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病证名,亦称小儿吐𠯟。多由乳食过多,停滞中脘,损伤胃气,不能运化所致。《圣济总录》:“小儿呕吐者,脾胃不和也。或因啼呼未定而遽饮乳;或因乳食中伤冷,令儿饮之,皆致呕吐。”此外,还有因感触惊异,蛔虫内扰和痰饮壅盛而成者。临床分寒吐、热吐、伤食吐、伤乳吐、积吐、虫吐、惊吐等。各详该条。 小儿呕吐xiǎo’ér’ǒutù证名。由于胃失通降、诸逆上冲而作呕吐。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 有声无物谓之哕(干呕)。实证、热证等多作呕作吐, 如久病之后, 胃气大虚, 干呕作哕, 则多为重证。呕吐一证, 大体上分虚实两类。小儿常见的有伤乳食吐、寒吐、热吐、痰湿吐、虫吐、惊吐等。详各条。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凡食物从口中而出,有声有物者,称为呕吐。古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并称为呕吐。 乳儿伤乳而吐为𠯟乳。 或称伤乳吐、哺露。 其病机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若因喂乳不当,乳汁随口角溢出,称“溢乳”,一般不属病态。呕吐又常是某些急性传染病和某些急腹症的先兆症状,某些消化道畸形亦可呕吐。 外感吐: 小儿肌肤不密,卫外不固,若护理不周,易致风、寒、暑、湿之邪袭表犯胃。袭表者卫气被遏,营卫失调而生寒热,犯胃者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而生呕吐。《古今医统·呕吐哕门》:“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症见呕恶骤起,频繁发作,呕吐食物、粘液或胆汁,兼有恶寒发热,头痛,咽喉痒痛,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黄腻,脉浮数,指纹鲜红。治宜解表降逆止呕。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如兼宿滞,胸闷腹胀,不思饮食者去白术、甘草、大枣,加鸡内金、山楂、麦芽、神曲、枳壳、厚朴。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加防风、荆芥之类。感受长夏暑湿,呕吐而心烦口渴者,本方去甘温之品,加黄连、佩兰、荷叶之属。如感秽浊之气加服玉枢丹。 伤乳食吐: 小儿脾胃薄弱,形体发育和脏腑功能均未臻完善,若喂养不当,过食生冷油腻,或添加不相宜的辅食,积滞中脘,损伤脾胃,以致胃不受纳,脾不运化,升降机转失调,气逆于上,遂成呕吐。所以《济生方》指出:“饮食失节,温凉不调,或喜腥臊乳酪,或贪食生凉肥腻,动扰于胃,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症见不思乳食,呕吐酸腐,恶心,嗳气宿食臭,脘腹痞闷胀满,吐后反觉胃部舒适,口气秽臭,矢气恶臭,大便闭结或泻下酸臭不消化物。舌苔厚腻,脉滑有力,指纹暗滞。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逆。用保和丸加减。呕吐频繁加生姜、竹茹;腹胀便秘加枳实、生大黄或一捻金冲服。此外,可取饭锅巴手掌大小一块煎服或焙焦研末姜汤送下亦有效。 胃寒吐: 多因小儿过食瓜果冷食,凝滞中脘;或因过服苦寒攻伐之药,中阳受损;或乳母过食寒凉生冷,致乳汁寒薄;或久病脾胃虚弱,中阳不振,不能承受水谷,致寒浊中阻,升降之机凝塞,上逆而生呕吐。《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症见呕吐时作时止,遇寒加重,吐出不消化食物或清稀痰涎,臭味不大,面白唇淡,精神倦怠,四肢欠温,或腹痛绵绵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用丁萸理中汤加砂仁、陈皮、半夏、广木香、大枣。腹痛甚加肉桂,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 胃热吐: 由于小儿过食辛热炙煿煎炒之物,热积胃中,或食积蕴热,或感温热时邪,蕴伏肠胃,胃热气逆,上迫而出,形成呕吐。《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症见口渴喜饮,烦躁少寐,食入即吐,吐物酸臭,大便秽臭或秘结,小便黄少,唇红,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用连朴饮、燃照汤,或藿连汤加竹茹、姜半夏、茯苓。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呕吐不止加代赭石,夹食加山楂、麦芽、神曲,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亦可取竹茹、黄芩、芦根水煎频服。 虚火吐: 因热病耗伤胃津,或病后气阴未复,胃失濡养,气失和降,上逆为吐;吐多阴液更耗,阴虚则内热,虚火上炎,灼及于胃则吐更剧,若其症反复发作则口燥咽干,不欲进食,两颧红,手足心热或日哺潮热或有盗汗,唇红,大便干结如羊粪,舌尖红起芒刺,苔少而干,脉细数。治宜滋养胃阴,降逆止吐。用麦门冬汤或橘皮竹茹汤。日哺潮热加白薇,大便干结加郁李仁、火麻仁、白蜜。亦可取甘蔗汁一杯,加白萝卜频服;或鲜芦根、竹茹煎服。 虫积吐: 小儿脏腑柔弱,形气不足,若饮食不洁,吃入未煮熟而带有虫卵的食物,致虫卵孵化生长繁殖,积于肠内,若遇热邪熏蒸或寒迫于里,致虫不安,扰乱于中,上逆犯胃,遂成呕吐。《幼科金鍼》:“若时常恶心,呕清水及蛔虫,胃中作痛,得食即吐,虫也。”因热蒸虫扰致吐者,症见面色口唇红,吐物酸苦,烦躁不安。脉弦数,舌质红,苔黄或白腻。治宜清热止呕,佐以杀虫。用连梅安蛔汤加减。若寒迫于里,虫扰致吐者,症见面色青白,口唇色淡,呕吐清稀涎沫,四肢发凉,腹痛时作,喜热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迟,舌质淡,苔白薄。治宜温中止呕,佐以杀虫。用安蛔汤或乌梅丸加减。 夹惊吐: 又名惊膈吐。小儿心气怯弱,不耐刺激,若饮食之时,忽被惊异所触,伤及心神,惊则气乱,扰及胃胆,胃气上逆,遂成呕吐。或素体痰热内蕴,偶然跌仆惊吓,一时气血逆乱,痰热上涌而发生夹惊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心神不宁则气血逆乱而吐也。”其症常于跌仆惊吓后呕吐乳食,或频吐清涎,哭闹不安,睡卧不宁或惊惕恐惧,手足蠕动,面色青白,脉弦纹青。治宜安神镇惊,降逆止呕。用二陈汤加黄连、竹茹、菊花、白芍、钩藤。 痰饮吐: 小儿脾常不足,健运不全,如水湿内蓄,不能输布而成饮成痰,壅塞胸脘,痰滞气阻,上逆作吐。症见呕吐涎水或痰沫,口内粘腻,面色青白,头目眩晕,喉内痰声,神倦嗜寐,大便粘腻夹痰。舌苔白腻,脉滑。治宜温中和胃,健脾止呕。用香砂六君子汤。 毒气吐: 小儿胃肠脆弱,不胜药势,若汤药入胃,药熏胃腑,胃气上逆而作吐。《诸病源候论》:“毒气吐者,春夏以汤与儿,肠胃脆弱,不胜药势,遂吐下不止。药熏脏腑,烦懊顿乏,为中毒气吐。”症见服汤药后,频频呕吐,吐为胃内容物,烦躁不安,气急倦怠,腹胀腹泻,口干,尿少,脉数。治宜解毒止呕。用藿香汤加减。 ☚ 小儿厌食 小儿泄泻 ☛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呕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上冲,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的一种防御性反射动作。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因饮食不节,冷热失调,致胃腑受伤,气不得降,上逆而为呕吐。根据呕吐证候,临床分作寒吐、热吐及伤乳食吐三类。 寒吐 小儿体质素虚,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以致客邪停滞中焦,胃寒不纳,下降失司,上逆而作吐。主要表现为,呕吐乳食,消化不良,面色苍白,四肢清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指纹浮红。治宜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第一种治疗方法: 补脾经300次 清肝经250次 清心经100次补肺经200次 补肾经150次 推大肠100次 揉外劳200次 揉推膻中100次 揉中脘300次 揉按足三里100次 推揉脾俞至发红 按肩井2~3次。第二种治疗方法: 补脾经300次 推天柱骨500次 推三关300次 运八卦300次 分阴阳200次 天门入虎口100次按弦搓摩500次 掐揉足三里50次 按肩井2~3次。第三种治疗方法: 揉乳旁穴100次 旋推全腹5分钟按中脘3~5次 顺运内八卦200次 推三关150次手掌擦热按揉足三里50次。 热吐 多因感受暑湿、温热之邪,或过食煎炒之物,致使热积中脘,下降受阻,上冲作吐。主要表现为,呕吐频作,食入即吐,吐物酸臭,口渴喜饮,烦躁不安,大便秘结或酸臭,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和胃,降逆理中。第一种治疗方法: 清脾经300次 补脾经100次 清肝经250次 清心经200次 清肺经100次 补肺经200次 补肾经150次 推大肠100次 推后溪120次 揉外劳100次 推六腑100次 推三关50次推揉膻中120次 揉中脘150次 按揉足三里100次推揉脾俞发红 按肩井2~3次。第二种治疗方法:推天柱骨500次 清补脾经各300次 推六腑300次 运八卦300次 分阴阳200次 清肺经100次 水底捞明月50次 赤凤点头20次 按弦搓摩50次。第三种治疗方法: 揉乳旁穴100次 捏揉合谷30次 旋推全腹5分钟 顺运内八卦200次 按揉足三里50次 推六腑150次 虎口推出大肠100次。 伤乳食吐 伤乳食吐主要是喂养不当,过食甜腻或添加不消化物,致使食滞中脘,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吐。主要表现为,呕吐酸腐物,脘腹痞满,矢气恶臭,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有力。治宜消食导滞,理气降逆。第一种治疗方法: 清脾经100次 补脾经300次 清肝经250次 清心经150次 补肺经100次 补肾经200次 推大肠100次 揉外劳100次 推三关50次 推六腑50次 推揉膻中100次 推揉中脘(先揉300次,再直推150次) 按揉足三里100次 推揉脾俞至发红 按肩井2~3次。第二种治疗方法: 分阴阳300次 推天柱骨500次 推脾经200次 运八卦300次 侧推大肠200次 揉中脘50次 揉肚脐200次 拿肚角2~3次分推腹阴阳300次 苍龙摆尾10次 掐揉足三里50次。第三种治疗方法: 揉乳旁穴100次 捏揉合谷50次 旋推全腹5分钟 顺运内八卦300次 按揉足三里50次 直推鸠尾至中极200次 虎口推出大肠100次。 ☚ 小儿泄泻 疳积 ☛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呕吐是指由于伤乳食及胃脾功能失常而引起的食物由口中而出,有声有物者而言。很多疾病都可出现呕吐,因小儿脾胃薄弱,形体发育和脏腑功能均未臻完善,若喂养不当,或护理不周,则易损伤脾胃,或致风寒、暑热之邪袭表犯胃,导致胃中之腐熟巴达干、消化希拉和调火赫依,即消化三能失调,因而胃不受纳,脾不运化,或者上行赫依紊乱失职而上逆,遂成呕吐。本病根据病因可分为胃热吐、胃寒吐和胃震吐三种。 胃热吐 过食辛、酸味,锐、热性,油腻之物,或添加不适宜之辅食,则易食积蕴热; 或长时间在强日光下暴晒,则易感暑热时邪,导致希拉热邪亢盛,其邪客于胃腑,致胃热气逆,上迫而呕吐。临床表现为轻度发热,头晕目眩,视物皆呈黄色,呕吐,吐物为绿色苦味液体,口苦,舌红,唇红苔黄,脉象细数,大便秽臭或秘结,小便黄少。观察耳后脉可见腑脉呈黄而显露。尤其母体乳汁热性成分大则热积胃中、出现消瘦,食入即吐,口有酸臭味。治宜以清热,和胃,止吐为原则。药物六味甘草散加少量射干,白糖水送服,吐物黄绿色者可给铁汁(即将铁洗净后浸泡于诃子水一昼夜,然后煮煎取汁),日服2~3次。 胃寒吐 多因过食重性油腻和生冷不易消化之物; 或乳母过食寒凉生冷,致乳汁寒薄;或受风着凉,致胃火衰败而致。临床表现面白,手足指趾发凉,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呕吐,吐物为不消化食物或清稀痰涎,臭味不大,舌淡苔白,脉象沉细而有力,遇寒则症状加重。观察耳后脉可见腑脉淡黄。治宜以扶升胃火,散寒止吐为原则。药物六味寒水石散,用单味射干汤送服,或可给炒稻米稠粥加少量蛇床子,日食2~3次。如母乳所致的呕吐则令母子同时服药,给乳母补益还阳丸,日服一次,每次3g,并酌情令服四味石榴散。注意病儿腹部及腿部保温。 胃震吐 亦称胃移位。小儿胃腑娇嫩,发育不成熟,适应能力不完善,且消化功能薄弱,如饱食后活动过度,怀抱不得法,或跌仆,从高处坠落等,都易导致胃腑震颤或移位而引起呕吐。临床表现小儿卒然惊厥恐惧,手足蠕动,面色青白,头目眩晕,呕吐食物。治宜以正胃为原则,在胃部用手掌轻轻按摩,然后用布缠裹胃脾部,仰卧休息。少活动,数日内喂养不宜过饱。药物给母子同时内服六味寒水石散或五味金箔散。 ☚ 小儿高热 小儿疫病 ☛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小儿呕吐分寒吐、热吐两种。小儿热吐,表现热象,呕吐血液或胆汁;小儿寒吐,饮用奶酪后即刻吐出,进食糌粑和野菜后不消化,进食便吐,吐泡沫状粘液。脉和小便皆呈寒象。治疗,热吐吐血者,六味沿沟草散与蜜配制服用。呕吐胆汁者,以糖为引服三味大臣散加石斛,或以蔗糖为引服四味肉豆蔻散。之后饮用加小茴香的新鲜肉汤。呕吐难止者,灸剑突穴、百会穴,食用鲜肉和饮用薄酒,食用肉和酒起初少量,以后量逐步增加。寒凉引起呕吐奶乳者,将悬钩木、五味热药散、蜂蜜等与熔化酥油配制服用。出现饮食不消化、巩膜黄染、腹胀并有呕吐者,用热糌粑团温熨胃脘,内服五味石榴散加腊肠豆散。呕吐水液者,饮米粥加蛇床子汤。呕吐糌粑者,进行禁食,让小儿饥饿,这是一种良方。 ☚ 小儿腹泻 小儿瘟病 ☛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开依 赛比亚尼,是指以食物从口中而出,有声有物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病因多由在各种体内外不良因素影响下,气质失调,体液失衡,胃中黏液质或胆液质偏盛所致。凡是消化不良、百日咳、霍乱、脑膜炎、重度感冒、脑外伤、脑震荡、肠胃阻滞、各类中毒、肠道寄生虫等均可成为诱发本病之因素。 (1)黏液质呕吐:症见呕吐物含大量黏液质物质,并全身出现黏液质偏盛一系列症状。治宜以祛寒燥湿、温胃止呕为主。宜用取适量丁香研成细粉与苹果汁或榅桲汁同服;亦可宜用玫瑰花、槟榔、沉香、诃子等降逆止呕,药研成细粉与葡萄汁或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胃区;方用古丽坎尼 古丽苏如合 花膏或古丽坎尼 品乃 花膏内服。 (2) 胆液质性呕吐:症见呕吐物含大量胆液质性物质,即呕吐物色黄、味酸臭、口苦、口渴、舌红苔黄等,并全身出现胆液质偏盛的一系列症状。治宜以清热生湿,降逆止呕为主。宜用从生杏汁、酸石榴汁、小檗实汁等中根据病情选用一种内服;方用谢日比提 法瓦克艾 糖浆内服;亦可方用热维改尼 买斯提克 油外涂于胃区。 各种诱因引起的呕吐者,症见相应的专有症状,治宜以除因止呕为主。宜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和方药即可。 ☚ 子宫癌 小儿遗尿 ☛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infantile vomiting是婴幼儿和儿童时期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由位于延髓的呕吐中枢介导的对传入刺激的反应。呕吐开始前幽门关闭,胃蠕动停止,以后幽门及十二指肠收缩,胃底充盈,食管及贲门松弛、继而胃肠逆蠕动,腹肌、膈肌收缩,腹压升高,同时呼吸肌收缩辅助运动,使胃内容物通过贲门、食管和口腔排出。几乎见于各种感染或情绪紧张时的小儿。 ☚ 贲门失弛缓症 再发性呕吐 ☛ 小儿呕吐xiǎo ér ǒu tùinfantile vomi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