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美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 一、绘画_体裁形式
  • 风格流派
  • 表现技法
  • 画论用语
  • 其它常用语
☚ 罗江怨   一、绘画_体裁形式 ☛

  •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
  • 二、隋唐五代
  • 三、宋辽金
  • 四、元明
  • 五、清近代
  • 戏曲 曲艺
  • 音乐
  • 舞蹈
  • 建筑
☚ 柳亚子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 ☛

  • 一、绘画名作_东晋隋唐五代
  • 元明
  • 清近代
  • 二、帛画与壁画
  • 三、雕塑、石窟、画像砖、画像石
  • 四、年画与工艺
  • 五、画论、画谱及其它
  • 六、碑、帖
  • 七、书论
  • 八、篆刻
☚ 骆宏勋   一、绘画名作_东晋隋唐五代 ☛
  • ·美术家·
☚ 散乐   ·美术家· ☛

美术měishù

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特指绘画艺术。

美术měishù

❶ 〈名〉通常指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
❷ 〈名〉指绘画。

美术meishu

造型艺术。借用空间位置来表现具有美感的形象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也特指绘画:他们在这所~学院学习|今天的课是~,教师教素描|小王在大学里学的是~。

美术měi shù

❶ 造型艺术。1880年李筱圃《日本纪游》:“上野博物院又名美术会。”1889年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余记》:“美术协会,言术美也。”
❷ 专指绘画。1912年吴敬恒译《荒古原人史》第六章:“有一极可怪讶之事,旧石器末造迈达勒宁及亚齐尔诸洞之美术,一入新石器时代,即消失无迹,则可见当时之人种虽脑力稍加,而审美之感情全未素禀,是亦足证其为不甚优美之人种也。”

美术

美术

亦称“造型艺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欧洲17世纪开始用这一名词时,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以别于具有实际用途的工艺美术。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是一种用一定的物质材料(绘画用颜料、绢、布、纸等;雕塑用木、石、泥、铜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艺术。

☚ 杂技   绘画 ☛
  • (一)绘画_绘画术语
  • 画家
  • 绘画作品
  • (二)岩画
☚ 斗鸡   (一)绘画_绘画术语 ☛
  • (一)绘画_绘画术语
  • 画家
  • 绘画作品
  • (二)岩画
  • (三)雕塑
  • 外国美术
☚ 斗鸡   (一)绘画_绘画术语 ☛
美术

美术

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在西方,“美术”一词出现于17世纪,泛指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今天被我们称作美术的东西,西方人一般称作艺术(Art)或造型艺术(Plastic art Fine arts),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工艺设计等。中国古代有“美”而无“美术”一词。20世纪初,中国的学者始引进“美术”概念,亦泛指文学艺术,后来才逐渐把“美术”的所指约定在空间艺术这个范畴。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且因其以视觉为感受途径而在艺术品类中占据重要位置。早期人类的美术作品多与巫术和原始崇拜有关,实用目的和审美目的不分。随着人类物质生产的细致化和不断发展的精神需要,美术的实用功能减弱,审美功能增强。最初的美术创造者是普通的人类先民,后来随着社会分工以及社会劳动占有和分配的不均,出现了宫廷美术、宗教美术、文人美术和民间美术,专业美术家与业余美术作者的分离。人类进入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物质生产高度繁荣的现代以后,提出“社会艺术化”、“艺术社会化”和“人性复归的要求”,美术的审美与实用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趋于统一。
由于人种、地域尤其是不同文化圈的历史作用,世界美术形成了西方和东方两大传统。一般说来,西方美术传统重视对现实的模仿,以人为描绘的主体和核心,多表现“勘天役物”的人格理想;东方美术传统则相对重视对主观意识的表现,以自然为描绘的主体和核心,多表达皈依自然的人格理想。两大传统在美术的材料工具、塑造空间形体、感受方式和具体的技术技巧上,也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长。
东西方美术传统不是相互隔绝的。它们有一部相互交流与影响的历史。希腊雕刻曾影响过佛教雕刻,东方绘画曾影响了中世纪的欧洲绘画。日本浮世绘曾成为近代西方美术革命的参照系。近、现代西方美术则象旋风一样刮到了东方各地。美术史证明,不同民族与文化圈的文化艺术的相互交融,是推动美术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动力之一。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文化特质是显而易见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美术,它们的古典形态都偏重强调和谐与美,偏重艺术情感、意识和形式风格上的共性,偏重美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这些特色都和人类的农业文明有着深刻的联系。自以工业文明为端始的近、现代文明出现后,古典美术形态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异。与新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相适应,近、现代美术突破了许多古典规范,更多引进了不和谐和丑,艺术内涵和艺术风格语言的个性和心理性特征被特别强调出来,主体创造性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继承传统的价值。这些变化,并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乃是整个文明进程的结果。信息时代使得世界似乎缩小了,世界各民族美术的交流和融和必将继续扩大和进一步频繁化,古典形态也终会演化为现代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术的民族、地域风格将泯灭,古老的传统将被隔裂。事实上,包括那些最标榜“反传统”的美术运动和美术家,也都是生活在传统之中,以传统为出发点进行变异的。继现代主义反传统浪潮而起的“后现代”思潮,就是向传统的一种回归。不停地革新又不断地继承,彼此又分离又统一,正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美术自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之后,就同时成为人们研究认识的对象。于是逐渐出现了美术史学、美术考古学、图象学、美术地理学、艺用解剖学,以及对美术的本质、社会价值、特征、流派、传播、接受、构成要素的种种研究。美术创作与美术研究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它们的接受和反馈,构成了美术现象的复杂性和有机性。

☚ 美术概论   造型艺术 ☛
美术

美术Meishu

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表现作者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工艺设计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造型性、空间性和可视性。
美术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到16—17世纪,美术一词才在欧洲被公认和确立。泛指以审美为目的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区别于实用目的的工艺设计。到18世纪,德国美学家G·E·莱辛(1729—1781)又使用“造型艺术”一词,主要从物质材料手段上去把握美术创造的本质特征(见“造型艺术”条)。在中国,美术一词是20世纪初引进的,开始亦泛指文学艺术、诗歌、音乐。后来才逐渐将它的范畴约定在可视、空间、造型这一领域内。
美术产生于2—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早期作品,实用目的和审美目的不分,且大多与巫术和原始崇拜有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美术作品也变得品类繁多、风格多样。从功能上可分为宗教美术、宫廷美术、民间美术、环境美术、商业美术、舞台美术、影视美术、实用美术等。从形态上又可分为建筑、雕塑、绘画、工艺设计等。美术作品的创造者,也有了越来越细的分工。随着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美术的实用功能逐渐减弱,审美功能不断增强。当人类进入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以后,美术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将在更高的层次走向综合和统一。
在美术的发展历程中,世界美术形成了东西方两大体系。一般而言,东方美术传统重视主观意识的表现,以自然为描写的主体和核心,多表达皈依自然的人格理想。西方美术传统则重视对现实的模仿,以人为描绘的主体和核心,多表现征服自然的人格理想。在感受方式、材料工具和具体的表现技巧上,这两大传统也都形成各自的特色。但是,美术发展史证明,这两大传统之间不是隔绝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如希腊雕刻对印度乃至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 日本浮世绘对西方近现代美术革命的影响;中国园林建筑对英、法等欧洲国家的影响;近现代以来西方美术对东方各国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高度发展,这种相互借鉴和交融,必将继续扩大,以推动全人类的美术向更高层次上发展。
当美术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之后,便同时成为人们研究和认识的对象,逐渐出现了美术史学、美术考古学、美术解剖学、美术的本质、美术的功能、美术的社会价值等种种理论研究。这些研究与美术创作实践,相互生发、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给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 美术概论   造型艺术 ☛
美术

美术

是利用各种材料,通过一定的手段创作出平面或立体的具有可视性,能表达出作者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从形态上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艺术四大类,在我国还包括篆刻艺术; 从功能上可分为宗教美术、宫廷美术、民间美术、舞台美术、商业美术、影视美术等; 从创作方法上美术还可分为纯粹表现的美术和设计两大系统,前者偏重于纯粹精神性、欣赏性的自由创造,如绘画、雕刻; 后者偏重于美术的实用功能,如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美术品虽然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创作方法,但是都有以下共同的特性: 其一是造型性,作品的形式无论是平面还是立体的,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都以点、线、面、明暗、色彩或形体来塑造形象,故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 其二是空间性,作品最终的形式都占据 一定空间,并使人产生多种空间感觉,故美术又称为空间艺术; 其三是可视性,对美术品的欣赏主要通过视觉来实现,所以美术又称为视觉艺术。美术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东西方两大体系,东方传统美术注重主观意识的表现,而西方传统美术则以客观对象为描写的主体和核心,这两种不同体系的美学特征是在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以及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的反映。因此,美术不只是艺术家个人的主观创作,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有着认识、教育、审美三种社会功能。
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美术的发展交流,各种美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和借鉴,美术创作也更多地体现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建造优美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环境、塑造美好的心灵服务。

☚ 美术常识   绘画 ☛

美术

又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17世纪欧洲开始用这一名词。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以别于实用的工艺美术。通常指的是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开始使用这一名词。

美术

美术

亦称造型艺术。通常称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在欧洲17世纪开始用这一名词时,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区别于具有实际用途的工艺美术。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个名词。美术是可看得见的形象,如画在纸、绢、布等材料上的平面的绘画形象,用木、石、泥、铜等材料雕塑出来的立体的形象。它是反映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一种艺术。美术一般包括:
❶成型美术:是把一种自然物浮雕或者圆雕起来的一种美术,即是雕刻美术。成型美术也用陶瓦、粘土、蜡、石膏一类软材料。
❷世俗美术:是与宗教美术相对而言的非宗教美术,题材取于生活作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俗称风俗画。
❸新美术:1900年在法国所流行的美术上的样式。其形是貌与曲线的自由使用,色彩线条是以轻淡为主。
❹小美术:指工艺、装饰等美术。

☚ 老年艺术欣赏   造型艺术 ☛
美术

美术

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欧洲在17世纪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当时泛指含有美学情味和美的价值的活动及其活动之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以区别于具有实际用途之工艺美术。也有人认为 “美术” 一词正式出现应在18世纪中叶。18世纪产业革命后,技术日新月异,商业美术、工业美术、工艺性的美术品类增多,美术范围日益扩大。而今属于美术领域的,有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 (包括青铜、陶瓷艺术、家具制作、编织艺术和装潢设计) 等,在东方还涉及书法、篆刻艺术等。近数十年来欧美各国已不大使用 “美术” 一词,往往以 “艺术” 一词统摄之。在中国,“美术” 一词系于五四运动前后由海外传入,开始普遍应用。中国的美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旧石器时代之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初具形式上的对称或均衡,有部位的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新石器时代的新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著称。夏、商、西周和春秋以富有想象力和装饰性的青铜工艺作为这一时期的美术标志。战国、秦汉,突出了雕塑,例如秦始皇兵马俑、霍去病墓石刻和绘画,例如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篆隶形成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的佛教艺术勃兴,有大量的壁画和泥塑; 除民间画工外,士林画家人才辈出; 书法艺术亦达到新水平; 美学思潮汹涌,百家艺术争鸣。隋唐则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尤以绘画、雕塑成就辉煌。五代、两宋,是中国书画艺术和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绘画挣脱宗教羁绊,趋向反映世俗生活; 开始设立画院。元代未逾百年,突出了文人画,画风从尚法、尚工趋向尚意; 道教艺术活跃。明清两代,百艺续有发展; 大写意画家竞出; 木刻版画、民间美术和书法篆刻艺术繁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 美学   中国美术史 ☛
美术

美术

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欧洲在17世纪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当时泛指含有美学情味和美的价值的活动及其活动之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以区别于具有实际用途之工艺美术。也有人认为“美术”一词正式出现应在18世纪中叶。18世纪产业革命后,技术日新月异,商业美术、工业美术、工艺性的美术品类增多,美术范围日益扩大。而今属于美术领域的,有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 (包括青铜、陶瓷艺术、家具制作、编织艺术和装潢设计) 等,在东方还涉及书法、篆刻艺术等。近数十年来欧美各国已不大使用 “美术”一词,往往以 “艺术”一词统摄之。在中国,“美术”一词系于五四运动前后由海外传入,开始普遍应用。中国的美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旧石器时代之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初具形式上的对称或均衡,有部位的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新石器时代的新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著称。夏、商、西周和春秋以富有想象力和装饰性的青铜工艺作为这一时期的美术标志。战国、秦汉,突出了雕塑,例如秦始皇兵马俑、霍去病墓石刻和绘画,例如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篆隶形成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的佛教艺术勃兴,有大量的壁画和泥塑;除民间画工外,士林画家人才辈出; 书法艺术亦达到新水平; 美学思潮汹涌,百家艺术争鸣。隋唐则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尤以绘画、雕塑成就辉煌。五代、两宋,是中国书画艺术和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绘画挣脱宗教羁绊,趋向反映世俗生活; 开始设立画院。元代未逾百年,突出了文人画,画风从尚法、尚工趋向尚意; 道教艺术活跃。明清两代,百艺续有发展; 大写意画家竞出; 木刻版画、民间美术和书法篆刻艺术繁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 美学   中国美术史 ☛

美术

Painting

美术

❶fine arts
❷painting
工艺~ arts and crafts /~工作者artists;art workers/~馆art gallery/~品work of art;art product/~学院fine arts academ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