實見不至如此,終是為語病矣。
‘而所謂陰陽’云云。○按:世之為人物性同之論者,必引此書所云‘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後有以為健順仁義禮智之性’者,及中庸章句所云‘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者,以為人物皆具五常之證,而不知此書及注所云特通偏全而汎言之也。蓋天之所以生人物者固不過陰陽五行,然人得其秀氣以生,故其心神明不測,而其性則全體渾然,於是表而稱之曰仁也、義也、禮智也;物得其偏氣以生,故其心或粗有一點明,或全無知覺,而其性則或有近似於仁而不能近似於義者,或有近似於義而不能近似於仁者,或全無近似於仁義者。此人物稟賦不易之論也,烏可以彼或近似仁,或近似義,或全無近似仁義者,强謂之全具五常乎!此近世先輩之謂禽獸具五常,木石具仁義者,皆不免為駭異之甚也。此書曰‘虚靈洞徹,萬理咸備’,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正在於此。孟子‘生性’章注曰:‘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以)〔而〕全哉。’觀此則可以知此書及注所云,特通偏全而汎言之,非謂人與物皆具五常之性也。曰:‘彼為人物性同之論者,以為物雖得氣之偏,而其並稟五行之氣則與人同也,故指其氣之理而亦謂具五常,未為不可也。此説豈不近理乎?’曰:是蓋徒知其細分之全而不知其大分之偏,故其言雖謂之偏,而其意則實未嘗以為偏也。夫萬物之生或專得木之氣,或專得金之氣,此大分之偏也;木亦具五行,金亦具五行,此細分之全也。細分既寓於大分,則所謂全者,不過為偏中之全耳。故推其細分而謂物亦具五性則可,舉其大分而謂物亦具五常則不可。蓋五常者,五行之理之純粹完具者也,故得氣之全者惟可以當之,得氣之偏者安得以與焉哉!朱子之稱虎狼之仁、蜂蟻之義者,亦見其依稀髣髴者而强名之耳,非謂真個仁、真個義也,則況可以五常全體許之,而遂無别於人性哉!
小注北溪陳氏曰‘人始’云云。○按:‘隨所貫〔而〕無不生’、‘隨所注〔而〕無不定’,下語未甚的當。
節齋蔡氏曰‘先有’云云。○按:形而上、形而下,理氣之别也;先有理、後有氣,推本之論也。蔡氏引彼訓此,恐未瑩。其下‘性〔之與〕情未發已發’之云,記聞録已卞之。
‘然以其理’云云,小注‘論萬物’云云。○按:‘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2],而理絶不同’,此一語,可為人能具五常、物不能具五常之證。若如彼人物性同之論,則是異體而理同也,其可乎?○此一句,朱子所以論氣質之性者也,然南塘先生所謂本然之性,於此亦可以推見。蓋人與物異體,故其理不同;而人與人同體,物與物同體,故其理必同者,即人物本然之性也。朱子未嘗不知此性,而特不明言;南塘默識朱子之意而始發之,則聞者不察,而謂異於朱子之論,吁,可異也!
‘彼賤而為物’云云。○按:‘充其本體’,充字猶言通也,蓋謂物性之稟不能通乎全體也。以下文‘惟人之生’以下云云對看,則可知其然矣。蓋‘本體之全’四字即指健順五常,健順五常,物不能皆具,故曰‘無以充’也。中庸或問曰‘鳥獸草木之生,僅得(其)形氣之偏,不能有以通貫乎全體’,正當與此參看也。或曰:物亦得本體之全,而但物不能自去擴充耳。曰:然則朱子何不曰‘人物之心皆虚靈洞徹,萬理咸備,而但人能擴充,物不能擴充’云云耶?且物既得本體之全,則是物亦皆有明德。人貴物賤,將於何處見之耶?曰:朱子亦嘗曰‘以理言之則無不全,以氣言之則不能無偏’,子何獨謂物不能全耶?曰:朱子彼説蓋以一原言之,一原者,太極也,太極則無不全,以其超形氣而稱之故也;或問此説直以稟賦言之,稟賦者,本然也,本然則有偏全,以其即氣質而論之故也。顧方即氣質論本然,而反以超形氣之太極當之者,是不識性理名目之殊者也。
小注北溪陳氏曰‘此八字’云云。○按:‘理與氣合’之説,記聞録卞之。
‘蓋其所以’云云。○按:此以清濁屬通,以美惡屬正,蓋亦有意義。通字含活動之意,可言清濁;正字有分定之意,可言美惡,换置則未安矣。其下智愚屬清濁,賢不肖屬美惡,亦當以此意求之。此條當[3]稟於寒澗,而蒙其印可矣。
‘必其上智大賢’云云。○按:‘本體之全’與‘全其本體’,語意不同。‘本體之全’是言所稟之理全也,聖人凡人無不同;‘全其本體’是言自全其本體也,聖人則能,而凡人則不能耳。
‘一有覺焉’云云。○按:‘空隙’二字,蓋汎言其無所知覺中有些知覺者耳,非謂一心昏蔽之中真有空隙,如浮萍塞滿池塘,風吹萍去,則有些空隙露得清水出來者也。若必如此看,則是之良心亦乘空隙中清氣而發現耳,其可乎?蓋‘明德之昏’與‘本體之明’所指不同,其昏也不能掩其明,其明也又不外乎昏,而外面所感忒重,則其明者自現於昏之中矣。愚於大全劄録有水濁水明、天影月色之喻,想其體狀,蓋恐如此。
‘然德之在己’云云,小注西山真氏曰‘則者’云云。○按:‘天下之理,皆天實為之’,語甚生疏。
玉溪盧氏曰‘至善’云云。○按:‘至善乃太極之異名’云云,語未的當。蓋太極之稱,超形氣而公共説者也;至善之云,即事物而精微説者。至善之理固是太極之理,而其所就而言則不同。若以同一理也而謂之異名,則從其體而謂明德之異名、性善之異名,可也;從其用而謂道之異名、則之異名,亦可也,奚獨曰太極之異名乎?若曰太極以理之極至而言者,則明德、性善與道則之理獨非極至乎?大抵性理之名非止一二,而言意所指各有攸當,未可以一例混説也。其下‘統體’、‘各具’之云,亦甚無當。
程子所謂’云云,小注陳氏曰‘所謂’云云。○按:‘非謂精微之不為善’云云,語意甚聽瑩。
‘又曰自其’云云。○按:謂之‘仁敬慈孝,即君臣父子所當止之處’者,亦未得。為索性之論,必曰‘文王之仁敬慈孝,方是君臣父子所當止之處’方可也。
【第四節】
‘曰知止而后’云云,小注新安陳氏曰‘章句’云云。○按:或問所謂‘方寸之間事物皆有定理’者,即章句所謂‘志有定向’也,何必合二説然後方備耶!説不免架疊之病矣。更按:記聞録亦云‘事事皆有定理,而志之所向亦定’,此則以志與事對説,故不為架疊之語,猶物格知至兩言之,自不相妨也。今陳氏以為‘此心見得’云云,則即此便是‘志之定向’,安得更言志方有定乎!
‘理既有定’云云,小注‘理既有定’云云。○按:‘外慕’之云,語未的當。蓋心不妄動,以無所疑亂、不為他歧所感者之言推看,則外慕亦在其中。然若專言‘外慕’,則非文義也。且不言‘静而後能安’,而以安字專屬事來之後者,亦未盡。
【第六節】
‘所謂明明德’云云,小注新安陳氏曰‘不言’云云。○按:陳氏此説頗有意義。抑格致雖是明明德中事,而若論明之之實,則即誠正修三者。故只舉誠正修,則格致亦在其中也歟。更按:記聞録辨疑有所論,當考。
‘然天下之’云云。○按:‘表裏洞然’,表裏以知之體用而言。以是觀之,‘妙、宰’二字之自兼體用者可見矣。大全劄録胡雲峯説已詳之。
小注‘道理固本’云云。○按:此以妙字專屬之用,當更商。然其以‘運用’字為有病,則其意蓋亦嫌其偏於用歟?
黄氏曰‘理是’云云。○按:‘不動’二字,記聞録已卞之。
玉溪盧氏曰‘心之’云云。○按:此説亦以心為具應,以神明為宰妙,有若心外别有神明,具應外别有宰妙者,然甚未瑩。大全劄録胡雲峯説已詳之。其下‘虚靈’、‘神明’分屬理氣,記聞録極論其非。
新安陳氏曰‘心本’云云。○按:心者大綱之稱,而神明者心之德,知者心之實也。此義亦具於中庸記聞録中。其實心也、神明也、知也,都是一物耳,陳氏説不詞。記聞録亦辨其失,但以知專為神明之發,蓋先生以‘知至’之知字專作動上之知,故其論如此。大全劄録補亡章詳之。
‘至於天下’云云。○按:精粗、隱顯皆以理言,然精粗當以精物、粗物之理看,隱顯當以當然、所以然看,如是説方各有意義。若如小注盧玉溪之論,則朱子當初只下精粗字或隱顯字可矣,何必並説四字而不避架疊之嫌耶!且單言理,則理本無精粗,必就氣上言,然後方見其有精粗耳。然精粗、隱顯須縱横互説,其義乃盡。蓋自精粗而觀之,則精中也有隱顯,粗中也有隱顯;就一物上看,則一物各有當然、所以然。自隱顯而觀之,則隱中也有精粗,顯中也有精粗,就統體上看,則所以然亦包精粗,所當然亦包精粗。不可以一概説也。○精粗、隱顯,以本文餘意推之,則謂物有精粗、隱顯,故理亦有精粗、隱顯可也。又就其中而益推其細分,則物之精中也有隱顯,粗中也有隱顯,凡物之精者粗者皆有表裏,表可見而裏不可見。而理亦隨以隱顯;物之隱中也有精粗,鬼神是物之隱者,而有正鬼、雜鬼。顯中也有精粗,此則不難見矣。而理亦隨以精粗。又物之精中也有精粗,如玉有精粗。粗中也有精粗;如石有精粗。隱中也有隱顯,如氣之呼吸,呼為顯而吸為隱。顯中也有隱顯,如手足之屈伸,屈為隱而伸為顯。而理亦隨以精粗、隱顯。如此推去,其説蓋無窮矣。
新安陳氏曰‘所當’云云。○按:‘實處’之實字未安。蓋‘所以然’、‘所當然’,無非實理也。若改以著字則或可。
‘故致知’云云。○按:‘極至’之至字,當兼‘窮極’與‘行到’兩意看,方分曉。章句‘窮至’之至字,與‘無不到’之到字,蓋皆如此。
【第七節】
‘曰物格’云云。○按:八目之順語者皆是功效,故或問亦依經文解之。然‘知無不盡,則心之所發能一於理’云云以下,語涉太快,或有知至之後坐待意之自誠之弊,不如章句‘意可得而實’、‘心可得而正’云云之的確緻密,功效中見其又有工夫次序者也。○‘極其體用’,蓋以明德包新民而謂明德體用之各極其全,非以明德新民相對為體用,而又合之而為全也。記聞録詳論之。
小注玉溪盧氏曰‘言明’云云。○按:説每以虚專屬體,而謂之具理;以靈專屬用,而謂之應事,甚可異也。大全劄録‘明德’注已卞之。其下析合之説,記聞録極論其非。
【第九節】
‘曰治國平天下’云云。○按:‘正其本,清其源’指修身以上五事。蓋雖以天下國家為己事之當然,而其所以素具者,則亦不過治其本源以為舉措之地而已,豈規規理會於智謀功利之末哉!
【第十節】
‘亦無不脗合’云云。○按:‘首尾該備’,‘綱領可尋’,‘首尾’,言‘明德’為首而‘新民’為尾,‘知止’為首而‘能得’為尾也;‘綱領’,即篇首三言是也。

☚ 02_202大學或問劄録   02_204傳首章 ☛
000004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