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荞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荞麦 【名称出处】:《千金.食治》 【概况】: 异名 乌麦、莜麦(《日用本草》),花荞、甜荞(《纲目》),净肠草(《植物名实图考》),荞子(《草木便方》)。 基源 为蓼科荞麦属植物荞麦的种子。荞麦属全世界约有15种;中国约8种,2种入药。 原植物 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历史 宋《嘉祐本草》始著录,明《纲目》载:“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后下种,八月收刈,性最畏霜,苗高一二尺,赤茎绿叶,如乌柏树叶,开小白花,繁密粲粲然,结实累累如羊蹄,实有3棱,老则乌黑色。”所述为本种。 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光滑,红色,稀是乳头状突起,高40~110cm。叶互生,心状三角形或三角状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长2.5~5cm,宽2~4cm,先端渐尖,下部裂片圆形或渐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叶脉被乳突状突起;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无柄;托鞘膜质,短筒状,早落;总状伞房花序腋生或顶生,短而密集成簇;花梗长;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具细长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子房1室,具3棱。 瘦果三角状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渐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花果期7~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1595页.3311条图) 生境与分布 本种全中国均有分布和栽培。亚欧、北美均广泛栽培。。【生药】: 栽培 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适应性较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砂质壤土为佳。用种子繁殖,于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点播,行距66cm,株距33cm,深3~4cm,每穴播种子4~5粒,每亩用种量1kg。播后覆薄土,稍加镇压,保持土壤湿润。或在秋季采挖根茎时,将带有芽的根茎作种用,截成小段后穴栽,每穴栽1~2段,栽植密度同种子直播。也可进行扦插繁殖。种子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逐次间苗定苗,每穴留壮苗1~2株。 定苗后,用人畜粪水追肥1~2次。现蕾前摘除花轴。 早春时,需除去过密萌蘖。虫害蚜虫,用40%乐果乳油200倍液喷杀。 采集 霜降前后种子成熟时收割,打下种子,晒干。 。【化学】: 含槲皮素、槲皮甙、金丝桃甙、芦丁、邻位和对位-β-D葡萄糖-O-苄胺(o-,p-β-D-Glucopyranosyloxybenzy-lamine)、荞麦碱(Fagomine)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 【药理】: 荞麦水提取物的透析外液(BWD)中存在著抑制透析内液(BWMD)所致的Ⅰ型过敏反应的半抗原样物质。 参考文献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3;5:40 【药性】: 性味 甘,凉。 ❶ 《千金·食治》:“酸,微寒。” 归经 脾、胃,大肠经。 ❶ 《得配本草》:“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 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消肿毒。 主治 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白浊白带,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❶ 《纲目》:“降气宽肠,磨积滞,清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禁用。 ❶ 《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方选和验方 ❶ 《纲目》:“治颈项瘰疬: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份为末。白梅浸汤,取梅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60~70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5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同服更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 ” ” 单方应用 ❶ 《简便单方》:“治绞肠痧痛:荞麦面适量炒黄,水煮服。” 食疗 《中华进补大全》:“治肠胃积滞,慢性腹泻:荞麦面作饭,连吃3~4次。”。【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滞、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孟诜云,益气力者,殆未然也。按杨起《简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予壮年患此二月,瘦怯尤甚,用清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矣。《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亦用之。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