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村商业信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村商业信贷

(二)农村商业信贷

1.发展历程。农村商业信贷发展变化受国家不同时期农村经济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影响,其发展经历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见表2-2-1、2-2-2)。

表2-2-1 1949—1978年农村商业贷款变动情况

年份年末贷款
余 额
(万元)
比上年增
长 (%)
年份年末贷款
余 额
(万元)
比上年增
长 (%)
194948196485 7988.38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22
2 071
3 300
9 196
29 015
45 110
48 276
70 348
52 152
58 165
45 117
79 551
123 461
79 168
154.17
1 597.54
59.34
178.67
215.52
55.47
7.02
45.72
-25.87
11.53
-22.43
76.32
55.20
-35.88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93 541
119 555
135 442
147 029
165 785
177 370
93 773
100 452
118 742
108 713
242 916
266 039
287 461
297 465
9.02
27.81
13.29
8.56
12.76
6.99
-47.13
7.12
18.21
-8.45
123.44
9.52
8.05
3.48
 注:1958—1960年,1971—1974年供销合作社贷款没统计在内。

表2-2-2 1979—1995年农村商业贷款变动情况

年 份年末贷款余额贷款累放额
金 额
(万元)
比上年增
长 (%)
金 额
(万元)
比上年增
长 (%)
1979328 41410.40
1980421 87528.461 506 185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487 486
461 261
621 971
848 557
1 025 313
1 056 640
1 098 072
1 191 780
1 334 587
1 701 458
2 081 882
2 330 905
2 793 600
3 868 952
4 332 664
15.55
-5.37
34.84
36.43
20.83
3.06
3.92
8.53
11.98
27.49
22.36
11.96
19.85
38.49
11.99
1 682 238
1 729 197
1 871 825
2 382 204
2 302 532
1 537 907
2 463 364
2 438 566
2 639 968
3 070 284
2 972 815
2 606 889
2 756 987
3 329 846
4 395 659
11.69
2.79
8.25
27.27
-3.34
-33.21
60.17
-1.01
8.26
16.30
-3.17
-12.31
5.76
20.78
32.01

(1)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195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为帮助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农村商业信贷的任务是组织和促进工农业产品交换,推动城乡互助交流。该时期,国家银行通过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货币大量下乡,活跃了农村商品流通,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取代以地主、商人为主的封建高利贷剥削关系,开展农村金融工作奠定了基础。
1953—1957年国家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1953年农村商业信贷工作以扶助基层供销社为中心,活跃初级市场。随着合作化运动发展,1956年农村商业信贷继续加强对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资金供应工作,控制以至取消对私营商业、个体商业、合营商业的贷款,有计划有步骤地取消企业间商业信用。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商业信贷迅速起步发展,农村市场日趋繁荣。农村商业贷款余额由1949年的不足50万元发展到1957年的7.03亿元,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由1949年2.49亿元,发展到1957年13.15亿元,增长了4.29倍。
(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时期(1958—1978年)。1958年起,配合工农业生产大跃进,银行相应地支持商业部门大购大进,信贷计划失控,敞口供应资金。1960年秋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随着经济调整的推进,1962年3月出台了《银行六条》(即《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确立了银行信贷管理坚持高度集中统一和分口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为贯彻《银行六条》和中央“当年平衡、略有回笼”的方针,农村商业信贷工作对商业部门采购农副产品加强资金供应,防止企业对农副产品盲目提价,对其他周转贷款实行从紧控制。并加强商业企业信贷监督,督促企业清产核资,清除虚假库存,处理积压物资,节约资金占用。调整期间农村商业贷款逐步回升,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65年达22.6亿元,较1961年增长4.23%,商业部门农副产品购进额12.61亿元,较1961年增长54%。
1966—1978年,农村商业信贷发展缓慢,贷款对象仅仅是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总体上按贷款计划发放,与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农村商业企业流动资金供应。配合“农业学大寨”和“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运动,突出支持了商业部门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用动力机械、农机具的供应。农村商业贷款在该12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1%,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0.04%,商业部门农副产品收购额年平均增长6.18%,发展较迟缓。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1979—1995年)。随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省农村金融工作重又焕发出生机活力。在此期间,农村商业信贷迅猛发展,由过去单一支持国合商业,到全面支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所有制商业,支持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少环节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由过去单一支持商品购销,扩展到商办工业、交通运输和以商业、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商业企业周转资金由财政、银行分口管理改为银行统一管理,并在信贷政策上实行区别对待政策,对国家计划内收购农副产品资金充分供应,对农业生产资料购进优先支持,对一般商品流转贷款按企业信誉、经济效益、市场风险大小择优扶持。改革开放16年来,贷款余额年平均增长17.5%,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平均增长11.15%,农副产品收购额平均增长9.95%,农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活跃,市场繁荣兴旺。
2.农村商业贷款种类
(1) 农副产品收购贷款。这是国家银行对农村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也是支持农业生产、调节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在农村金融工作中历来占有重要位置。1985年前在农副产品购销实行统派购体制下,国家银行对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一直采取“充分供应”政策,即:农民(或社队)生产什么,商业部门收购什么,商业收购多少,银行信贷资金供应多少。1985年7月省农业银行根据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实行专项管理的意见,对全省国营商业、粮食、供销社系统收购的粮食、棉花、油料、烤烟、糖料、猪牛羊肉、水产品、畜产品、黄红麻、天然橡胶、茶叶11个品种实行专项管理,以后经有关部门批准,又将蚕茧、种籽、大蒜等品种也列入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专项。实行专项管理后,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单独反映,对农副产品收购资金改“充分供应”为“区别对待”政策:对国家计划内合同定购的农副产品,按实际需要及时供应资金;对于超计划收购的农副产品,根据国家批准的收购量和银行信贷资金的可能供应资金;对市场调节的一般农副产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量力而行,以销定贷,择优供应。1995年1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正式成立,粮食、棉花、油料收购贷款业务划归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收购资金主要由国家计划供应,其他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仍归农业银行管理,收购资金主要由农行自行筹措(见表2-2-3、2-2-4)。

表2-2-3 1985—1995年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和农副产品购进额对比

年 份农副产品收购
贷款年末余额
农副产品收购
贷款年累放额
商业部门农副
产品购进额
每百元贷款实现
农副产品购进额
绝对数
(万元)
增长速度
(%)
绝对数
(万元)
增长速度
(%)
绝对数
(万元)
增长速度
(%)
按年末余额计算
(元)
按累放额计算
(元)
1985719 9311 110 861893 200124.0780.41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689 345
702 817
769 661
869 094
1 192 392
1 522 416
1 716 305
2 122 389
3 072 212
3 764 717
-4.25
1.95
9.51
12.92
37.20
27.68
12.74
23.66
44.75
22.54
957 040
1 482 876
1 404 664
11 645 422
1 973 542
2 004 439
1 717 497
1 967 093
2 511 147
3 588 154
-13.85
54.94
-5.27
17.14
19.94
1.57
-14.32
14.53
27.66
42.89
900 500
1 091 991
1 193 775
1 394 807
1 654 760
1 726 036
1 535 785
1 415 855
1 675 100
0.82
21.26
9.32
16.84
18.64
4.31
-11.02
-7.01
18.31
130.63
155.37
155.10
160.49
138.78
113.37
89.45
66.71
54.52
94.09
73.64
84.99
84.77
83.85
86.11
89.42
71.89
66.71

表2-2-4 1952—1995年粮食贷款年末余额

年份年末贷
款余额
(万元)
比上年增长
(%)
年份年末贷
款余额
(万元)
比上年增长
(%)
19528197480 294-15.28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3 735
21 586
33 743
24 740
28 630
45 001
48 167
24 924
21 590
24 735
19 737
30 214
38.232
53 444
57 247
65 933
64 118
79 655
79 901
81 408
94 774
46 587.5
477.94
56.32
-26.68
15.72
57.18
7.04
-48.26
-13.38
14.57
-20.21
53.08
26.54
39.79
7.12
15.17
-2.75
24.23
0.31
1.89
16.42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93 680
96 697
85 803
72 578
120 600
146 028
148 455
142 177
189 918
217 249
256 026
294 214
316 117
318 706
443 222
634 676
764 571
870 339
1 137 783
2 540 542
2 068 079
16.67
3.22
-11.27
-15.41
66.17
21.08
1.66
-4.23
33.58
14.39
17.85
14.92
7.45
0.82
39.07
43.20
20.47
13.83
30.73
123.29
-18.60

(2) 国有商业流动资金贷款。贷款范围包括农机公司,县以上乡镇企业供销公司、食品公司、饲料公司、种子公司,其他国有商业企业。国有商业企业流动资金1983年6月以前,由银行和财政分口供应,银行按信贷计划投放;1983年6月以后由银行统一管理,按信贷政策供应,财政不再增加流动资金。1985年3月省农业银行对国有商业企业信贷管理方式由“存贷合一”改为“存贷分户”,核定企业年(季)度流动资金计划占用额,从而确定年(季)度银行贷款定额。定额贷款按年核定,按季调整,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求、信贷资金力量,按优先支持、适当支持、不予支持等原则掌握发放。超定额资金,以临时贷款解决,逐笔核贷。1992年后部分地市逐步取消定额贷款,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经济效益、经济实力、还款能力和信贷资金力量,实行以销定贷,逐笔核贷(见表2-2-5)。

表2-2-5 1980—1995年国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变动情况

年份年末贷款余额 (万元)比上年末增长 (%)
198030 359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27 958
26 337
25 709
18.775
12 792
18 979
25 516
37 946
44 173
52 975
62 746
88 984
113 318
133 947
-7.91
-5.80
-2.38
-26.97
-31.87
48.36
34.44
48.71
16.41
19.92
18.44
41.82
27.35
18.20
1995
 注:1995年没单独反映。
(3) 供销社贷款。这是国家银行农村商业信贷的重点。信贷管理方式变迁类同于国有商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
为维护农民利益,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商品,1989年国务院决定化肥、农药、农膜由供销社实行专营。1989年初省农业银行从供销合作社贷款单列出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用于解决供销社系统专门经营以及为国家储备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资金需要,在信贷投放上优先支持(见表2-2-6)。

表2-2-6 1949—1995年供销合作社贷款与商品销售额对比

年 份年末贷款余额商品纯销售额百元贷款实现
商品纯销售
(元)
金 额
(万元)
比上年增减
(%)
金 额
(万元)
比上年增减
(%)
19496
195027350.001 5915 893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 632
2 368
4 229
4 687
3 566
14 440
33 905
5 944.44
45.10
78.59
10.83
82.76
68.57
134.80
6 342
18 338
36 844
77 105
72 955
95 339
97 535
289.62
189.15
100.92
109.27
-5.38
30.68
2.30
389
774
871
1 645
852
660
288
1958180 58985.15
1959232 23828.60
1960216 481-6.78
196128 433154 686-28.55544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64 698
30 093
36.485
38 774
58 556
68 990
71 781
94 712
36 881
127.47
-53.49
21.24
6.27
51.02
17.82
4.05
31.95
-0.27
127 994
134 984
135 176
146 038
168 631
175 462
170 269
213 640
283 059
-17.26
5.46
0.14
8.04
15.47
4.05
-2.96
25.47
32.49
198
449
370
377
288
254
237
226
326
1971283 6320.27
1972314 70310.88
1973343 7369.23
1974363 3645.71
1975107 051393 1878.21367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32 759
158 074
183 827
167 621
240 232
271 690
278 651
389 937
533 423
604 887
619 840
588 238
600 034
606 312
762 938
964 457
1 036 706
1 116 225
1 134 281
1 332 108
24.01
19.07
16.32
-8.82
43.32
13.09
2.56
39.94
-36.80
13.40
2.47
-5.10
2.01
1.05
25.83
26.41
7.49
7.67
1.62
17.44
421 589
471 784
499 063
527 503
585 589
646 330
628 253
620 731
622 965
664 733
740 392
884 163
1 042 553
1 191 448
1 161 358
1 219 047
1 265 383
1 274 127
1 974 019
2 799 772
7.22
11.91
5.78
5.70
11.01
10.37
-2.80
-1.20
0.36
6.70
11.38
19.42
17.91
14.28
-2.53
4.97
3.80
0.69
54.93
41.83
318
299
272
315
244
238
226
159
117
110
119
150
174
197
152
127
122
114
174
210

(4)集镇集体商业、个体工商业贷款。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银行对私营企业、个体手工业、个体商业及合营商业企业进行过信贷支持。1952年后配合对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逐步限制集、个体商业贷款,1957年后停止发放集、个体商业贷款。1980年农业银行恢复发放集个体工商业贷款,一般采取稳步发展,从紧控制原则。1984、1988年一度放松信贷计划管理,贷款猛增,但很快得到纠正。(见表2-2-7)。

表2-2-7 1949—1995年集镇集体商业和个体工商业年末贷款余额

年份合计集镇集体商业
贷款余额(万元)
个体工商业
贷款余额(万元)
19494040
1950
1951
1952
95
439
924
20
21
2
75
418
922
1953338338
1954312312
1955380380
1956
1957
1 014
1 054
926
1 049
88
5
1958—
1978
19792222
19801 0541 285219
19814 8604 322538
19824 8674 263604
年份合计集镇集体商业
贷款余额(万元)
个体工商业
贷款余额(万元)
19835 7524 4881 264
1984
1985
1986
35 716
23 340
27 362
25 211
16 154
19 894
10 505
7 186
7 468
198737 53026 95710 573
198839 57528 02311 552
198936 07626 4199 659
1990
1991
36 212
38 345
26 809
28 912
9 403
9 433
199246 29436 5579 737
199362 21450 93011 284
1994
1995
    
 注:1994、1995年没单独反映。
(5)农副产品预购定金贷款。特点是商业部门决定并承贷承还,农业生产者使用;按国家计划不定期发放,生产季节投放,收购季节收回;贷款一般采取无息、低息或贴息方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使用对象是社队企业,其后是农户。河南省历史上对粮食、棉花、烟叶、蚕茧、水产品、红枣、蔬菜等农副产品发放过预购定金贷款(见表2-2-8)。

表2-2-8 1954—1995年农副产品预购定金贷款发放情况

单位:万元

年 份年末贷
款余额
季末贷款
最高额
年 份年末贷
款余额
季末贷款
最高额
年 份年末贷
款余额
季末贷款
最高额
年 份年末贷
款余额
季末贷款
最高额
1954
1955
1956
1957
874
172
5 164
3 441
 1976
1977
1978
1979
3 989
3 644
3 115
3 439
9 132
7 973
7 756
7 859
1965
1966
1967
1968
10 734
3 203
3 620
3 399
11 006
7 983
9 679
7 889
1987
1988
1989
1990
2 194
2 115
2 275
2 154
6 927
8 991
5 608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2 578
4 789
12 021
11 364
10 09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2 971
3 605
4 305
3 236
2 644
8 265
7 363
6 216
5 309
3 491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561
1 594
2 035
2 129
1 204
2 883
5 817
6 343
6 536
6 729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5 948
2 222
1 596
0
0
5 948
7 289
1 811
140
0
1963
1964
11 242
11 108
11 650
16 284
1985
1986
1 936
1 830
2 249
1 904
1974
1975
2 198
2 907
8 287
8 590
   
☚ (一)农村政策性贷款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 ☛
000033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