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折与脱位
颈椎骨折如高位损伤半数合并脊髓损伤,恢复率甚小,死亡率较高,颈椎损伤多发于第五、六颈椎和第一、二颈椎。颈椎骨折脱位是常由于头部受到冲击,碰撞而引起的。因外力作用的方向、部位、性质大小和人体受伤时姿态不同,所造成的颈椎损伤之病理改变亦不同。例如头顶部被重物砸伤多造成环椎骨折或其他椎体的纵向压缩骨折,劈裂骨折;而若翻车时枕部砸伤可造成椎体前缘压缩的屈曲型骨折。但若暴力大而猛且有旋转外力可造成附件骨折,后纵韧带断裂及脱位。游泳跳水额顶部碰撞池底,颈椎过度后伸,可造成椎弓骨折、椎体后缘压缩、前缘撕裂,即伸直型骨折脱位挥鞭样损伤。颈椎脱位,可造成半脱位或暂时性脱位,其X线检查影象不能确切地反映受伤时颈椎以及脊髓的伤害情况。
颈脊椎损伤是一严重损伤,除注意颈椎姿态有无畸形、压痛及活动受限外,还要注意有无脊髓或神经症状。X线片可确定诊断。正位像应包括开口位看清第一、二颈椎,侧位像应包括1~7颈椎,注意观察椎体及棘突的排列、椎体前后缘及棘突皮质三条弧线弧度是否有改变,软组织阴影和骨小梁有无异常和紊乱。必要时可摄伸屈位颈椎侧位像,在小孩颈3与颈4之间正常活动较大,斜位像和断层X线片,对深部裂纹潜在骨折及暂时性脱位的诊断有所帮助。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脊髓损伤,完全性高位截瘫预后不良。其次是神经根损伤或压迫症状,多表现在上肢相应部位的麻木,疼痛及肌力改变。此外也可出现植物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如Horner征(复视、局部或一侧排汗障碍)。还可有椎动脉压迫或损伤,颅内供血不全的一些表现。
颈椎骨折脱位治疗要求及时稳妥。常用疗法包括: 牵引、复位、固定,或切除交锁的下面关节突以便复位,必要时或可行椎板切除减压,或前路减压椎体融合等手术。手法、牵引复位后不稳定者须作融合术另加短时间外固定。颈椎损伤所造成的畸形及融合术后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然颈1、2融合后颈部活动较明显受限,成人尤著。颈椎损伤常见的类型如下。
颈椎关节突骨折 颈椎关节突短,关节间隙近于水平,故单纯关节突骨折少见,常合并脱位或一过性脱位。颈椎在急剧过伸,旋转及挥鞭样损伤中,皆可造成一侧或双侧关节突骨折。骨折多粉碎,关节囊内外均有出血。关节囊及滑膜有挫伤、水肿、破裂等,周围肌肉痉挛。脊神经根位于关节囊前方可激惹起神经根刺激症状——上肢相应部位的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
有典型外伤史,颈部倾斜僵直。活动严重受限,确诊主要靠颈椎左右45°斜位X线片。有时在正侧位像上也能见到关节突骨折线。枕颌布带牵引6~8周,围领保护三个月。神经根刺激症状不缓解者,可行椎间孔扩大神经根松解术,必要时也可行前路椎间盘切除,髂骨植骨颈椎融合术。
颈椎半脱位 发生在下部几个颈椎,凡颈椎关节突没有跳跃重叠,而邻位椎体排列异常,有前后移位不超过椎体1/4者,可称为颈椎半脱位。后伸时可自行复位,前屈时又可再现,在摄片检查中随体位不同而时隐时现,故又称暂时性脱位。正常小儿在颈2~颈4之间亦有此现象。多因头部外伤、外力使颈椎过度屈曲。挥鞭样损伤,演员或运动员的头颈部累积性创伤也可导致半脱位。
颈椎半脱位除骨性排列异常外,关节囊有不同程度的撕裂,出血水肿肥厚。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弹性降低发生移动。棘间韧带部分或大部分断裂,棘突间隙增宽,生理弧度消失。还有个别患者在外伤刹那间几乎完全脱位又迅速地自行复位,其病理变化更为严重,有可能造成脊髓损伤。诊断可根据颈部疼痛,头向前倾,活动受限,棘突压痛,排列异常。结合X线正位片注意棘突排列,钩椎关节及椎间隙是否对称。侧位片表现生理弧度消失,椎体前后移位一般不超过1/4,棘突间隙增大,上位椎体与棘突均向前倾斜,关节突间关节面不平行。椎间隙前缘变窄,尤在屈曲位侧位片上表现更为明显者。布带牵引6~8周,配带颈托后离床活动。此疗法简单安全,必要时作后融合术。
环椎脱位 环椎即第一颈椎。上载颅骨,下连枢椎。环枕关节主头前屈后伸。环椎关节主头左右旋转动作。环椎前结节与齿状突之间构成一滑膜关节。坚强的环椎横韧带和齿状突的翼状韧带是防止齿状突向后压迫脊髓的重要组织。环椎上关节面与枕骨髁关节面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即为环枕关节脱位。枕骨髁向前移位为环枕关节前脱位,枕骨髁向后移位为环枕关节后脱位。环椎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称环枢关节脱位。环椎向前移位为环枢关节前脱位,反之即环枢关节后脱位。
环椎脱位以环枢椎脱位较多,环枢椎前脱位约为后脱位的两倍。而前者又有近一半属于半脱位,包括自发性或继发性半脱位。外伤性环枕关节脱位的死亡率极高。经常未及时抢救即死于伤后窒息。罕见的幸存者多合并环椎和齿状突骨折。环枢椎脱位重者可瞬间死亡,轻者可走来就医。因环椎内径较大,常为脊髓直径的一倍,故有一定活动余地。
环枕关节脱位的病理改变首先是环枕前膜、后膜、齿状突韧带和环椎附着到枕骨的各韧带均被撕裂。继之是椎动脉被牵拉,扭转乃至完全断裂而影响到颅底动脉环的供血来源。最严重者延髓受压当时窒息死亡。
环枢椎脱位的病理变化,其关键在于横韧带是否断裂,齿状突有无骨折。横韧带未断,但因骨质充血脱钙变松弛,齿状突可在无骨折情况下发生半脱位。此多见于儿童,常继发于咽部炎症故又称继发性或自发性环枢椎半脱位。亦会压迫脊髓,未压迫前,颈部肌肉有痉挛和颈椎活动受限。若横韧带断裂而齿状突完整,环椎向前脱位齿状突势必压迫脊髓。这无论是自发性的、外伤性的、先天性的都十分危险。若环椎前脱位合并齿状突骨折而横韧带未断也可压迫脊髓,环枢椎后脱位甚少见,且多合并齿状突骨折,也易压迫脊髓,极为危险。但若环椎也骨折且向后随之移位,损伤脊髓机会较少。
有剧烈外伤史,头颈部明显畸形僵硬,环椎后结节枢椎棘突压痛,或有颈1,2神经根刺激症状即枕颌部疼痛麻木,甚或高位瘫痪,甚至窒息。确诊要根据X线片。正位开口片看环椎侧块与齿状突及枕骨髁位置是否对称,有无齿状突骨折。侧位注意环椎有无前后移位,齿状突尖有无撕脱骨折。环椎前结节后缘至齿状突前缘间距增大,成人超过2.5mm,儿童超过4.5mm即有诊断意义。
环枕关节脱位一经确诊即应绝对卧床,颅骨牵引复位,择期行后路植骨颈枕融合术。两个月后始能带颈托或头盔石膏背心固定。直至颈枕完全骨性融合方能解除外固定。环枢关节脱位可酌情行枕颌布带或颅骨牵引复位,手法整复等治疗。脱位严重与合并齿状突骨折而未能复位者,后期也应行后路植骨融合术。近年来,也有早期即行经后正中切口切开复位,大块髂骨植骨钢丝固定。术后均需头盔石膏背心固定,直至骨性融合为止。陈旧者考虑环椎后弓减压,枕枢和第三颈椎融合术。环椎脱位随时都有危险,治疗要求是: 保护脊髓免受再损伤;复位完善; 固定牢固。外固定往往引起脱位复发,应作内固定,不容大意。
环椎骨折 当头部受到打击或纵向冲撞时,暴力经枕骨髁传达至环椎的两侧块上,分成向下外方向的两个分力,造成侧块前后薄弱的裂开骨折。环椎被冲裂为两块至数块。只要横韧带完整不至损伤脊髓。反之,横韧带断裂齿状突向后严重移位,可立即死亡。
环椎骨折
临床表现多有头顶部外伤史,有颈肌痉挛,病人常用双手托头不敢活动。耳后和枕部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X线片开口像可见两侧块间距加大或不在同一水平上。侧位像前后结节位置可无改变,若双侧后弓骨折后结节可向后移位,同理,双侧前弓根部骨折则前结节也可向前移位。早期行枕颌布带牵引,卧床休息6~8周后,再用颈托或头盔石膏背心固定三个月,头始终保持中立位为宜。对陈旧性环椎骨折愈合不良者,可经颈后正中切口行枕颈融合手术。术后用头盔石膏背心固定三个月。
枢椎齿状突骨折 枢椎齿状突,实质上相当于环椎椎体。在发生学上齿状突与枢椎椎体各有一骨化中心,约12岁时二者才连结成一。受伤机理虽尚不十分明确,头部急剧旋转、屈、伸或挥鞭式损伤,均有可能引起齿状突骨折。常合并脑震荡,头面部骨折等。齿状突骨折可根据骨折部位分成三型。第一型是通过齿状突上端的斜形骨折,系齿状突尖韧带或翼状韧带抵止部的撕脱骨折。第二型是齿状突根部骨折,即齿状突与枢椎椎体连接部骨折,多见于青少年属于骨骺分离。第三型骨折线向下延伸到枢椎椎体松质骨中。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觉颈部疼痛、旋转受限。重者窒息立即死亡。凡头颈部外伤,活动受限应摄片检查。齿状突全貌在正位开口像及侧位片显示清晰,必要时摄断层片。老年人骨质疏松,齿状突根部可见密度减低区,在青少年应注意到齿状突先天缺如,齿状突与枢椎骨骺未闭合等。
首要的治疗是牵引制动。可选用枕颌布带牵引、颅骨牵引,或用头盔石膏背心固定。有呼吸困难或窒息征兆者,即刻做低位气管切开。不宜经口气管插管,以防在操作中加重骨折移位及颈髓损伤。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移位不愈合者,牵引复位不见好转者,或骨折不稳定者,后路大块植骨钢丝内固定手术治疗。若合并环枢椎脱位应经后路减压后作颈枕融合术。
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 由于颈椎关节突近乎水平排列,当头顶部遭受屈曲损伤,或极度侧倾旋转而伴有前后剪力作用损伤时,下关节突随椎体前移,关节囊破裂,棘间、棘上韧带断裂。一侧或双侧下关节突移向下一椎体的上关节突前方称为关节突脱位交锁。主要根据X线检查。单侧关节突脱位交锁,在正位片上可见受累平面的邻位棘突排列不正,椎体有旋转畸形。侧位片上受累平面邻位棘突间隙加宽,生理弧度消失,上位椎体向前脱位约1/4椎体。斜位片更能明确脱位交锁于何侧。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正位X线片变化不显著,仅可见受累平面椎间隙略窄而棘突间隙略大。侧位片显示上椎体向前脱位约1/2椎体,棘突翘起,棘突间隙变大。下关节突跳跃至椎体上关节突的前方。
对此种损伤不宜采用过伸位牵引复位。因上下关节突交锁,过伸却有挤压脊髓之可能。较常用治疗方法有以下三种:
❶手法复位维持牵引: 此法简便但需熟练掌握旋转正骨轻巧手法者,方可在不加重损伤的情况下,徒手复位成功。复位后枕颌牵引维持4~6周。然后在颈托保护下离床活动。
❷大重量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法: 先稍屈曲位牵引,按年龄、肌力、健康情况;重量可从7kg递增至20kg,每15~30分钟床边摄X线一次,直至交锁之关节突牵开。然后背部垫枕,滑轮下移,颈部由屈曲逐渐过伸,即可复位。重量可减至5~7磅维持6~8周。此法一定要在X线检查配合下进行,一经牵开即刻改为过伸复位,重量应减至维持量。不可大重量持续盲目牵引,因长时间的过牵可造成脊髓纵向牵拉损伤,后果严重。早期也可行前路植骨融合术,术后石膏围领保护,以便早期离床活动。
❸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植骨融合手术治疗: 具体手术方法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取后正中切口,直视下切除交锁之关节突后整复作融合术,若合并有脊髓损伤可同时行椎板减压脊髓探查。然后用钢板或钢丝内固定。术后维持牵引6~8周,改行石膏固定。另一种是主张取右颈前切口,定位准确后,切除受累之椎间盘,从椎间隙用骨膜剥离器翘起上椎体再配合头部牵引试行整复关节突脱位。并取髂骨前路植骨融合。其理由是一则可从前方减压;二则一期融合可恢复颈椎的稳定性;三则可防止后方切开复位时,在有椎间盘脱出者将加重颈髓损伤的危险。
颈椎椎体劈裂骨折 在纵向冲击的外力作用下,使邻位髓核产生巨大应力,而使椎体爆裂。可以左右劈开或前后劈开,后者易伤脊髓。常合并脑震荡或跟骨骨折等。颈椎正侧位片可见椎体横径或前后径加大,骨折块分离呈粉碎状。治疗时,中立位颅骨牵引6~8周,骨折愈合后用颈托保护下离床活动。经牵引治疗无改善者应早期行前路减压手术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脊髓损伤是本症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见“脊髓挫裂伤”)。
颈椎骨折与脱位
此伤主要发生于跳水、体操、杂技、武术等项目。器械体操失手,翻觔斗,或跳水等颈屈曲头着地时都可发生颈屈曲伤。暴力作用在环、枢椎时,环椎向前错动使横韧带断裂,甚至翼状韧带、副韧带同时断裂,可造成环椎前脱位,或翼状韧带牵拉枢椎齿状突使之骨折,并可连同环椎一起向前脱位。暴力作用在第3~7颈椎时可引起椎体骨折或前脱位,有时合并棘间韧带断裂或棘突撕脱骨折。由于颈椎小关节突较为短小,故3~7颈椎脱位比骨折多见。颈椎也可发生伸展损伤,引起枢椎齿状突骨折,3~7颈椎后脱位,环椎后弓骨折,在体育训练中较少见。
头顶着地时可引起环椎Jefferson骨折(见图)。
骨折脱位可合并不同程度的颈神经根、血管及脊髓损伤,甚至脊髓完全断裂造成截瘫。

环椎Jefferson骨折受力方向及骨折情况
急性期症状表现颈部疼痛、僵直,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环椎骨折患者手托头部,前脱位有头前伸畸形。受伤部位棘突压痛明显。若有神经受压等损伤表现,损伤水平或其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甚至截瘫。X线检查是重要手段。
治疗: 在急性期以牵引复位及石膏固定为主。枢椎齿状突骨折应持续到愈合,超过20~24周不愈合时应手术。颈3~7骨折脱位早期牵引不能复位,有神经压迫征象时,可早期手术解除压迫。陈旧性脱位不稳时可手术融合。颈部肌肉锻炼是恢复期的重要治疗。
关于颈椎损伤的现场急救,由于运动场医疗条件有限,很难即时做出正确诊断。因此凡不能除外颈椎骨折脱位者应按如下方法处理:
(1)伤后立即检查肢体活动情况,浅深感觉。
(2) 如无神经症状,则在保持头颈固定位置下搬移病人于硬板上,颈两侧要垫好以防晃动,并急送医院。
(3) 有神经压迫征象者,可按纵轴方向牵引头颈,或同时稍加轻微旋转(禁暴力),以使脱位达到复位,解除压迫,然后搬移至硬板上。
对于陈旧性环椎前脱位的患者,多数临床医师主张作枕颈融合术或颈1、2融合术。但术后很难恢复训练。因此,除有明显脊髓症状者外,可采用颈部肌肉训练法稳定颈椎,防止再脱位而发生意外。方法是训练颈项肌及斜方肌。但这类病人不宜再做觔斗及头颈着力的动作。
颈椎骨折与脱位
颈椎骨折亦称为颈骨摔进、颈项骨损折、旋台骨折、玉柱骨折、天柱骨折。颈椎是脊柱骨之最上段,由七个椎体相连组成,活动范围较大,能旋转,前后伸屈、左右侧弯,因此较易外伤而发生骨折与脱位。
发生颈椎骨折与脱位的病因,根据暴力性质可分为:
❶直接暴力。除火器伤外,还有来自项部后方及侧方的打、砸、碰、撞等,致使颈椎的棘突、横突骨折。较重者还可造成椎板和椎弓根骨折,过于强大的直接暴力,也可致使颈椎发生粉碎骨折与脱位。
❷间接暴力。凡来自头和身体的传达暴力,形成纵向挤压或侧斜挤压的作用力,集中在颈椎的一个节段部分,可产生颈椎压缩骨折。如高处坠下,足或臀部先着地,或重物由高落下冲击患者头部,或因翻车等事故,或游泳跳水额顶部碰撞池底,颈椎均可受到间接冲击,发生撕脱、压缩而造成骨折、脱位。间接暴力所致损伤多见,好发于第1、2、5、6颈椎。
颈椎骨折与脱位根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分为:
(1) 颈椎毕脱位: 多发生于第4、5颈椎或第5、6颈椎,儿童则多发生于第2、3颈椎或第3、4颈椎,可因外伤或汽车急刹车的惯性作用,使颈部过度向前屈曲而引起。运动员或演员头颈部累积性外伤亦可致颈椎半脱位,后伸时可自行复位,前屈时又可再脱,严重者可引起截瘫,这种损伤常易被忽视而误诊为扭伤。
(2) 颈椎椎体骨折: 多发生于颈5~7椎体。由于暴力的方向以及受伤时姿势的不同,可造成不同的椎体骨折。如颈椎过度前屈,可致椎体前缘压缩骨折; 颈椎过度侧弯,可致椎体侧方压缩骨折; 颈椎过度后伸,可致椎体后缘压缩骨折或椎体前缘撕脱骨折等。
(3) 环枢椎骨折与脱位: 在颈椎屈曲型损伤时,若枢椎齿状突基底部发生骨折,或环椎横韧带断裂,均可致环椎向前脱位。以上两种情况均可引起脊髓损伤,但前者因断裂之齿状突与环椎一齐向前移位,脊髓受压的危险性较小。枢椎齿状突基底部骨折时,也可能因当时环椎移位不明显,易被忽视,骨折未能及时固定而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以后症状减轻,患者开始活动时,可发生环椎迟发性前脱位和迟发性截瘫。颈椎在伸展型损伤时,若齿状突基底部骨折,环椎可向后脱位,但较前脱位少见,亦易引起脊髓损伤。暴力垂直向下,若头部受到打击或坠地,暴力纵向挤压环椎,因其前、后弓较薄弱,故可发生环椎裂开骨折,后弓骨折较常见。若横韧带完整,则不易损伤脊髓。若横韧带断裂,齿状突向后严重移位,可引起死亡。
(4) 颈椎脱位: 多由于屈曲损伤引起。一侧或两侧关节突关节可发生交锁,下一椎体压缩,椎体前缘折断而向前移位,脊髓常被挫伤或压迫。老年患者因颈椎椎间盘退化,弹性减小,遇到暴力更易引起损伤。
伤后患者有头、颈痛,颈部筋肉紧张,活动受限,常用两手托住头部,局部压痛、肿胀,但后突畸形不甚明显。神经根受压或损伤者,可引起上臂、前臂及手部放射性疼痛、麻木。并发有脊髓神经损伤者,可出现高位截瘫,严重者可很快死亡。X线摄片检查可协助诊断,正位片应包括开口位,显示第1、2颈椎; 侧位片应包括第1~7颈椎,注意观察椎体及棘突的排列,必要时可摄伸屈位颈椎侧位片。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此骨被伤,共分四证。一曰从高坠下,致颈骨插入腔内,而左右尚活动者,用提项法治之。一曰打伤,头低不起,用端法治之。一曰坠伤,左右歪邪,用整法治之。一曰仆伤,面仰头不能垂或筋长骨错,或筋强骨随头低,用推端续整四法治之。”
我国古代对颈椎骨折脱位的整复方法,除上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载四证四法外,如《证治准绳》卷六云:“凡高处跌坠,颈骨摔进者,用手巾一条,绳一条,系在枋上垂下来,以手巾兜缚颏下,系于后脑,杀缚接绳头。”及《伤科汇纂》云:“凡头从高坠下顿缩者,先用消风散或住痛散加麻药服之,令患人仰卧,用布巾兜住下颏直上,又将患人头发解散,用巾带扭作一把,令患人头放平正,医者伸直两足,踏在患人肩上,徐徐用力拔之归原。”
对颈椎骨折脱位,若出现脱证,宜及时抢救。对患者的搬运,切忌使颈椎发生屈伸、扭转,医者应以双手托住患者枕部及下颌部,并略加牵引,其他人员托住肩及髋部,平卧于硬板床后,头两侧用枕头或砂袋围挤,如无砂袋,亦可在头颈侧挤以棉衣或毛毡。对颈椎半脱位颈椎骨折仅伴有轻度移位,无关节交锁者,一般采用枕颌布托临床水平牵引,头颈略后伸。牵引重量为2~3公斤,牵引时间4~6周。若颈椎骨折伴有关节交锁者,需用颅骨牵引,尽快复位,首先屈颈15°~20°位,顺关节突之关节面方向牵引,逐渐增加重量,同时密切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瘫痪平面有无改变。待X线摄片证明已复位时,则改中立位,后改过伸位维持1~2公斤牵引4~6周。解除牵引后,改颈托或石膏围领保护3~6个月。
损伤后,若患者心慌头晕,面苍唇白,呕逆肢冷,血压降低,呼吸困难,脉结代或呈微细,为“亡阳”、“脱证”。应立即按病情进行输血补液,或急灌独参汤,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当出现昏迷时,可加刺人中、涌泉等穴,有四肢厥逆者,可服参附汤。损伤初期,证属瘀血阻滞,治宜活血行气、消肿止痛,用膈下逐瘀汤,外敷消瘀止痛药物。若腹满胀痛,大便秘结,脉弦有力,苔黄厚腻,治宜攻下逐瘀、和胃通便,用桃仁承气汤加减; 损伤中期,治宜活血和营、续筋接骨,用活血祛瘀汤加减; 后期治宜补肾壮阳、气血双补,用补肾壮阳汤、六味地黄汤、八珍汤等。
颈椎骨折与脱位
颈椎是脊柱骨之最上段,由七个椎体相连组成,活动范围较大,能旋转,前后伸屈、左右侧弯,因此较易外伤而发生骨折与脱位。发生颈椎骨折与脱位的病因,根据暴力性质可分为:
❶直接暴力:除火器伤外,还有来自项部后方及侧方的打、砸、碰、撞等,致使颈椎的棘突、横突骨折。较重者还可造成椎板和椎弓根骨折,过于强大的直接暴力,也可致使颈椎发生粉碎骨折与脱位。
❷间接暴力:凡来自头和身体的传达暴力,形成纵向挤压或侧斜挤压的作用力,集中在颈椎的一个节段部分,可产生颈椎压缩骨折。如高处坠下,足或臀部先着地,或重物由高处落下冲击患者头部,或因翻车等事故,或游泳跳水额顶部碰撞池底,颈椎均可受到间接冲击,发生撕脱、压缩而造成骨折、脱位。
颈椎骨折与脱位根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分为:
❶颈椎半脱位:多发生于第四、第五颈椎或第五、第六颈椎,儿童则多发生于第二、第三颈椎或第三、第四颈椎。可因外伤或汽车急刹车的惯性作用,使颈部过度向前屈曲而引起。
❷颈椎椎体骨折:多发生于颈五一七椎体。由于暴力的方向以及受伤时姿势的不同,可造成不同的椎体骨折。
❸环枢椎骨折与脱位:在颈椎屈曲型损伤时,若枢椎齿状突基底部发生骨折,或环椎横韧带断裂,均可致环椎向前脱位。
❹颈椎脱位:多由于屈曲损伤引起。
伤后患者有头、颈痛,颈部筋肉紧张,活动受限,常用两手托住头部,局部压痛、肿胀,但后突畸形不甚明显。神经根受压或损伤者,可引起上臂前臂及手部放射性疼痛、麻木。并发有脊髓神经损伤者,可出现高位截瘫,严重者可很快死亡。对颈椎骨折脱位,若出现脱证,宜及时抢救。对患者的搬运,切忌使颈椎发生屈伸、扭转,医者应以双手托住患者枕部及下颌部,并略加牵引,其他人员托住肩及髋部,平卧于硬板床后,头两侧用枕头或砂袋围挤,如无砂袋,亦可在头颈侧挤以棉衣或毛毡。对颈椎半脱位颈椎骨折仅伴有轻度移位,无关节前锁者,一般采用枕颌布托临床水平牵引,头颈略后伸。牵引重量为2—3 kg,牵引时间4—6星期。若颈椎骨折伴有关节交锁者,需用颅骨牵引,尽快复位,首先屈颈15°—20°位,须关节突之关节面方向牵引,逐渐增加重量,同时密切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瘫痪平面有无改变。待X线摄片证明已复位时,则改中立位,后改过伸位维持1—2 kg牵引4—6星期。解除牵引后,改颈托或石膏围领保护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