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庸‘至矣’,‘民鮮能’,其意在於贊中庸之德歟,在於嘆斯民之不能歟?觀章句意,則與‘中庸不可能’之語似有異。
此章之意,饒氏説恐得之。章句‘世教衰’云云,蓋已映貼得下文‘不行、不明’之意。‘中庸不可能’,則其意專在於中庸之極精微,而欲學者之審擇而謹守之也,與此少異。答郭叔章。
若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一依論語本文,則抑有悖義者否?
退陶曰:‘論語以中庸之人言之,故曰“為德”,既稱“為德”,則可無“能”字;子思以中庸之道論之,故去三字,既無三字,則須有“能”字。’然於斯二者未知其果孰增孰損,又安知其不出於偶然?且有或問所詳者,參看如何?答洪巨源。
章句曰:‘論語無“能”字。’此當於論語集注曰‘中庸有“能”字’,而乃於此言之,何也?且‘為德’字、‘能’字之或有或無,其義如何?
或以此‘鮮能久’看作下章‘不能期月守’之意,故章句以論語之無‘能’字者證之,以見其不同於‘不能期月’之義也。或問已詳之矣。‘為德’與‘能’字之或有或無,亦只是偶然如此,諸先輩或穿鑿為説,未敢深信。如孟子之引書,其文小異者,果皆有别意否?即今吾輩之引古人語,亦或删節了一二閒字。答鄭文顯。
‘民鮮能久’,章句以為‘世教衰,民不興行’,然則三代以前雖凡民皆能中庸之道乎?
這民字只當作人字看。然聖人在上,治教休明,則世無異端邪説以惑之。當此之時,民之率教者自當隨其分限日用服習,不越乎中庸之道而已,蓋聖人之所以教者便是中庸之道故也。不可以此而謂凡民之能中庸,與聖人無間。答鄭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