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热强度评价
环境热强度评价是指对影响机体热平衡机制和生理功能的环境气象诸因素,如气温、气湿、气流、辐射等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在进行环境热强度的客观评价时,除环境气象因素外,还应结合机体的劳动强度和方式、作业环境、服装、热习服程度、生理应激反应等,进行综合评价。一种比较好的热强度评价方法,应当测算简便,适合野外使用,与人体生理反应密切相关,具有合理的评价标准。热强度评价指标一般分为如下三类:
生理性评价指标 系根据炎热条件下机体的心率、体温、出汗量等主要生理指标的反应程度进行热强度评价。心率、体温、出汗量等指标的评价标准(参见“热区军事劳动卫生监督”条)。综合性生理评价指标常用的有生理紧张指数。其计算式为,生理紧张指数(PSI)=最终心率/100+肛温增加值(℃)+出汗率 (L/h)。式中最终心率系指劳动终止时,肛温指劳动前后增加值,出汗率指劳动过程每小时出汗量。热习服战士的耐受上限为3.0~3.6。
物理性评价指标 物理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应依外环境的不同而异。干球温度可以粗略的代表气温,是人们常用的环境热强度评价指标,但在野外使用时,即使采取适当防辐射措施或置于树阴处,其测定值仍略高于气温。实验表明,干球温度在34℃以下,机体的生理反应缓慢,超过34℃则急剧上升。因此,干球温度以不超过34℃为宜。如需在34℃以上进行室外训练,应严格控制劳动强度,缩短训练时间,加强防热措施。干球温度与湿热地区机体的生理反应相关稍差; 与干热地区机体的生理反应相关略好,说明干球温度更适用于干热地区的环境热强度评价。湿球温度受气温、气湿、气流的综合影响,间接地包含了气温、气湿、气流三种气象因素,适合湿热地区或潮湿的坑道使用。在坑道作业时,湿球温度达到29℃即应加强防热措施。在湿热地区的室外,湿球温度应以不超过28℃为宜。三球温度指数(WBGT) 是一种综合性物理评价指标,室外测定时的计算公式为,三球温度指数=0.1×干球温度+0.2×黑球温度+0.7×湿球温度。该指数包括了气温、气湿、气流、辐射四种主要影响机体热交换的物理因素,与炎热条件下行军战士的主要生理指标高度相关(P<0.01),比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更加实用,而且测算简便,适合炎热地区室外使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三球温度指数在30℃左右时,行军结束的生理指标绝大部分都在生理安全上限以下,生理变化比较缓和,受试者亦无明显中暑前驱症状;达到32℃左右,各项生理指标的均值接近或达到生理安全上限,一半受试者的体温和心率超过生理安全上限,行军中虽有中暑前驱症状出现,但24h内能得以恢复;达到34℃左右,心率和体温超过耐受上限的人数明显增加,甚至有人达到耐受极限,出现严重的头痛、头晕等中暑前驱症状,24h后仍有部分受试者未能恢复。所以,三球温度指数的耐受上限应以32℃为宜。关于负重行军的持续时间,当三球温度指数达到30~32℃时,一般负重行军(中劳动强度)可持续4h;33℃左右可行军3h;34℃左右可行军2h。其它军事课目的训练时间可根据劳动强度大小相应地延长或缩短,以保障战士的安全。三球温度指数的测定除分别用干球、湿球、黑球温度进行加权计算外,还可采用电子仪器直接测定。中国研制和生产的直读式电子三球温度指数仪可直接测定三球温度指数和干球、湿球、黑球温度,并配备有风速和体温传感器,用于监测风速和体温。
综合性评价指标 常用的有热强度指数(HSI)和预计4h出汗率 (P4SR)。热强度指数是一项包括外环境气象因素及劳动强度在内的,并以出汗应激反应为生理基础的综合性评价指标。该指数是指维持热平衡“所需蒸发散热量(Ereq)”与该环境“最大容许蒸发散热量 (Emax)”之比值,即:

热强度指数可以用公式计算。若按中国人平均体表面积1.6m
2计算,其公式为:

试验表明,热区夏季部队负重行军时,热强度指数和预计4h出汗率与战士行军后的体温和心率增加值、出汗量、生理紧张指数密切相关。热习服战士的耐受上限以预计4h出汗率<5L,热强度指数<110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