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儿口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儿口疮 小儿口疮小儿口疮,是口腔内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小溃疡的一种疾患。其发生原因,主要由于饮食、养育不当,以致心脾素蕴积热,郁久化火,循经上行,熏蒸口舌。或口腔不洁、颊内损伤,邪毒乘机入侵,内蕴之积热,与侵入之邪毒,熏灼口腔,腐蚀肌膜,因而形成口内生疮,溃疡作痛。《证治准绳·幼科》云:“诸疳口疮,因乳哺失节,或母食膏粱厚味,内有积热,或乳母七情郁火所致。其症口舌齿龈,为生疮状。”《幼幼集成》也云: “胎禀本厚,养育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说明小儿口疮多由心脾积热所形成。但也有部分病例,由于小儿素体阴虚,或患其他疾患,如感冒,肺炎或其他传染病等造成体质虚弱,阴亏液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加之邪毒乘虚侵入口腔,损伤颊内,而成口疮。诚如《景岳全书》云:“凡口疮六脉虚弱,或久用寒凉不效者,必系无根之火……。”可见引起小儿口疮的原因,有虚、实的不同。但小儿因虚而生的口疮,比较少见。小儿口疮,多发于颊内,唇内或牙龈,有时可波及舌和软腭,初则红肿,继即溃破生疮,患儿每因局部疼痛而妨碍进食,啼哭不安,间或发热。宜辨清虚实,灵活施治。 ☚ 小儿鹅口疮 重龈重腭 ☛ 小儿口疮 小儿口疮口疮,是指口腔内出现灰白色小溃疡的一种病证。多见于婴幼儿。因乳食不节,脾胃积热,化火上炎;或素体阴虚,久病体弱,肾阴亏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或感受湿热之邪,积聚中焦,湿热蒸熏于上所致。症见多发于颊内、唇内、齿龈、舌、软腭,初红肿,继而溃破生疮,呈白色溃疡斑点。局部疼痛,口臭流涎,不能进食,啼哭不安,发热,大便干结,尿短赤,舌红苔黄。或溃疡斑点反覆发作,周围色淡红,神疲、颧红口干。治宜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滋阴降火,引火归源。太阴人用清肺泻肝汤,皂角三黄汤,外用硼砂、枯白矾、龙骨、蒲黄、冰片细研吹疮面。少阴人用芎归葱苏理中汤,八物君子汤,外用人参、甘草细研吹疮面。少阳人用加味散火汤,荆防导赤散,外用青黛、生石膏、雄黄、滑石、黄柏细研吹疮面。 ☚ 小儿五硬 小儿咽喉病 ☛ 小儿口疮 小儿口疮本病系以口腔内出现白色或红色小疹,遂而形成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发病多由腹泻日久,正精失养而产生之脏腑热邪,循经上行,熏蒸口舌所致; 或麻疹及其他热症余毒熏灼口腔而成。口腔不洁,过食热性甘肥饮食,致心脾积热等,均为诱发之因素。临床表现为唇舌、颊内或牙龈,有时软腭等处,发生白色或红色小疹,随形成溃烂斑点,患儿每因局部疼痛而不思饮食,啼哭不安,口涎增多,有的口有特臭,伴有身热,恶心,全身不适,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苔黄舌赤,脉象数,指纹紫红等,间或腹泻。治疗本病宜辨清病因,观察病情,灵活施治。一般以清热,利气血为原则。药物用红花、石膏、香附、拳参、甘草、白糖等分配伍,以山羊乳调和为小丸,开水送服。清热及口腔溃烂宜三味皂矾汤,日服二次,开水送下。对胃火衰败,食物不消化,大便干结,可投六味安消散,开水送服。 外治可用𠯫木朱尔涂于口腔溃烂处;亦可用白矾9g放入100毫升水中,铁锅煮煎至浓缩,然后又放进凉开水中溶解,令小儿嗽口。针刺食指根部血脉,放出3~5滴血。预防平时多注意小儿口腔卫生。 ☚ 风疹 小儿耳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