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学派fuhaohudong xuepai
一种从个人心理水平出发、注重人际互动研究的社会学流派。它起源于G·H米德的自我理论,由H·布鲁默起名、综合和发挥,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该学派认为,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是直接感受到的,中间存在着一个解释过程,解释的手段和内容是符号,整个过程是符号互动。
该学派的主要理论主张包含在下述五个基本命题中:
❶人不仅生存在自然环境中,而且还生存在人造的符号环境中。驱使人从事活动的不单单是生理上的欲望和需要,而且还有从前曾一度感受过的刺激因素的符号。符号是其意义和价值为人所熟知的期望。人对符号做出反应时,首先考虑的是它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才考虑人体的需要;
❷个体可以借助符号把一系列不同于他自身所感受的刺激传递给他的伙伴。人际互动是使用、解释符号的过程;
❸人在通过符号和别人交际时认识到他的同类所具有的许多意义和价值;
❹构成符号互动的基本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经常地联系在一起,组合成组类;
❺检验符号意义和价值的主要范围是思维,其中个别人的思维具有特殊的作用。
该学派认为,社会是心理的,心理是社会的,社会和心理是一体的。它特别看重主观思维对符号的解释,认为这是符号互动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对于自我及个体主观思维的形成,它又给予社会的解释,认为它们是过去的社会互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