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自然资源保护con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nature resources为维护和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所采取的管理措施。狭义而言, 仅指对自然状态的资源进行直接保护, 如对某些类型的土地、水域和珍稀动植物等资源, 设置各种自然保护区,保存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物种本身,使之不受破坏。广义而言, 是对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农业资源, 加以人工培养、繁殖、增长, 维持较好的生态环境和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 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以土地、水和生物为主体的农业自然资源,虽然可以再生、重复利用, 但其数量毕竟有限, 并受多种环境因素制约。只有采取积极的措施, 合理利用, 提高其生产能力, 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如果只是消极的保持资源的原状态, 最后仍达不到保护的目的。 自1950年以来,世界人口总数增加了一倍以上,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 加上战争、动乱、自然灾害、掠夺性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的影响, 致使农业资源普遍出现数量耗减、质量变劣、生态恶化等种种危机。例如, 肥田沃土大量转向非农业用途, 几乎全球性的水土流失或表土侵蚀、草原退化、沙漠化日益蔓延, 热带森林迅速消失, 环境质量下降, 水旱灾害频繁, 等等。如何保护好农业自然资源, 以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许多国家都在总结资源保护的经济教训, 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些国际组织和学术团体对资源保护除广泛宣传其重要性外, 还通过提供资金和组织示范、会议等活动, 予以多方赞助和支持。但是一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仍然通过对外贸易、直接开发等手段,操纵国际市场价格,掠夺别国资源,加重了许多地区农业资源的破坏。中国人口众多,虽然主要农业资源的绝对数量大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每人平均占有量比许多国家都少。由于长期保护不力,各种资源都在逐渐耗减或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如耕地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重等,这对农业生产造成相当大的威胁。不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从生态方面来说,都需要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 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的任务是:❶维持资源数量的相对稳定。把已动用的和潜在的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根据社会的需要与资源承载的可能,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要求出发,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结构和规模,尤其是对耕地、森林和水资源的开发进行控制,保证主要农业资源基本数量的相对稳定。 ❷保护资源的生产力并使之逐步提高。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获得更多的产品,并提高其产量,需要改善资源的质量,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增加物质能量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挖掘资源的生产潜力。 ❸维护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源保护的自然基础,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更新,提高资源的总体生产能力,也是使资源实现稳定、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各类资源之间在物质能量转换上相互依存,对某一资源开发的失误,必然引起另一资源的不良反应,破坏生态平衡。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控制各种资源的空间结构和利用水平,避免为追求局部的和暂时的利益而危害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 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基本内容是:❶资源调查。对全国及局部地区的单项或多种资源进行调查,掌握其数量、质量、分布、开发利用等基本情况和数字、图件资料,了解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❷资源治理。针对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技术经济政策,鼓励资源占有者或使用者采取必要的工程和生物措施,对资源的减缩、退化、灾变等进行治理,以保证和促进资源的恢复、改良和更新。 ❸资源立法。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应用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对主要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等规定合理目标和有关政策界限,明确资源管理的职责和相应措施,作为资源保护的法律依据。 ❹资源管理。由各级职能机构根据授权,对资源的占有、使用、转让、调查、统计等执行法律和行政管理,为资源保护提供行政手段。 ❺结合自然保护,进行定点资源动态监测,建立以保护资源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