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茅以升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有作丹徒人 茅以升
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蘇鎮江人,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 生。7歲入小學,10歲入中學。1911年中學畢業,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1916年畢業,考取清華官費赴美國留學。1917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加利基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 同年回國,先後任唐山交通大學教授,南京東南大學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天津北洋大學教授兼校長。1933年任杭州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1938年任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長。1934年任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處長。1939年3月,聘爲國立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一届評議員; 9月派爲黄河水利委員會委員。1940年5月,任交通部技正。1941年9月,任行政院水利委員會常務委員。1942年後,任教育部部聘土木系教授,交通部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1943年任交通部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1944年8月,派爲當年第二次高等考試典試委員。1947年2月,任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第三届委員。1949年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並任中國交通大學校長,上海科學技術聯合會主席。從1950年起,任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副主席,鐵道研究所所長。1953年起,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長。1954年起,當選爲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至第五届代表、人大常委會第一至第五届委員。1955年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1956年起,任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學會高級會員,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8年起,爲中國科協副主席及全國政協歷届科技組組長。1959年起,爲九三學社副主席。1960年起爲北京市科協主席。1982年被選爲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4年被選爲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名譽會員。198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著有《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中國橋梁——古橋與今橋》、《力學概論》等。 茅以升1896—1989中国现代桥梁专家。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1921年获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唐山交通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教授、校长、院长。1933年任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为建造该桥作出重大贡献。解放后,历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协名誉主席。论著有《桥梁第二应力》、《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等。他的科技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科学属于全人类。他说:“科学属于全人类。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只有共同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凝成一股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推动社会前进!”(引自齐敏、孙士庆著《茅以升》第11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二)科学事业的成功在于勤奋。他说:“一个人天资再好,没有勤奋,在科学上也将一事无成;反之,有了勤奋,天资不足也完全可以取得成就。”(引自柯力:《全速前进》,《北京日报》1979年2月16日第三版)“只要肯下苦功夫,天下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对搞科学的人说来,勤奋就是成功之母!”(同上)他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上百次的反复背诵圆周率小数点以下的数值,直到八十多岁,仍能背出小数点以下一百位精确数值。(三)献身科学矢志不移。茅以升从青年时代起就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年过八十仍然勤奋努力。他写道:“霞灿灿,一朝耀日。苦战攻关,贡献毕生心力。”“年纪大了,就要争取时间,加快速度,任何一种对时间的点滴浪费,都无异于一种慢性的自杀。我必须全速前进!”(同上)。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1896年1月9日生于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1989年11月12日去世于北京。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接着去美国并获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校任教授或校长。20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解放后,他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并长期担任全国科普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等学会的领导工作,是中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82年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 茅以升 093 茅以升1896—1989桥梁专家、教育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东南大学、北洋工学院教授、校长、院长。1933—1937年主持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座铁路桥梁——钱塘江大桥。还任过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历任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技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曾发表《桥梁次应力》、《挡土墙压力》等多篇论文。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古桥与新桥》、《中国古桥技术史》、《茅以升文集》等。1982年茅以升当选美国国家工程学院外籍院士,1984年被接受为加拿大土木工程协会荣誉会员。 ☚ 孙发端 石志仁 ☛ 茅以升 茅以升1896—Maoyisheng著名桥梁专家。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考取清华官费赴美国留学。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唐山交通大学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大学教授兼校长。1933年,任杭州钱塘江工程处处长。1938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1943年任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49年任北京中国交通大学校长,同年为全国政协代表。1950年起,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铁道研究所所长。1953年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1954年为政协委员。1955年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6年起为铁道科学院院长。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五届代表, 人大常委会第一至第五届委员。1982年被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是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会员。他从事教育、桥梁工程及科学界的领导工作60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引进并开创了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新技术。他参与钱塘江大桥修建工程。经其严密组织和精心设计,采用 “射水法”、“沉箱法”和 “浮运法”。解决了技术上的重重难关,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让一座雄伟的大桥在钱塘江上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揭开了我国桥梁史上崭新的一页。1955年茅以升教授又担任武汉长江大桥的组织、设计工作。在设计、施工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引进并创造许多新技术, 用两年多时间建成这座长1 670多米双层钢桁梁桥, 在中国桥梁史上又写下光辉篇章。 ☚ 贺龙 彭德怀 ☛ 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科学家、桥梁专家、教育家。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并留学美国。1921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并领导建成了我国有名的钱塘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他从事教育、桥梁工程和科学界的领导工作60多年,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材,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一生著作颇多,代表作有《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教育之研究》等。茅以升十分重视体育锻炼,曾说:“科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要胜任这紧张、繁重的工作,必须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抽出时间安排锻炼。”他从中年时代起直至去世前不久,一直坚持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冷水浴。他认为,冷水浴是一种很好的祛病强身之法。皮肤是人体最表面的部分,冷水浴能增强皮肤的抵抗力,是防感冒的有力手段。他坚持每天三次用冷水洗脸,午后用冷水擦身。正是由于他常年坚持锻炼,到了老年时心血管和内脏功能都很好。茅以升也很注意保持身心的良好状态,能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本身的节奏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晚年每天早晨7点半起床,读书、写作、会客,晚上10点半休息,中午坚持午睡2~3小时。还坚持饭后“百步走”,即每顿饭后在室内绕圈行走100步,有时还在户外做一做大雁功。在饮食上,多年来养成每天吃玉米面粥的习惯,并在里面加点牛奶、蜂蜜和鸡蛋。此外,他还培养多种爱好,以调整生活节奏,如练书法、收集字贴、养花种草、观赏金鱼等。 ☚ 聂荣臻 孙墨佛 ☛ 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Mao Yisheng中国桥梁工程学家、教育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获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东南大学、北洋工学院等大学的教授、院长、校长等职。曾任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和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司。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学部副主任。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结构力学和土力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教育工作。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铁两用桥。该桥是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跨度较大的现代桥梁。由于在工程中采用了一系列当时的先进施工技术,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这一艰巨工程。曾长期担任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董事、会长、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著作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古桥与新桥》、《茅以升文集》等。他是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土木工程协会名誉会员。1949年起曾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副主席;1954年起曾连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59年起曾任九三学社副主席。 ☚ 凌鸿勋 斯蒂芬森 ☛ 茅以升 茅以升茅以升 (1896—1989),中国桥梁专家。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1917年获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唐山交通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教授、校长、院长。1933年任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1938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1943年任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49年任北京中国交通大学校长。1950年任铁道研究所所长。1955年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6年起任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情报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和中国科普作协名誉理事长。1982年被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会员。茅以升参与了钱塘江大桥修建工程,经其严密组织和精心设计,采用“射水法”、“沉籍法” 和 “浮运法”,解决了技术上重重难关,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建成这座大桥、是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揭开中国桥梁史上崭新一页。1955年,茅以升担任另一座更大规模的现代化桥梁——武汉长江大桥的组织、设计工作。在设计、施工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引进并创造许多新技术,用两年多时间建成这座长1670多米双层钢衍梁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又写下光辉篇章。茅以升著作很多,主要有: 《桥梁第二应力》、《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桥梁——古桥和今桥》 等。 ☚ 陈建功 李约瑟 ☛ 茅以升 茅以升茅以升 (1896—1989),中国桥梁专家,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1917年获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唐山交通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教授、校长、院长。1933年任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1938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1943年任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49年任北京中国交通大学校长。1950年任铁道研究所所长。1955年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6年起任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情报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和中国科普作协名誉理事长。1982年被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会员。 ☚ 陈建功 李约瑟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