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偏好xiāo fèi zhě piān hàoпредпочтéние потреб телей消费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关: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多。 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比如,有A、B、C三组商品,如果某个消费者认为A组商品比B组好,B组比C组好,那么在他的偏好中将A放在第一位,B放在第二位,C放在第三位。这意味着在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如果让他在这三个商品组合中选择一个并且只能选择一个进行消费,他必然会选择A。对消费者偏好可作如下划分:强偏好、弱偏好和无差异。假设有A和B两种商品组合,如果某个消费者认为A严格优于B,或者说他对A的偏好严格强于对B的偏好,就称“他对A强偏好于B”,这意味着只要他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他肯定会选择A而不选择B;如果他认为A至少和B一样好,或者说他对A的偏好不弱于B,就称“他对A弱偏好于B”;如果他认为A和B一样好,就称“他认为A和B无差异”。经济学一般不对消费者偏好本身进行深究,而将其视为既定的因素。经济学所关心的是能否有效地对偏好进行分析。现代微观经济学假设消费者偏好是稳定的,消费者是以一种理性的、可信赖的和可预见的方式行事。对偏好所作出的假设称为“消费者偏好公理”或者“消费者理性公理”。最基本的消费者偏好公理包括: 公理一:完备性公理。即消费者能够按照其偏好对所有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排序。例如,对任两种商品组合A和B,他都能够明确地说出自己的偏好:或者偏好A胜于偏好B,或者偏好B胜于偏好A,或者认为A和B无差异,这三种偏好他必居其一。 公理二:传递性公理。即消费者能够以一种无矛盾的方式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中作出选择。例如,对任何三种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A、B和C,如果他对A的偏好胜于B,对B的偏好胜于C,那么他对A的偏好必定胜于C;或者,如果他认为A和B无差异,B和C无差异,那么他必定认为A和C无差异。 公理三:选择公理。即消费者以达到最偏好的状态为目的。换句话说,消费者以满足程度(效用)最大化为目的。该公理的含义是,人们不会把任何其他一种可得的商品组合排列在他们所选择的那种商品组合之上。该公理把偏好和选择行为联系起来。 公理四:不满足公理。即消费者对所包含的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的偏好永远强于对数量较少的商品组合的偏好。该公理实际上是规定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消费都处于饱和点之内。 这些公理表明,人们总是能够选择可以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可行方案,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时,不会发生自相矛盾。只有满足这些公理时,消费者的偏好才是理性的,并且其选择行为才是合乎理性的。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一种商品 (或者商品组合) 的喜好程度。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 ☚ 消费者购买类型 消费者权益 ☛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消费者偏好是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表示消费者根据喜好对各种商品、劳务的不同组合所做出的比较判断。通常假定消费者偏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完备性。这是指消费者对商品、劳务的任意两种不同组合A、B均能做出“A优于B”,或“B优于A”,或“A与B一样好”的判断。当然这里不考虑A、B组合的成本差异。 (2)可传递性。这是指当消费者偏好A胜于B、偏好B胜于C时,则他一定偏好A胜于C。可传递性确保了消费者偏好是符合理性的。 (3)非饱和性。这是指消费者总是偏好数量更多的商品组合(商品种类既定),这意味着所有商品都是“好的”,空气污染等不在考虑之列。当然这里也是忽略商品组合成本的。 以上三个特点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础,也是与理性人假定相一致的。此外,一般还假定消费者偏好具有“独立性”,即每个消费者只关心自己的消费,不考虑其行为对经济中其他当事人的影响。消费者偏好的独立性也称作“自利性”,这种自利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保证了消费者偏好序列定义在他自己的商品组合集上,从而才可能有对偏好序列的简单图形表示——无差异曲线。 ☚ 序数效用论 选择的一致性 ☛ 消费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consumer’s preference消费者个人对某类消费品或劳务所特有的一种爱好和好感,具有习惯性和固执性。偏好与购买态度密切有关,偏好的程度影响消费者购买态度的强度和购买倾向。 ☚ 消费者价值 消费者社会化 ☛ 00004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