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隐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隐喻yǐnyù〈名〉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为“是”、“成为”、“变成”等,如“祖国是母亲”。 饮誉;隐喻◉ 饮誉yǐnyù 动 享有盛名;受到称赞。〈例〉~全球/ 他的歌~流行歌坛/ 继以清新隽永的哲理小诗《繁星》和《春水》~诗坛。〈近〉享誉。 隐喻❶见“暗喻”。 隐喻 隐喻即“暗喻”,见该条。 ☚ 暗喻 借喻 ☛ 隐喻 隐喻也叫“暗喻”,比喻的一种。一般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比喻词不出现。隐喻有两种方式:一是用判断句表示,即甲事物(本体)(是)乙事物(喻体)。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气,水也;言,浮物也”(韩愈《答李翊书》)。一是本体与喻体并列,隐含着“甲事物像乙事物”的意义。如“雄州雾列,俊彩星驰”(王勃《滕王阁序》),意思是“雄州如雾列,俊彩如星驰”。“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辛弃疾《念奴娇》),意思是“旧恨如春江流未断,新恨如云山千叠”。由于隐喻不用比喻词,本体和喻体是相合的。 ☚ 明喻 暗喻 ☛ 隐喻比喻的一种。亦称“暗喻”。即不点明两事物有相似关系,而让本体和喻体直接组合,或用“为”、“作”、“是”等词系联本体和喻体,暗中作比。大体有如下几种方式:❶用判断式隐喻。即用本体作主语,用喻体作谓语,形式上是判断式,实际上是打比方。如《荀子·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讽喻 讽喻讽谕 旁嘲 剀讽 ☚ 比喻 假设 ☛ 比喻 比喻比(比况;比拟;比方;比仿;比并;比譬;比类;比例;打比;仪比;称比;打比方) 喻(设~;暗~;直~;辟喻;引~;拟喻;称喻) 方 况(以古~今) 譬(譬喻;譬谕;设譬;取譬) 拟(拟伦;拟质;拟谕) 辟 皆 谕 指儗 另见:比较 模仿 举例 ☚ 比喻、假设 讽喻 ☛ 隐喻 隐喻yinyu也叫“暗喻”,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是“是、变成、成了”之类表示两事物等同或甲事物转变成乙事物的词,或者不出现。例如:“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投枪,是匕首。”“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小明玩了一下午泥巴,简直成了一只泥猴。”“首都,祖国的心脏。” ☚ 明喻 借喻 ☛ 隐喻 隐喻比喻辞格的 一种。又叫 “暗喻”。它常用 “是、当、成、为、当做、看做、化成、成为、算、等于”等比喻词连结本体和喻体。其特点是表达较为含蓄,结构较为紧凑。如: “说来说去,是小燕子累赘我,十四五的小姑娘了,简直是我的绊脚石。”(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例中以 “绊脚石”喻 “十四五的小姑娘”,中间以 “是” 为比喻词,这就构成了暗喻。辨认暗喻时应注意:(1)暗喻和明喻都要求本体、喻体同现,只是使用的比喻词不同。明喻的比喻词都是明显的比喻词,而暗喻的比喻词则是 一般的动词,其比喻关系是靠对本体和喻体的把握来确定的。正是由于使用比喻词的不同,明喻的比喻关系较为松疏,而暗喻的比喻关系则较明喻进了一步。(2)暗喻和比拟有着本质的不同,暗喻是把本体比作喻体,而比拟则是把甲物拟作乙物。“共产党是太阳”是暗喻,“共产党光芒万丈”是比拟。(3)暗喻和 一般的句子有时使用相同的动词,但暗喻具有比喻关系,而一般句子不具有这种关系。在“冰化成了水” 中,“冰”和 “水”之间没有比喻关系,又是 一种事实关系。比喻词连结的前后两项应是不同类异本质的两种事物,否则,一般不能构成比喻。 ☚ 明喻 借喻 ☛ 隐喻yin yumetaphor 隐喻yin yumetaphor 隐喻metaphor 隐喻metaphor 隐喻 隐喻metaphor亦称“暗喻”。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隐喻原是文学中的概念,后被引入心理学,主要用于两个领域,一是用于认知心理学中,如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大脑,称为计算机隐喻;二是在咨询心理学中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和类比比较抽象的事物。 ☚ 厌倦预防 无分化自我群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