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央银行专项统计调查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需要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需要从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变量来研究分析货币需求变化。其中,物价和企业的信息至关重要。建立反映经济景气变化的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广泛收集有关经济动态资料是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1986年以来,先后建立了工业景气调查、物价统计调查、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及经济、金融动态反映等统计调查制度。这些是中央银行调查统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制定和管理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1.工业景气调查制度。从1986年开始,建立了22个城市的425户重点国有工业生产企业经营状况统计调查制度,对包括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金等在内的25项经济及财务指标进行了按月的监测;同时还对这425户企业的厂长、经理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随着中央银行业务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原425户企业在整个工业部门的代表性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及时把握全国工业企业运行状况,随时监测生产、流通领域中资金形态变化情况和经营者心理预期,适应金融宏观调控需要,于1991年6月起,将调查点由425户企业扩大到5000户,调查面扩展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主要二级分行,遍及全国300多个地区和少数县城,调查领域涉及22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乡及乡以上产值35%,占国有企业产值的55%。工业景气调查内容包括:国有工业生产企业资金及财务状况月度调查和工业景气季度问卷调查两部分。其中前者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等52项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汇总,后者包括对企业总体状况、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资金状况等六个方面29个问题的问卷调查。1995年起,为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在500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统计调查制度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协调有关部委,建立了直接服务于国务院领导决策的千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统计调查制度。
2.物价统计调查制度。从1987年开始,在全国20个省(市)的31个城市,选择1300家企业作为测报点,进行生产资料购进价格统计。每月汇集原始数据4000多条,按月编出大类指数、小类指数和总指数,并逐步编制了包括国家统一定价和其他定价在内的定基指数、同期比指数和月环比指数,及时、正确地反映了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宏观货币政策提供了依据。1992年起着手研究批发物价调查制度,1994年2月首次汇总编出国内批发物价指数。调查点包括36个城市,国内代表性商品784个,进口商品153个,出口商品253个。编制出国内批发物价、进口物价、出口物价、国内需求批发物价、综合物价五个系列指数。1988年开始统计集贸市场主要生活资料价格。在25个省(市)的30个城市布点,调查粮食、肉禽蛋、蔬菜水果等15种规格品的交易价,按旬采价,按月汇总上报。
3.城乡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制度。从1989年开始,建立居民储蓄意向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全国20个城市,调查样本1万户。调查方法是选定有代表性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储蓄所,临柜向储户发问卷,提出近20个问题征求答案。从各次汇总情况看,基本上反映了储户的心理变化,及时把握了居民储蓄形态,对储蓄存款的稳定性、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作出了较为准确的判断,为货币政策作出适时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4.经济、金融动态反映。通过省市分行与近100个二级分行建立了重点联系行制度。各省分行及大部分二级分行调查统计部门也相应建立了自己的经济金融动态反映网络。现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后的情况反映,四天之内就能汇总上报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