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 足癣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多因接触患足癣的病人或接触其用具,如公用浴盆、浴巾、脚布、拖鞋等而感染。本病多见于潮湿温暖的南方,穿通气不良的鞋也是发病的诱因。其发病部位主要是趾、趾间和脚底皮肤。症状表现可分三种类型: ❶擦烂型:趾间皮肤潮湿发白,有脱皮现象,露出潮红的糜烂面发出臭味。 ❷水疱型:在趾(指)间及其屈面、脚底、手掌等处,发生小水疱,剧痒。水疱干燥后脱屑。 ❸鳞屑角化型:手掌或脚底有成片的脱皮区,日久皮肤角化过度变粗变厚,皮纹增宽、增深,冬季因发生皲裂,十分疼痛。以上3型可以某一型较为突出。由于瘙痒难忍,影响睡眠。抓破后继发感染,可导致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常见腹股沟淋巴结(位于大腿根部)肿大、疼痛,伴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防治措施:公共场所,如浴室的地板、浴盆、椅凳等要用5%煤酚皂液或5%氯胺液等经常消毒。毛巾用后煮沸消毒。注意个人防护,不用公用的拖鞋、毛巾等,穿通气较好的鞋袜。患者的袜子可煮洗。鳞屑型和水疱型可直接搽30%冰醋酸或癣药水,每日2次。有破裂者,用癣药膏。需坚持治疗至皮肤损害完全消失后一段时间,以防复发。糜烂型可用淡高锰酸钾液(几粒高锰酸钾,加水冲成粉红色)浸泡脚20分钟,再用硼酸水或0.1%雷凡诺尔液湿敷,日换数次。晚上可用0.5%新霉素糠镏油糊剂。有继发感染时,需用抗生素。皮肤明显角化时,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软膏,每日1—2次。 ☚ 真菌病 头癣 ☛ 足癣Hongkong foot又叫脚气,系由红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絮状癣菌等经接触而感染的一种足部皮肤病。发病率很高,多位于趾间和足跖部。病变有水疱型、趾间糜烂型、鳞屑角化型,有剧痒(或微痒)。此病顽固,易反复发作。防治:应经常洗脚,应穿松软通风良好的布底鞋;发生足癣后可用香港癣药水、脚癣1次净等。 足癣 足癣足癣是霉菌感染足部引起的常见多发病,它可自体传染,引起手癣、甲癣、体癣、股癣,还可传染他人,有时甚至引起全家同患,集体同患。在夏季,常可发生继发性感染,引起蜂窝织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丹毒,如发生自体过敏则引起癣菌疹 (当小腿丹毒反复发作后,即可发生象皮腿)。如不彻底治疗,可终身不愈。愈后如不采取预防措施,仍可复发。所以,足癣可以说是皮肤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但是,足癣并不难防治,如能广泛宣传防治常识,引起群众重视,共同来进行防治,则本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足癣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患者较少,可能与老年人活动较少,趾缝比较干燥有关。患者男多于女。我国江淮流域以南,潮湿温暖地区,在夏季成人的患病率达50~60%。在潮湿车间工作,需要经常穿套鞋的,患病率可达100%,而经常赤足在田间劳动的农民,以及爱清洁多洗足的则发病率就低。足汗多的,易发生本病,且易发展成浸渍型。但亦有趾缝间发现霉菌而完全不发病的,更有一只足发病而另一只足不发病的。这可能与免疫有关。 发生足癣的部位多在足趾缝,特别是小趾缝皮肤,是由于该处皮肤接触面比较密切,汗液蒸发较差,利于霉菌的繁殖。公用物品如浴盆、浴巾、拖鞋、常为传染足癣的媒介。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菌群失调,免疫功能发生障碍,也有利于霉菌的繁殖和发展。 足癣的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由于红色毛癣菌有相当的抵抗力,现已成为足癣的主要病原菌。 临床上一般可分为四型: 水疱型 为针头大的水疱,疱壁较厚,多见于趾缝、趾侧,亦偶见于足侧或足底,疏散分布。除在急性发作时微红而痒外,可无自觉症状。干燥后形成带白色的点状鳞屑,大的呈环状或多环形。 鳞屑型 最为多见,鳞屑呈点状、鱼鳞状,环状或大片形,不断发生,不断脱落,将鳞屑剥去后,其下皮肤正常或微红。趾缝、趾侧、足底、足侧、足跟均可累及。重者整个足底均有大小片脱屑。久之,患处皮肤角化过度变厚,到冬季干燥时,足跟、足侧或趾缝可发生裂隙,引起痛感。夏季天热霉菌活动时,又可产生散发或成群的水疱。有不同程度的痒感。 浸渍糜烂型 部分患者由于足汗多,特别是惯穿胶鞋和套鞋的,足汗不易挥发,趾缝皮肤经常处于潮湿状态,水肿变白,称为浸渍。重的四个趾缝全部累及,但常以第三、四趾缝为重。在此基础上,由于经常走动,不断摩擦,浸渍皮肤脱落留下红色基底,并有溢液,有时发出恶臭,称为糜烂,常有痒感,炎症重的有痛感。湿疹型 由于局部长期刺激,即使浸渍糜烂愈后,局部皮肤仍变厚而有浸润,历久不变,成为慢性湿疹,比较顽强难治。 不论何型,分布大都对称。轻的只小趾缝累及,重的所有趾缝甚至整个足底足侧均可受累,大都夏重冬轻。水疱型和鳞屑型在冬季可能完全消失,到夏季复发,而浸渍型和湿疹型常终年不愈。少数病例的损害从足侧向足背蔓延,由于足背皮肤较薄,就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的体癣型。 在足癣中。特别是浸渍糜烂型,在夏季病情活动时容易发生继发性感染和过敏反应(癣菌疹)。继发性感染,有下列几种: ❶丹毒: 小腿丹毒主要由足癣感染引起,如反复发作常引起象皮腿,(患侧的小腿明显粗于正常一侧,有时两侧对称)。 ❷蜂窝织炎:常累及2~3个足趾及其连接的足底和足背,有显著的急性红、肿、痛,伴发热,影响行走。 ❸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即从患处发生一条红色的淋巴管炎,最长可达股部,引起淋巴结炎,有发热和全身不适等反应。 足癣的诊断不难,因趾间很少发生其它皮肤病。念珠菌偶可引起浸渍糜烂型损害,但亦罕见。如有怀疑,霉菌检查和培养可以确诊。霉菌检查的方法是,从患处取下细小鳞屑置于玻片上,滴一滴10~20%氢氧化钾液,覆以盖玻片,在火焰上通过几次,稍压盖玻片,将空气驱出,吸去过多的氢氧化钾液,置于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寻找菌丝和孢子,再用高倍镜证实之。确定为何种霉菌感染,可将鳞屑培养于蛋白胨葡萄糖琼脂基上,约二周左右即可长出。浸渍糜烂型稻农皮炎在临床上与足癣极相似,但稻农皮炎患者均为农民,有下水田种稻史,指缝常同时累及,病期短,停工几日后即愈。如同时患足癣,则病史和检查可以区别。 防治足癣要按不同类型分别处理。凡干燥而无裂隙或未抓破的鳞屑型或水疱型,可搽30%冰醋酸,开始少搽一点,二、三日后多搽一点,或用10%冰醋酸浸泡,亦可用水杨酸苯甲酸酊。如在冬季,有裂隙的可搽水杨酸苯甲酸软膏。以上药物均一日搽二次,搽遍所有脱屑部位,约一、二月左右完全痊愈时,改为每周搽二次30%冰醋酸,以巩固疗效。每年4~10月左右,如发现趾间有水疱或有针头大小脱皮时再搽,大约10日左右损害消失时,再一周搽一、二次可以预防。 浸渍糜烂型可先用1:8000热高锰酸钾泡足,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再用3%硼酸水湿敷,每日3~4次。当渗液停止时,用复方雷琐辛搽剂或10%冰醋酸后,再扑含5%水杨酸的扑粉。如仍有少许渗液,则湿敷后晚上搽3~5%糠馏油糊剂或5%硫黄煤焦油糊剂,至无渗液时,停止湿敷,再照上法处理。但开始时可用15%冰醋酸。 湿疹样变的可用水杨酸苯甲酸软膏,有继发感染者对症处理。常穿套鞋或胶鞋的人宜多洗足,用足粉经常保持足部和鞋的干燥,可每周搽二次30%冰醋酸,不需穿套鞋,胶鞋时,即穿通风的鞋子或拖鞋。如有足癣,需彻底治愈后再采用上述预防办法。 ☚ 手癣 甲癣 ☛
足癣 足癣生于足部的癣称为足癣,古称臭田螺,俗称脚湿气、香港脚等。我国南方,尤以夏季患病率较高,居各种癣病的首位,绝大部分癣病的患者先患足癣,再染毒致手部和其他部位,还可以传染他人。足癣病人是癣病的主要传染源,所以对本病必须引起应有的重视。 本病多由风湿热虫之邪下注而致,亦可由传染而得。临床上一般分为下列几种表现: ❶水疱为主者,多发生于足弓和足趾的两侧,为成群或分散的小水疱,瘙痒,破溃或吸收后有少量鳞屑,随着水疱的增多,可以互相融合成半环形或不规则形的脱屑性斑片。反复发作可致皮肤粗厚,入冬后缓解,少数可发生皲裂。 ❷脱屑为主者,常发生于足趾间、足跟两侧和足底,鳞屑呈环状或片状,不断脱落,不断发生,除去鳞屑后,其下皮肤正常或略为潮红。日久不愈者可出现角化过度、肥厚,冬季干燥时,可发生皲裂。常由水疱为主者发展而来。 ❸糜烂为主者,发生于趾缝间,尤以第三、四趾间较多见。表皮浸渍发白、有渗液,如将表皮除去后,露出红色创面,伴有剧烈疼痛,且有特殊臭味。正如《医宗金鉴》谓:“脚丫破烂,其患甚小,其痒搓之不能解,必搓至皮烂,津腥臭水觉疼时,其痒方止,次日仍痒,经年不愈,极其缠绵。”上述三者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同时存在;但一个时期,常以一种表现为主。此外,糜烂为主者,易再染火毒而出现红丝疔、臖核或丹毒等。 治疗,以外治为主。 ❶糜烂较轻者,可用六一散加枯矾粉外掺患处;较重者则可选用苏蒲洗方、二矾汤,水煎浸洗后,外扑足癣粉。 ❷以水疱或以脱屑为主者,可选用藿黄浸剂、醋泡方、10~30%冰醋酸溶液(或白醋)浸泡或涂搽,也可选用各种癣药水,如宝岛癣水(成药,含椰壳馏油)、复方土槿皮酊(成药)、普癣水等外搽。 ❸角化脱屑者可选用软膏,如红油膏、雄黄软膏或5~10%硫黄软膏等。此外,对于糜烂而染毒者,宜配合内服,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原则,可选用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此外,足癣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以控制和减少传染;对旅店、招待所、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应加强卫生管理,健全消毒制度。 ☚ 手癣 甲癣 ☛ 足癣tinea pedis (/of the fo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