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 防治病虫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五) 防治病虫害 (五) 防治病虫害1.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浙江省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各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专门的植物保护机构。1950年,各地的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是由10个专区的病虫防治站负责的,各站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测螟工作,除采取点测螟灯外,还结合田间检查,对水稻螟虫发生期进行短期预测;1952年在嘉兴、慈溪、衢州、永嘉、诸暨等地建立5个测螟站,系统地观测螟虫的发生,发展情况。至1958年,全省植物病虫观测站发展到20个,每站配技术干部及技工2—3人。1962年增加到56个站,其中地级站5个、县级站51个,全省80%的县都有了病虫测报站。1959—1962年,全省建立情报点370个,1963年发展到1303个。为使农作物病虫测报资料系统化,浙江省农业厅先后制订了《螟虫测报办法》和《浙江水稻病虫测报办法》,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文化大革命”期间,测报工作一度陷于瘫痪,病虫系统观测中断。至70年代中期,才重新形成县有观测站、社有情报点、队有植保员的专业和群众相结合的病虫测报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病虫测报工作有了较快发展。1979年建立浙江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并在余杭县良渚镇建立病虫测报试验区;80年代以来,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进一步发展,同时开展测报培训和科研工作,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80年代前期,全省测报站进行系统测报的对象有39种病虫,一般测报的对象有42种病虫;1983年开展鼠害调查,1986年设立了13个鼠情监测点,发布农田鼠害情报,指导灭鼠工作。到1992年底,全省建有各类作物病虫害测报站113个,配备技术干部246人,技工20人(表3-2-27)。 表3-2-27 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概况
2.植物检疫。1956年1月,浙江省植物检疫站正式成立,配备检疫干部10人,同时还在嘉兴、黄岩、温州等地建立了植物检疫站,负责农作物危险性病虫的调查、检验、封锁、消灭等工作。浙江省农业厅拟订了《浙江省对内植物检疫暂行办法 (草案)》。1964年12月建立了浙江省植物检疫总站,在杭州、金华、温州、台州、宁波、丽水、舟山等7个专区设立植物检疫分站。1966年5月起,对外植物检疫业务由杭州商品检验局移交给浙江省农业厅管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杭州植物检疫站”,合并内外检于一体,具体执行对内对外检疫任务。“文化大革命”中,植物检疫工作曾一度停止,机构也被撤销,直至1976年这一工作又重新开展起来。1978年,为了适应杭州与香港通航,执行“旅检”的需要,浙江省农业局建立了动植物检疫站,并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杭州植物检疫站”,外检力量得到加强。1983年以后,浙江省加强了植物检疫事业的法制建设,当年10月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浙江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1988年6月,浙江省农业厅颁发了《浙江省植物检疫职业道德规范》,1989年4月又发出《关于植物检疫行政案件处理程序的通知》。到1992年,全省已有植物检疫方面的法规、条例、细则等40多件,形成了较完整的植物检疫法规体系,对抑制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情况。 (1)粮食作物。50年代以人工防治为主,1951—1952年全省共发动1 900多万人次,挖毁稻根200千公顷,诱蛾点灯596万盏,捕捉螟蛾26亿余只,采摘卵块9.8亿余块,使稻区螟虫害率从1950年的19%降到1952年的6.7%,挽回粮食损失20亿公斤。50年代后期采取人工与药剂防治相结合,部分县、社建立了药剂治螟防区,开展协作防治水稻螟虫危害。1959年全省病虫防治面积达3 667千公顷,水稻病虫损失率由上年的7.5%降低到5%以下,其中螟害率降到2%,稻瘟病面积也由上年的166.7千公顷减少到16. 7千公顷,挽回粮食损失2. 5亿多公斤。60—70年代,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1963年应用药剂防治面积达到2 000千公顷左右,其中治螟虫面积1 304千公顷,比1962年增加454. 7千公顷;治棉病虫普遍达到施药4—5次。据30个观测点调查,三化螟害率都降到1%以下,棉虫损失率也压低到15%以下。1979年,全省使用的化学农药比1964年增加20多倍。7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是: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组合);采用培育壮秧,科学运用肥水等栽培措施; 保护和利用天敌;播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根据病虫测报,及时科学用药; 扩大稻田化学除草面积等。1981年,浙江省农业厅在16个县建立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联系点。1984年,全省有56个县开展病虫害防治的示范推广工作,示范面积达227. 17千公顷;全省农村共兴办植保公司778个,有植保工作人员1 743人,植保服务面积108.59千公顷。到1990年,全省共兴办“植物医院”、“庄稼医院”或 “诊所” 410家,实行开方卖药,技物结合,直接为农作物防治病虫害服务。同时,将水稻病虫综合防治项目列入省粮食丰收计划,纳入水稻模式栽培内容。1986—1992年,全省累计拨款214万元,作为农作物病虫防治经费;全省培训干部3万多人次,农民技术员49万人次,印发资料和规范化防治图表383份。 (2) 经济作物。棉花。50年代主要采取人工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开展越冬红铃虫防治。1958—1959年,全省清除棉花仓库5 016座,拆换草舍仓库3 273座,消灭红铃虫茧4.5万多公斤,处理农具12万多件,薰蒸棉籽0.85万吨。同时建立金小蜂繁殖场,利用天敌消灭越冬残留红铃虫。1959年,棉花虫害为害率由20%降低到15%以下。70、80年代,针对枯萎病的严重危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检疫,病点消毒,选用强抗病良种,不仅防治了枯萎病,而且获得了增产。 茶树。50年代以防治茶毛虫、茶尺蠖危害为主。60年代以防治长白蚧、螨类为主。70年代主要是防治小绿叶蟑危害。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试验采用绒茧蜂防治茶尺蠖,取得很好效果。70年代开始,建立茶区植保联系点制度,到1982年,全省47个产茶区相继建立茶树病虫测报站,针对病虫的发生,进行防治,不仅基本控制了主要茶树病虫危害,而且农药残留从全国第一位降到第四位,符合国家茶叶卫生标准。1978年,由浙江省植保站和杭州市茶叶研究所主持,组织部分县(市) 和茶场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茶树害虫模式防治协作组,经过3年努力,对毒蛾类害虫提出了一整套综合防治技术,在全省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应用面积达45.28千公顷次,采用毒沙防治茶树害虫面积达4.4千公顷,模式防治面积2.43千公顷,累计挽回茶叶(干茶)损失130多万公斤,加上节工节本,获得经济效益达635万元。并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质量。 蚕桑。50年代,全省桑树遭桑蟥危害面积达30.7千公顷,年损失蚕茧约2 500吨。1956年在全省开展“人工刮卵、药剂喷射、生物防治”的群众性治蟥,基本消灭了桑蟥。60年代,桑树萎缩病猛发,吴兴、嘉兴、海宁、桐乡、德清等县病害重的社队,发病率达27. 5%—83.4%。经采取推广抗病品种、春伐恢复树势、防治传毒昆虫,以及挖除病树、实施检疫等措施,基本控制了病势蔓延。从1979年起,在重点蚕区先后建立了22个桑树病虫测报站,及时指导蚕农进行病虫防治。1988—1990年进行了全省桑树病虫普查,制订了 《浙江省桑树害虫防治规范》,在全省开展“四统一”(统一时间、地块、药剂、浓度)规范化治虫,1993年规范化治虫面积达到40多千公顷,新发生的桑瘿蚊、桑疫病、桑粉虱等突发性病虫,都得到了有效的防治。在蚕病的防治方面,50年代推广蚕具 “三洗三晒”,提倡药剂消毒,实施小蚕加温饲养,初步控制了白僵病蔓延,使春期蚕病损失率从1949年的60%降到20%左右。60年代,发生中肠型脓病和传染性软化病,普遍推广漂白粉、赛力散石灰浆消毒,以及“灭蚕蝇”防治蝇蛆病,基本控制了病毒的流行和蝇蛆病的危害,使蚕病损失率降低到15%左右。70年代推行了小蚕饲养“三专一远”,即专人、专具、专室、远离大蚕室,使蚕病损失率降低到10%左右。80年代工厂废气和农药中毒对蚕桑的危害性增大,各地一方面加强对工厂废气的管理,另一方面做好传染性蚕病防治,开发和推广了防病一号、消特灵、蚕菌清等新蚕药,对控制蚕病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柑桔。1955年前,主要是大规模发动群众开展冬季清园,春季喷药。对花蕾蛆危害,每年采取人工摘除被害花蕾,进行深土埋葬或焚烧,基本得到控制。1956—1959年,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省柑桔研究所相继从广东省引入澳洲瓢虫,保护其安全越冬,对抑制吹绵蚧为害起显著作用。80年代,防治工作手段进一步向“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向发展,每年进行冬季清园,消灭害虫越冬化蛹场所,采用人工捕捉,果实套袋,利用黑光灯、高压水银灯诱杀等方法进行防治。到1993年底,全省柑桔优化防治面积达23.3千公顷,柑桔产量与品质明显提高。 蔬菜。50—60年代,主要采取轮作和冬季进行“三面光”(田边、沟边、塘边光)等农业防治措施,以减少病虫害越冬场所,降低虫口、菌源基数。60年代后期,禁用 “六六六”、“DDT”等有机氯农药,推广乐果、敌敌畏、敌百虫、辛硫磷等有机磷农药,迅速控制了对氯农药产生抗性的菜青虫、根蛆、黄条跳甲等害虫的繁殖。70年代,浙江省农科院研究了小菜蛾、豆野螟的生物学习性,采取抓秋蜂生物防治技术,控制了小菜蛾的危害。1984年以后,浙江菜区的植保针对蔬菜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的迅速推广,导致越冬越夏虫、菌源增多的情况,开展“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治理,实行病虫测报,保护利用天敌,应用菊酯类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有效低量和混用复配,小孔喷片喷雾法,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检测农药残留等措施,使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1990年,推广应用“一熏灵”烟熏剂,有效地控制了棚菜的病虫害。1990—1991年,应用敌草胺、大惠利、丁草胺、稳杀得、盖草能、杀草丹等6种除草剂,应用面积32.7千公顷,达到省工、省力又增产、增效的效果。 ☚ (四) 合理施肥 第三节 林业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