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真核细胞的起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真核细胞的起源 真核细胞的起源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动物与植物两大类视为生物界最基本的划分。虽然早在细胞学说建立时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动物和植物同样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是人们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把动植物的划分当作是最基本的,只是由于本世纪50年代以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巨大发展,才使人们终于承认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划分是更为重要的。 图1 核糖体的形态比较 A.真细菌,一种蓝藻;B.极端嗜盐原细菌;C.依赖硫的嗜高温原细菌; D.真核生物,一种酵母菌; 1.“喙”; 2. “叶”; 上一列示核糖体小亚基,下一列示大亚基。“喙”在两类原细菌即已出现; “叶”在依赖于硫的原细菌也开始出现,在真核生物则很发达 已知在蛋白质合成的起始端,所有的真细菌,包括蓝藻,用的都是甲酰蛋氨酰tRNAimet,而真核细胞与原细菌类所用的则都是蛋氨酰tRNAimet。真细菌类体内有一种专门为甲酰化蛋氨酰tRNA用的酶,这种酶原细菌类与真核细胞都没有。 已知白喉毒素对所有的真核生物的蛋白合成全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然而对所有的真细菌类的蛋白合成则全都没有作用。这是由于白喉毒素能够作用于真核细胞的“肽链延长因子Ⅱ”分子上的一个特定段落,它在真细菌的相应分子上是没有的。用原细菌类作试验所得的结果表明,白喉毒素对它们的蛋白合成也同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有人检查了几种真细菌与真核细胞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各自对真细菌类、原细菌类与真核生物tRNA的作用能力,结果清楚地表明:真核细胞的tRNA和原细菌类的tRNA是一类,真细菌类的则是另外一类。真核细胞的酶对真细菌类tRNA的作用能力很弱,对原细菌的作用能力要强得多;反之,真细菌类的酶对于真核生物的和原细菌tRNA的作用能力则全都很弱。 类似的证据还有许多。现存的原细菌分为两大支,产甲烷细菌和极端嗜盐细菌为一大支,依赖硫的嗜高温细菌是另一大支。后者在一系列方面都比前者更近似于真核细胞,因而可以设想真核细胞的祖先是在远古时代从这一大支中发源的; 真细菌类则有可能是从前一大支起源的(图2)。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产甲烷细菌也会受到噬菌体的危害,而危害依赖硫的嗜高温原细菌的却不是噬菌体而是病毒。真核细胞也是如此。 图2 一种可能的生物进化系统树 A. 原细菌;Mb. 产甲烷杆菌类;Mc. 产甲烷球菌类;Mm.产甲烷微球菌类; H. 盐细菌类; T.热原质体类; S.硫氧化菌类; Tp.热变形菌类; B. 真细菌;C.真核生物 真核细胞进化途径 依据目前已知的事实,可以设想古代原细菌类中的某一小支在进化过程中长得很大,成了“前真核生物”,即最初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的直接祖先。体积加大,相对于单位体积的表面积就会缩小。如果此时相对于单位体积的原生质的细胞膜面积也随着缩小,积极的代谢就将无法保持。为此它们的细胞膜发生内褶,从加大细胞膜的总面积,保证细胞膜的相对面积不致降低,就是势所必然的了。个体长的越大,细胞膜内褶所形成的结构的作用也就越大,而这也就为与蛋白质合成相联系的原始性的内质网的形成奠立了基础。与体积长得很大相关,前真核生物应有多个重复的染色质结构。在真核细胞进化形成过程中,原始性的内质网包围住染色质结构所在的区域,而其直接邻贴此区域的部分则在功能和形态上都逐渐发生变化,以保证此区域对染色质结构的活动有着最适宜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初始的核被膜和原始性的细胞核。与之类似的细胞核可见于现今生存的涡鞭毛虫类(甲藻)体内。在这样的细胞中,原核生物的染色质结构就成了染色体,但是后者在许多方面仍然还保留原核生物的染色质结构的特性。由原始性的细胞核后来再进化成为典型的真核。其间的一些过渡形式,也可见于现今生存的比较高等的涡鞭毛虫类。 高尔基体、溶酶体等都可以设想是起源于原始性的内质网。热原质体和硫氧化细菌等原细菌的体内已经有了接近于肌动蛋白的蛋白质,因此可以设想从原细菌演化出来的前真核生物已经具有肌动蛋白型的蛋白,能够进行胞质环流和变形运动以及吞噬活动。能够进行吞噬活动,是它们能够得到胞内共生生物的先决条件。 叶绿体(包括白色体、有色体和前质体)和线粒体看来是分别起源于在前真核生物体内(或最原始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体内)过胞内共生生活的两种不同的真细菌类生物。这两类细胞器都各有自己的染色质结构和自己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后者与真核细胞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系统截然不同,却是真细菌性质的。这两类细胞器都有双层的被膜,两层膜的性质是不同的,外膜相似于真核细胞的内质网膜,内膜却相似于真细菌类的细胞膜。看来,外膜在进化上是起源于宿主包围着胞内共生生物的液泡的膜,内膜才是来自于共生生物自身的细胞膜。叶绿体显然起源于胞内共生的蓝藻。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介于胞内共生蓝藻与叶绿体之间的过渡性结构。 关于线粒体的祖先,就目前已掌握的分子生物学资料来判断,应该是一种很接近于现今独立生活的反硝化副球菌 (Paracoccus denitrificans) 的胞内共生细菌。在它们转变为线粒体的过程中,身体结构也像叶绿体一样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是程度大得多。就在真核细胞已经完全形成以后,线粒体也还在继续发生变化。例如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线粒体自身的核糖体变得很小,比真细菌类体内的核糖体小得多;反之在高等植物体内,它们却变得很大,比真细菌类体内的大得多(见“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条)。 曾有一些人设想线粒体是前真核生物自身分化出来的,只是后来体内只有这一小部分仍然还保留着原核生物的一系列特性,身体的其余部分全都进化成了真核细胞性的。这一类设想都有一个共同的前题,就是假定前真核生物是起源于真细菌类,否则就无从说明为什么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系统是真细菌性质的。但是这一假设跟前面所列举的证明真核生物起源于古代的原细菌类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学事实是全然矛盾的。 一般都设想前真核生物自身不会进行氧化磷酸化。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如果得到能进行氧化磷酸化的细菌作为胞内共生物,就会在生存斗争中占有巨大的优势。而这也就使得这些胞内共生物在后来变成了它们不可缺的成分,终于变成了线粒体。但前真核生物自身不能进行氧化磷酸化,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不能利用氧气。现今的真核细胞体内就存在着与线粒体无关的利用氧的系统,例如内质网上由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5等构成的使脂肪酸羟化和不饱合化的系统。有人提出真核细胞所普遍具有的微体(过氢化氢体)就代表着前真核生物自身的一种非常低级的呼吸细胞器的残余。按照它们的很低级的呼吸方式,氧会与氢结合成为过氧化氢,而为了避免后者的毒性,生物在进化中产生出了过氧化氢酶以分解之。有迹象表明,这样利用氧的方式也存在于属于原细菌类的热原质体(thermoplasma)的体内。 ☚ 细胞的死亡 核被膜与内质网的起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