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葡萄黑痘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葡萄黑痘病grape Elsinoe anthracnose

由痂囊腔菌为害葡萄的花穗、果穗、叶片、新梢与卷须等绿色幼嫩部分引起斑点的真菌病害。中国最早记载于1899年。
分布和为害 发生普遍,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山西等主要葡萄产区都有分布,特别是多雨潮湿地区,如江淮流域和南方发生最为严重。北方及西北多雨年份,感病品种,发病也重。葡萄受害降低产量与品质,削弱植株生长发育。
幼叶感病,病斑小,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黑褐色。多个病斑愈合,干枯脱落形成穿孔。有时沿叶脉发生,使叶片变形或枯死,尤以新梢顶端叶片变形最明显。新梢易感病,病斑圆形或多角形、紫褐色,四周形成愈伤组织,病斑开裂,遇大风病梢易折断。叶柄、穗轴、果梗上症状和新梢相似。花穗、果穗直至上色前均感病,如穗轴病斑环缢病轴以下的果粒枯死。果粒上病斑圆形,边缘黑褐色至黑色,中心初紫色后变灰白色,光滑稍凹陷。后期可引起裂果。各发病部位均产生黑色小粒,为病菌分生孢子盘。
病因 病原物为葡萄痂囊腔菌[Elsinoe ampeli-na(de Bary) Shear],子囊菌,多腔菌目,无性态为葡萄痂圆孢,属半知菌,黑盘孢目。分生孢子盘黑色,产孢细胞圆筒形,短小密集。分生孢子顶生、卵形、透明、单孢,具胶粘的细胞壁和1—2个反光的油球。秋天,分生孢子盘停止形成,新梢病斑边缘形成菌丝块,为病菌越冬主要结构。春天,菌丝块萌发形成分生孢子梗和产孢细胞,顶生分生孢子。子囊着生于子座内梨形子囊腔内,内含8个褐色至暗褐色3隔的子囊孢子,不常见。
欧亚种葡萄感病,欧美杂交种和美洲种葡萄抗病。早玫瑰香、无核白、龙眼、火红无核、红宝石无核、无核紫、意大利、葡萄园皇后、保尔加尔等严重感病;玫瑰香、小红玫瑰、新玫瑰、佳里酿、上等玫瑰香、法兰西兰、吉姆沙等中等感病;纽约玫瑰香、红瑞宝、黑奥林、龙宝、巨峰、先锋和红富士等抗病。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及流行。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春天新梢上越冬菌丝块在2℃以上、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潮湿,形成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到葡萄的绿色幼嫩组织。2~32℃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侵染。2℃时潜育期为13天,32℃为4天,发病适温为24~26℃。葡萄园地面越冬的病果形成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
病害控制 在中国南方和江淮流域多雨地区,植株生长初期,组织幼嫩,经常潮湿阴雨时,不宜栽植感病品种,适当选择纽约玫瑰香等抗病早熟丰产和易于栽培的优良品种;病重地区于休眠期喷二硝基磷甲酚钠盐、二硝基酚或五氯酚钠加石硫合剂等铲除剂以及退菌特、百菌清或多菌灵等,减少越冬菌量和初次侵染源;生长期喷波尔多液,配制波尔多液时注意勿用过量石灰以免发生焦叶药害,开花前、谢花后是重点喷药时期;葡萄采收和修剪后彻底清园,减少越冬菌量;新建果园用的苗木或插条应严格检验,淘汰病苗,并用五氯酚钠与石硫合剂混合液进行苗木消毒处理。

葡萄黑痘病grape spot anthracnose

又称鸟眼病、疮痂病。葡萄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有性态是子囊菌亚门的痂囊腔菌〔Elsinoe ampelina(de Bary)Shear〕,有性态中国未见。可危害寄主地上部所有幼嫩绿色组织,引起叶片、叶脉、叶柄、嫩梢、卷须、果实、果梗及穗轴等出现黑色凹陷病斑,叶片及果实上的病斑圆形,其他部位椭圆形或梭形。果斑直径2~5mm,中间灰白色至褐色、外部深褐色、周缘紫褐色,形似鸟眼。病果小,味酸,僵化或干枯。叶斑小,黑色、常穿孔,重病叶扭曲皱缩。新梢生长停滞或枯死。潮湿时,在病斑上产生乳白色黏质物(分生孢子堆)。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蔓组织中越冬,翌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梅雨季节为发病高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枝蔓郁闭可加重发病。防治措施:选育抗病品种、搞好冬春清除田园病原物和土壤消毒及生长期喷药保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