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主要养殖的水产品
1.蛏子。全省沿海均有分布,以乐清湾、三门湾为重点养殖区。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多种 (经济和技术)措施,尤其是突破蛏苗半人工“围塘整涂附苗”和“蛏苗归冬翻春暂养”技术措施,使蛏子养殖迅速得以发展。到1992年,全省养蛏面积达到15.5千公顷,产量10.47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6年分别提高9.26倍和13.98倍。
2. 泥蚶。主产于奉化、宁海、乐清等县的沿海滩涂,以奉化的“奉蚶”最为著称,早在唐朝就被选为贡品。30年代养蚶业已初具规模,抗日时期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又恢复发展。到1992年全省养蚶面积4.27千公顷,产量达26 588吨,比1956年分别增加3.51倍和9.64倍。
3.牡蛎。俗称蛎黄,养殖区主要分布在象山港、乐清湾和三门湾沿岸。块石抛养是传统养殖法。以后又实施水泥条立体养殖,产量提高2倍以上。1979年6月和1980年4月,浙江省水产部门,先后从日本引进2 248万颗太平洋牡蛎(真牡蛎),在乐清湾、象山港试养,历经3年时间,成功地获得筏式养殖、海区保种繁殖和人工育苗等技术,不仅使养殖期比原来的抛石养殖缩短2年,而且亩产量比抛石养殖的本地牡蛎高7—15倍。1992年,全省牡蛎养殖面积达到2 798公顷,产量6 187吨,比1956年分别增加12.12倍和15.45倍。
4. 贻贝。俗称淡菜。主要产于舟山嵊泗和普陀的中街山及平阳的南麂。人工养殖贻贝,始于50年代末,以后逐步得到发展。到1992年,全省贻贝养殖面积达205.4公顷,产量9 717吨。其产品过去主要加工成干品出售,近年来一部分通过保鲜以鲜品出售,提高了鲜美口味和营养价值。
5.蛤、扇贝、泥螺。这类养殖也有较大发展,1992年养殖面积791.3公顷,产量1 623吨。
6. 对虾。浙江的对虾养殖,始于1972年由温岭县从山东引进对虾苗2亿尾,在县鱼种场0.87公顷咸水塘里试养并获得成功,随后又在宁海、象山、普陀、岱山等县选点试养,1979年取得大面积试养成功。1975—1976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温州水产研究所,先后在乐清市清江试验场和奉化海带育苗厂进行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获得成功,为大面积养殖对虾提供苗种基地。1986年,全省对虾养殖面积发展到3.3千公顷。虽然以后几年遭受台风灾害、虾病以及外贸体制调整等影响,但总的仍呈扩大趋势。到1992年,全省对虾养殖面积7.87千公顷,产量12 892吨,出口对虾创汇1 424万美元。
7. 海带。1956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协作,在嵊泗县构杞岛老鹰窝海域试养海带获得成功。翌年,又在洞头县、南麂岛试养成功。同时,海带人工育苗也获得成功,于1962年全省建起了构杞、南麂、奉化三个大型海带育苗厂。到1979年,全省海带养殖面积扩大到3 732.2公顷,产量(干品)17 255吨,成为海带养殖产量最高的一年。70年代末,海带滞销,产量锐减,到1986年,全省海带养殖面积仅剩141公顷,产量只有707吨,比1979年分别减少97%和96%。以后采取综合加工利用等措施,海带养殖有所回升,1992年养殖面积恢复到888公顷,产量5 761吨,但与历史最高产量水平相差甚远。
8. 其他海珍品。浙江海珍品养殖起步较晚。70年代末以来,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分别在普陀东极、椒江大陈、嵊泗构杞、象山港等地进行鲍鱼、扇贝、石斑鱼人工养殖试验成功,并突破人工孵化石斑鱼苗难点。1989年,洞头县水产科研所在本岛试养羊栖菜获得成功。嵊泗县嵊山镇渔民郑根土用暂养方法,育肥梭子蟹、海鳗、石斑鱼等活品出口也获得成功。到1992年底,全省海珍品的养殖已有鲍鱼、扇贝、石斑鱼、黑鲷、𩾃状黄姑鱼、卵形鲳鲹、中华乌塘、梭子蟹、沙鳗、青蟹、羊栖菜、裙带菜等10多个品种,养殖面积达到1 273.2公顷,产量2 03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