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系统解剖与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 小儿呼吸系统有人主张以支气管分叉为界,亦有主张以末梢肺泡系统分为上、下呼吸道。通常以环状软骨下端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两部分。
(1) 上呼吸道:婴幼儿后鼻道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差,一旦发生炎症,后鼻道易堵塞,呼吸与吮吸均可发生困难。小儿耳咽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鼻咽部感染时细菌易经此。侵入而引起中耳炎。小儿咽部亦较狭小而垂直。鼻咽扁桃体于6个月前即发育,腭扁桃体则于7(4~10)岁时才发育达高峰,青春期(14~15岁)逐渐退化,故年长儿一般可有扁桃体肥大。筛窦于两岁前开始发育,上颌窦、蝶窦与额窦则于2~3岁时开始发育,6岁时增大。故婴幼儿极少见鼻窦炎。喉部随生长发育而相对向下移位,呈漏斗形,较成人狭窄. 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血管丰富,若粘膜因炎症而充血水肿时,可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喘鸣,呼吸困难等症状及体征。
(2) 下呼吸道: 小儿出生后至4岁,气管与支气管各级分枝仍继续生长发育,气管也相对向下移位。气管与支气管分泌腺发育不良,纤毛运动差,清除吸入的体外异物功能不足,局部浆细胞分泌IgA量少,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炎症时因管腔小,粘膜血管丰富而易充血水肿,加上软骨柔软薄弱,故常发生气道阻塞,年龄愈小,愈易发生。12~15个月以下婴儿由于小支气管与细支气管肌肉不发达,气道阻塞很少是因痉挛引起。
小儿生后,肺脏仍继续发育,至8岁肺泡数达成人水平,为新生儿肺泡数的10倍,肺容量约为新生儿的22倍。肺的上部于生后数周内向上移位于后胸壁与胸腺之间,使胸腺向前。小儿肺弹力纤维发育差,血管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比成人宽,间质发育旺盛,易患间质性肺炎。由于肺泡数少,含气量相对减少,而血管丰富,患肺炎时易出现青紫。小儿因细支气管管腔狭窄,分泌粘液较稠,容易发生堵塞;婴幼儿肺泡间的Kohn氏孔、肺泡与邻近毛细支气末端间的Lambert小管发育不良,因此患毛细支气管炎与肺炎时,引起肺不张者较多见。
(3) 胸廓:小儿胸廓呈桶形,肋骨水平位,平时即处于吸气位置。加上膈肌较高位,两肺相对大,呼吸时胸廓运动不充分,缺氧时,不能加深呼吸,仅能增加呼吸次数以改善肺内气体交换,但收效不大,易出现青紫。
生理特点 气道通气功能决定于生理死腔及气流阻力的大小、肺与胸廓顺应性的高低、呼吸调节机制的成熟程度以及呼吸肌的作用。生理死腔包括解剖学死腔与肺泡死腔二部。解剖学死腔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的容积;肺泡死腔由血液灌注不足,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某些肺泡构成。正常健康情况下,生理死腔按毫升数计算2倍于体重的公斤数(如10kg的小儿,生理死腔相当于20ml),占潮气量30%以下。早产儿的生理死腔超过潮气量的40%。当呼吸窘迫时生理死腔可占潮气量的70%以上。
气流阻力取决于气道口径、气流速度、气体密度及粘度。幼婴的细支气管腔小,气流阻力大,轻度粘膜肿胀即可引起严重阻塞。
肺弹性以容量/压力变化比率表示,称顺应性。肺顺应性低时,单位时间内肺通气量减少;肺顺应性高时,肺通气量增加。平静呼吸时,胸廓弹性与肺弹性相等而作用方向相反。胸廓畸形使胸廓顺应性下降。正常肺与胸廓的顺应性与年龄有关,年龄愈小顺应性亦小,婴儿容量/压力为4~6ml/cmH2O,而成人为125~190ml/cmH2O。
呼吸调节中枢位于延脑与桥脑,受来自动脉血的CO2分压和pH、肺牵张(Hering-Breuer)反射、呼吸肌、胸廓及肢体关节体觉等刺激和大脑皮质的精神因素的影响。此外,低氧血症时可刺激主动脉体及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加速呼吸次数,增加通气量。
肺呼吸运动通过膈肌、肋间肌的收缩与松弛进行调节。婴幼儿因胸廓活动范围小,呼吸肌发育不全,主要为腹膈式呼吸;年长儿呼吸肌渐发达,膈肌与腹腔器官下降,胸廓前后径与横径增大,故表现为胸腹式呼吸。小儿代谢旺盛,需氧相对多,但胸廓特点,使呼吸量受一定限制,故仅能增加呼吸频率以满足代谢的需要,年龄愈小,呼吸愈快。此外,新生儿呼吸中枢尚未成熟,正常新生儿亦可出现呼吸节律不齐。不同年龄小儿呼吸次数平均值见下表。
不同年龄小儿呼吸次数平均值
年 龄 | 每分钟呼吸平均次数 | 脉搏:呼吸 |
新生儿 1岁以内 1~3岁 4~7岁 8~14岁 | 40~50 30~40 25~30 20~25 18~20 | 3∶1 3~4∶1 3~4∶1 4∶1 4∶1 |
肺功能 机体组织代谢后产生CO
2,通过气体交换,排出体外。吸入的O2,与血红蛋白结合运送到组织内。呼吸功能和通气、肺毛细血管血流和气体弥散有关。通气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吸入与呼出的气量,其大小与呼吸频率及呼吸幅度有关。在正常静息状态,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约为4000ml,每分钟通过肺脏的血流量约为5000ml,二者之比值为0.8,通气/血流二者之比恒定。气体弥散量决定于肺泡表面积(1M
2/kg);肺泡内与毛细血管内O2与CO
2分压差;气体与血液间组织间隔的厚度(炎症时增厚)和气体的弥散能力。CO2弥散能力较O2弥散能力大21倍,弥散功能障碍主要影响O2的吸收。以上各项肺功能,若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小儿并不比成人低,但小儿各种呼吸量的储备能力均较低,患呼吸系统疾病时容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
肺功能测定 年长儿可用肺量计进行肺功能检查,婴幼儿机械性肺功能测定结果既不准确,又易对危重病儿造成损害,故不适用。较好方法为应用身体体积描记器测定胸廓容量,间接观察血流量变化,或进行血气分析;后者一般以动脉血(头皮小动脉)或热敷后的耳垂或手指部位采血作微量血气分析。
(1) 血pH值:由血液二氧化碳分压及HCO
3-所决定,表示血液的酸碱度。正常值为7.35~7.45,平均7.40,婴儿比成人稍高。pH超过7.45为碱血症;低于7.35为酸血症。超过7.80或低于6.80则不能存活。
(2) 动脉血氧分压(PaO
2):指血液中溶解氧所产生的张力(压力)。正常值大于85mmHg; 低氧血症轻度者55~85mmHg,中度者40~55mmHg,重度者低于40mmHg。
(3) 动脉血氧饱和度:指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和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的饱和度。正常值为91~97.7%,小儿与成人相近,幼儿略低。
(4)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 指血液中溶解的CO
2所产生的张力(压力),CO
2分压值是衡量肺泡通气量的重要指标;成人正常值为35~45mmHg,婴幼儿约32mmHg,小儿PaCO
2大于42mmHg为呼吸性酸中毒,小于29mmHg为呼吸性碱中毒。
当动脉血氧分压小于60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小于8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g,均可认为呼吸衰竭。
此外,于小儿前臂静脉注入放射核素,作胸部通气和灌注造影,可测定呼吸单位的通气情况,为一种较实用的估计儿童肺通气与灌注的重要非创伤性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