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东莞市
东莞地处珠江出海口,北靠广州,南接深圳,毗邻香港,是广东海陆入口的重要通道。1985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是广东经济最发达的“四小虎”之一。全市33个镇,581个管理区,1 571个村民委员会;人口136. 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 4万人;土地面积2 465平方公里。全市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村村镇镇都修筑了混凝土公路,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0.83公里;全市电话容量11万门,可直拨国内70多个大中城市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和工业化阶段。
东莞素有“鱼米果之乡”的美誉。全市现有耕地8. 45万公顷,其中水田6. 88万公顷,旱地1. 57万公顷。有果园4. 21万公顷,鱼塘0. 62万公顷,林地6. 63万公顷。境内河网密布,珠江口海岸线长达61.4公里,对渔业生产十分有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有如下特点:
(1)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提前十年翻了两番。1992年同1978年相比:农村社会总产值从7. 45亿元上升到135. 6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从4. 24亿元增加到27. 13亿元;非农产值从3. 21亿元增加到108. 53亿元,特别是农村工业产值从1. 25亿元增加到74.49亿元。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65.13%,农村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9.2%,农村经济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2年农村人均收入1 976元,而1978年只有193元。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前十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2)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东莞市根据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逐步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农村“以粮为主”单一农业的经济结构。在耕地利用上,14年来,水稻种植面积调减了8.26万公顷,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由72: 28调整为47: 53,并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很快,特别是水果生产得到空前发展,其产量由1978年的2.65万吨上升到1992年的34.48万吨,增加12倍。
在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同时,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1992年肉类总产6. 80万吨,水产品总产7. 32万吨,比1978年增长2倍和1.4倍。农林牧副渔五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4:1:17:12:6改变为1992年的59: 1: 17: 9: 14。非农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1992年农村劳动力从事工业的有22. 3万人,第三产业的有15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36.4%和24.5%,从根本上改变了90%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的局面。
(3) 大搞开发性农业,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从荒山、荒坡、荒滩、荒水入手,调整好农业布局,大搞开发性农业。至1992年共开发荒山荒坡1. 1万公顷,全市水果总面积从1978年的6 215公顷发展到2. 9万顷,水果总产量34.48万吨,比1978年增加12倍。共开发滩涂、湖埔、河涌4. 5万亩,新增鱼塘3. 9万亩,相当于原有鱼塘面积的1.4倍。
东莞在开发农业中采取个人承包、家庭农场、集体联营承包的经营形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至1992年全市已有各类农业规模经营单位4 086个,其中专业户3 387个,联合体524个、集体办基地175个,种养面积达19万亩。
依靠科技开发农业。从1978年至1992年,共投入2 000多万元,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市级有一所五站,即一个市属综合性农科所和五个农科研究站(粮油种子站、林业研究站、生物技术研究站、蕉菜研究站、水产技术研究站);镇级有七站一所、即农技推广站、林业站、水果站、畜牧兽医站、渔技站、经管站、农机站和水利所;管理区级有农技小组,配备了农民技术员。依靠健全的科技网络,大力引进繁育推广新良种和新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和提高生产水平。农科进步对东莞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了45%。
东莞市开发农业迅速发展的另 一重要措施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搞活农产品流通服务。在内销方面,国营、集体、联合体、个体一齐上,形成了一支以国营商贸、供销为龙头,以各级部门集体组织为纽带,以农民联合体、个体为主力的农产品流通大军。建立起农产品流通网点4 348个,销售市场以北方为主,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70多个大中城市。在出口创汇方面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拓展远洋市场,争取多出口多创汇。1992年,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达6 516万美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7%。
(4) 引进资金与技术设备,发展乡镇企业。东莞手工业向来比较发达,早在400多年前已生产烟花炮竹,并出口海外。新中国成立后,东莞发展了食品、建材、造纸、家具等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利用靠近香港、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外引内联,使乡镇企业迅猛地发展和壮大起来。到1992年底,全市共有乡镇企业25 398家,从业人数为58. 4万人,总产值77.41亿元(1990年不变价)。大搞“三来一补”是东莞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至1992年底,全市已有“三来一补”合资合作企业4 727家,14年来引进的设备价值9亿多美元,还引进了先进管理经验。东莞通过“三来一补”合资合作走出了一条通向国际市场,实现地区工业化的成功路子,壮大了集体经济,1992年农村经济联合社、经济合作社的集体收入达44.19亿元,比1978年增长13.4倍。市、镇、村每年从乡镇企业利润中拿出12%来支持农业。1978—1992年,乡镇企业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达3亿多元,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科技、造林种果、围垦滩涂、建办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村公共福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