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蜃楼外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蜃楼外史书叙明嘉间事,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一叙倭寇内犯,奸相严嵩举荐其干儿子赵文华领兵剿御。赵文华一路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共得银七八十万两,又勒索各省饷银百万两,且纵兵掳掠,一时竟兵虐于寇。赵文华贪生怕死,只分遣几个总兵把守京口,自己却移驻扬州,与严嵩的另一干儿子鄢懋卿纵酒耽妓,行欢作乐。通过总兵柏自成与岛寇暗中交易,赠送倭兵白银二百万两,换取岛寇退兵。然后班师回朝,冒功领赏。而倭患未除,隐忧犹在。二叙杭州牛头山张文龙、沈楚材二人出生,从师学艺及外出游学的故事。重点叙二人游学途中,行侠仗义,结纳英豪,除奸除妖,打抱不平,扶贫济弱的事迹。第三部分并未写完,只叙及倭寇再次入犯,严嵩仍荐赵文华往征。文华又故伎重施,却恰中了倭兵的奸计,弄得大败亏输。林润、邹应龙等弹劾严嵩,嘉靖帝震怒,调文华进京。文华惧罪,潜通岛寇,与严嵩之子严世蕃勾连,欲夺大明江山,而上不知之。为剿倭寇,京师特开文武双科,招揽天下英才,严世蕃主其事。世蕃乃暗于校场埋设火药地雷,欲将嘉靖皇帝炸死。张文龙、沈楚材均至京师赴试,且已分中文科“状元”“探花”。张、沈二人的好友杜鹊桥也赶至京师。按着上面的思路,下面所写的,似应是张文龙、沈楚材、杜鹊桥设破了严世蕃等的奸谋,救了嘉靖皇帝及天下英雄,于是除奸受命,挂印远征,倭寇被剿灭,天下得太平,英雄们除受爵禄,与佳人完婚团圆。 《蜃楼外史序》说: “一扫而空,包诸所有”,“上抗笠翁诸人”云云,自不免溢美,但序谓作者的著书微意有如杜牧之著《阿房宫赋》,在于“援古证今”、“惩前毖后”,却是颇有道理。读这书,确乎应“聆其弦外余音”,把它当作是对当时执政者的一封“谏草”。 清王朝自鸦片战争以来,屡受列强侵侮。当时也很有些人以为,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来到中国,“无非为着金银财宝、子女玉帛而已,其余谅也不敢妄想”,于是割地赔款,屈求和议;开放口岸,满足侵略者的通商要求。但列强的掠夺,永无餍足。作者正是强烈地意识到国家的危机,心有无比的痛愤,这才 “假前明倭寇内犯事为端”,给当政者提供一面“殷鉴”,大声疾呼,以期唤醒迷惘:靠着送“金银财宝”、“土地人民”,是不能消弥国祸的。书中对于严嵩、赵文华的鞭挞,正表现了作者对清朝廷中王公大臣的屈辱求和的愤怒谴责。你看,一方面是“岛贼猖狂”,“沿海边城已被岛寇占去数处”,进而“又犯苏常两处,江南危在旦夕。”一方面,剿寇主帅却在扬州“朝朝筵席,夜夜元霄”,花天酒地,耽妓宿娼,一片太平景象,这不正是清末时势的写照?说“假前明倭寇内犯事为端”,援古以证今,是霅溪八咏楼主著书的良苦用心,也并非我们的纯然猜测,作者自己在第一回的回首诗中,实际也透露了这个意思:“传中事实本非真,海市蜃楼作主宾。写出村言同俚语,胜朝遗迹恰如新。”。何谓“如新?”岂不是说前明的这些史实,如今又在重现? 这是从本书的大旨而言。即从若干细节的描述来看,也可见出作者 “援古证今”的苦心。赵文华“奉旨往山东查办御史参奏山东各官案件”,山东巡抚属下各官商议,公送的白银便多至二十万两; 奉旨出征倭寇,不仅赵文华的 “行辕均用五色绫缎扎出异样的花色,内中摆设着无数的古董玩器”,就连“师爷及家丁们住的也要差不儿,就是马棚亦要大加粉饰”;为了搜刮,赵文化竟立下规定,要沿途“按地方大小送”、“若数目不到”,还“要争多嫌少,将那参革发遣的话直流的说出。讲论的如做买卖一般”,故“一路而来”,至王家营,“已得了七八十万银两”。如此的勒索,这样的奢侈,一件件差不多都可以从晚清官场人物的身上找得到。我们不必他求证实,只捧着本《官场现形记》去读一读便知。即叙楚材、文龙外出求学,一路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的故事,也有不少是晚清社会投影的折射。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那段楚材、文龙在途中遇阿芙蓉妖的故事。这个故事凡十回半(从二十三回至三十六回),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阿英先生曾将其选入他所编的鸦片战争文学集中。这个阿芙蓉故事叙的是: 红国的公主阿芙蓉,乳名莺粟花,美貌异常,被黑国国王看中,欲强聘为妃。其时黑国强大,公主为使国民免于兵刀之苦,遂舍身而行。临行与父王相约: 三年不失身,望父王于三年内使红国富强,到时发兵相救。在去黑国途中,芙蓉城主石曼卿赠公主仙衣一件,着于贴身,黑王一近公主之身便如遭芒刺,因得保全贞操。有哈米国国王也慕阿芙容美貌,兴兵与黑王争斗,为黑王大败。为拖延时日,待父王发兵相救,公主假说她入宫之时未拜天地,触怒上苍,罚十年内不得与黑王亲近,须造百丈高台,须登台祭告天地,才能解免。黑王遂传令筑台,竭尽民力财力,搞得民怨沸腾。台成,三年之期早过,红国仍未发兵。公主终于绝望,在与黑王登台祷告时跳台自尽。尔后,公主的坟上便长出一种异草,花极美极香,人一闻便神清气爽,但一闻之后便天天想闻。于是有人将花中露水熬汁发卖,黑国人人爱食,举国人因此皆鹄形鸠面,成为病夫。此时,红国兴兵,灭掉黑国。公主虽托梦给其父王,要他铲尽坟上异草,而国王反下令保护此草,至通国皆生,且渐渐蔓延及中华。 这很象是一个民间故事,美丽动人。阿芙蓉公主显然是一位貌美心也美的姑娘,她是为了使本国人民免遭涂炭而主动牺牲自己的。她死后坟上长出异草,也只是为了复仇,灭掉一个对邻国虎视耽耽的虎狼之国,而且,在灭掉黑国之后,也即要求父王将此草毁去。阿芙蓉公主的遭遇是颇能令人生同情心的。但那个红国的国王却叫人生怜、生厌、生愤。面对着黑国使者的傲慢无礼,他只是敢怒而不敢言,怕“得罪了他,或者就此弄出事来”; 公主一片苦心,为国为民远嫁,他却一点也不理解,反生嗔怒,且忘了女儿三年之约,“并不想发兵去救”,也并未练选将士以振国威,直到公主死去,黑国积弱,方才乘机灭了黑国。灭掉黑国后又不遵女儿之嘱咐,让那种害人的异草蔓延,还假说“内中自有天意,恰不可妄动”,目的不过是想藉此永远奴役他国人民。 这是一个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创造出来的神异故事。说这公主乳名叫莺粟,赐名阿芙蓉。又说阿芙蓉坟上长着一种能开极香鲜花的异草一闻便精神清爽,而且上瘾,变成病夫,又说这异草蔓延及中华,而阿芙蓉来到中华,竟住在乌鸦山,黑云洞,自然是把鸦片人化、神化、妖化了。只是不知为什么作者既把那阿芙蓉当作女妖来描写,说她横行无忌,贻害人间,说人进烟馆,是“云雾丛中一失足成千古恨,烟霞窟里再回头已百年身”,何以又要把她当作一个甘为人民献身的天使?三十六回的回首诗也许可以帮我们理解个中的原因。那诗道:“杰士虽存壮志,无如黑劫斯然; 从今分解各西南,莫再任他纠缠。”这首诗是写在楚材、文龙来到乌鸦山,与阿芙蓉争斗,大败女妖,正等待机会剪除,而双方的师父鲁仲连、石曼卿仙师,却出面调解情节的前面。作者显然以为,鸦片的流毒世间,乃是世运使然。在此后的叙述中,作者又一再强调阿芙蓉也是奉的玉旨行事,“上苍玉旨命他遍行天下,这也是天数斯然,非人力可以挽回者”。既然阿芙蓉也是奉玉旨行事,是天数使其遍行天下,她本身自然也是天使了。这样看来,一方面说她是妖,一方面又把她写得如此美丽善良,便也可以理解了。这里,正可以看出作者在对待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心态和软弱无力。 作者是看出了晚清社会的若干积弊的,他在暴露这些积弊的同时,还构想并描绘了一个国运彻底振兴时代到来的蓝图。他把这希望完完全全寄托在有象楚材、文龙那样的上应天星的英雄出世这一点上,希望着那样的英雄能扫除人间的邪恶势力,清除朝中的奸臣,彻底消除外患的隐忧。关于这些,有的,作者通过他所编织的故事,已经十分明白地表露了出来; 有的,虽还在未曾写完的故事之中,但已成的书中,也有若干的隐约表述。第三十六回,作者借鲁仲连仙师之口说: 但作者对那个社会的认识,到底还不深,眼光也看得并不远,因此,他也不可能真正设计出一套振兴国运的方案,也描绘不出国运振兴的新中华的蓝图。按照他在书中表露出来的思路,书虽未完,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小说的表现手法,虽有一些新的因素出现,特别是关于阿芙蓉的那个传说,总的,却还是旧小说家惯用的老法子: 将侠义、神怪、英雄儿女熔于一炉,只着力于编织曲折离奇的故事,于主人公楚材、文龙的性格,反不注意刻划。只有那个阿芙蓉公主的形象,还比较丰富鲜明。 《蜃楼外史》蜃楼外史 清代白话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一名《芙蓉外史》。四十回。题“霅溪八咏楼主述,吴中梦花居士编”,其真实姓名与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光绪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字林沪报馆铅印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文海书局石印本。1993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排印上海文海书局石印本。 明代嘉靖年间,汪直、陈东、徐海,勾结倭寇,引兵侵犯苏、常一带,江南总兵火急上本告变。奸臣严嵩保举赵文华往征。赵文华调集山东、河南人马,聚于淮阴王家营,自己却一路作威作福,搜刮民财,得银七八十万两,又勒索各省饷银百万,走了三四个月,才到王家营。且久久不肯进兵,只分遣几个总兵把守京口,自己则从王家营移驻扬州,与鄢懋卿纵酒耽妓。由总兵柏自成出面,与倭寇暗中交易,用白银二百万两,换得倭寇退兵,却妄报杀退倭寇,奏凯回朝。皇上不知实情,反赏赐有加。然倭患未除,隐忧仍在。 杭州附近的牛头山中,有一积善人家,生有一子,名唤张文龙,年刚一十四岁,文武全才,已得了“小三元”。文龙的好友沈楚材,也是文武全才。一日两人进山打猎,得仙人鲁仲连所赠天书三卷,因此习得行军布阵之法,又通招神请将之术,遂辞别父母,外出游学。 一日,他们来到一山庄,恰遇强人劫掠。二人将强人打跑,庄主将女儿月华、月英赠给二人作侧室。行至京口附近,他们又收服了绿林豪侠青奇、黄正、赤标、黑利、白飞以及罗仁、朱义、尤忠等,相约日后为国出力。他们又来到一座野寺,遇到五个妖怪将一女子摄在寺中调戏。他们擒获了妖怪,救出了那个名叫嫣红的女子。嫣红的兄长杜鹊桥也是一位英雄。三人结为兄弟,一起杀了妖道生铁佛,收服了金龙、金虎、金豹、金彪四兄弟。双龙山的强盗董天林与严嵩勾结,欲谋夺大明江山,因此设下擂台,想招集天下英雄为己所用。文龙、楚材杀了董天林等,并结识了英雄杨德明,乃劝其往投戚继光。 文龙、楚材继续游学,在往京畿的途中严惩了欲强占民女的恶霸无毛大虫钱自命,并为杨德明聘了闻谷香小姐,让他们一家迁往浙江,与文龙的父母同居。 文龙、楚才继续前行,在旅店中遭到女妖阿芙蓉的作弄。原来阿芙蓉本是红国的公主,美丽异常,不料被黑国的国王看中,要聘为妃子。公主本不愿意,但为了国家不受侵凌,舍身而行。临行时与其父相约,三年之中决不失身,期其相救。在去黑国的途中,梦遇仙人——芙蓉城主石曼卿,赠以仙衣一件,穿在身上,黑国的国王一近身,便浑身刺痛,公主因此没有失身。为了拖延时间,阿芙蓉假说国王迎亲进宫时未拜天地,触怒了神灵,须筑百丈高台,一同登台拜祷,方才可消神灵之怒。国王依言,命国人筑百丈高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三年之后,高台筑成。此时,三年之约早已过去,公主大为失望,遂与黑国国王一同登台,趁国王不注意,跳下高台而死。不久,公主的坟上长出一种异草,花极美丽,人称阿芙蓉。花极香,有人熬其汁发卖,国人尽喜吸食,渐渐地都成了病夫,国势也日渐衰弱。红国国王闻之,发兵攻打黑国,一举攻破其国都,黑王被迫自焚。公主托梦给红国国王,要他把她坟上的异草铲除,但国王贪利,不听其言,从此异草蔓生,且慢慢地延及中华。文龙、楚材所遇,正是此草成精作怪。 文龙、楚材受了此妖的作弄,愤而追寻,来到一座山洞,双方正大战之时,芙蓉城主石曼卿至,于是一同到鲁仲连仙师处,点破机缘,原来双方都是受了天帝的指示,于是双方罢战。 不久,文龙、楚材继续北上。此时,倭寇复骚扰江南,严嵩复保赵文华领兵往御,赵文华又用柏自成,花五十万两银子求倭寇退兵。不料此次倭寇临阵变卦,官兵被打得大败而逃。赵文华吓得远避扬州。海瑞上本,劾奏赵文华,本章被严嵩扣下。林润、邹应龙知道,即上本参奏严嵩。皇上大怒,下旨将赵文华调回京师。赵文华十分害怕,勾连倭寇及严嵩之子严世藩,企图反叛,夺取大明江山。 为了剿灭倭寇,皇上于京城开设文武两科,招纳天下贤材。主事的正是严世藩。严世藩在校场埋下地雷、火炮,企图将皇上及天下英雄炸死。 文龙、楚材来到京城,先赴文科,分获状元、探花。而杜鹊桥自与文龙、楚材分别,也赴各地漫游。文龙为送杨德明所聘的未婚妻闻谷香父女南下浙江,途中住在一所黑店中,险遭恶人的暗算,恰鹊桥从此经过,也宿在此店之中,将闻氏父女救出。后听说京城开科选才,也奔赴京城。在离京百里之遥处降伏了一怪,此怪变作了一匹千里宝驹。 书止于此,显然并未完稿。 蜃楼外史又称《芙蓉外史》。长篇小说。清末八泳楼主述,梦花居士编。四十回。编述者真实姓名无考。小说历史背景叙明嘉靖年间,奸民勾结倭寇于东南沿海一带作乱,奸相严嵩保举赵文华剿倭,官军所到搜刮民脂,纵兵抢掠奸淫,兵虐于寇,赵文华贿赂倭酋退兵,班师回朝,朝廷封功赐帛,倭患未除,隐患犹存。有侠义张文龙,沈楚材、杜鹊桥三人结为兄弟,收服绿林豪杰,擒妖捉怪,惩治恶霸,为民除害。插入神女阿芙蓉故事。阿芙蓉作弄张、沈、石曼卿仙师调停,双方言和罢战。倭寇骚扰江南百姓,愈演愈烈,张、沈入京参加文武两试,分别得中探花、状元。杜鹊桥也入京应试,书未写完止于此。三分史事,七分虚构,神妖怪诞,反映出内乱外患下的人民,要求有一种正义力量,能够除暴安良,卫国保家的强烈愿望。有字林沪报铅印本,藏南京图书馆。另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文海书局石印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