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唇口病
小儿唇口病,是唇口诸病的总称,以唇风,唇茧,唇疮,唇缺,燕口疮,口噤,口歪,口糜,口疮,鹅口疮等病为多见。《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因为脾开窍于口,阳明经脉终于唇,故唇口诸病与脾胃有关。其病多数为脾胃湿热熏蒸所引起,但也有部分病例由外邪和胎毒所致。一般实证、热证多于虚证,寒证; 里证多于表证。
❶唇风: 其症口唇皲裂脱屑,日久嘴唇颤动,不能自禁,发痒,色红且肿,状若无皮,皲裂流水,多由阳明经风火热毒,郁结唇口而成。初宜疏风清热,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日久宜养血祛风,用四物汤加菊花、僵蚕、蝉衣,外以冰硼散水调或麻油调涂唇部。
❷唇茧: 其症唇肿如茧。《寿世保元》云:“唇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名曰茧唇。”多由胃中积热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清胃散加减。积热日久,胃液受伤,唇燥裂如茧者,宜清热与养液并进,用增液汤加赤小豆、银花露、菊花。
❸唇疮: 其症唇生细疮,时流黄水,或痛或痒。《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云:“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气血,则生疮疡,若发于唇上,生疮乍差乍发,谓之紧唇。”治宜疏风解毒,清热化湿,可用泻黄散加佩兰叶、薏苡仁,外用黄连,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亦可用黄柏、五倍子、密陀僧、甘草末,水调涂于局部。
❹唇缺: 又名兔唇,兔缺,缺唇。《诸病源候论》云:“人有生而唇缺似兔唇,故谓之兔缺。”为先天性畸形,治宜手术修复。
❺燕口疮:其疮生于口吻而色白,如燕子之吻,故又名口吻疮。此由脾胃蕴热,热气蒸发于口而成。初起热盛口渴者,治宜清胃解毒,用清胃散加减。外用银花露,或蔷薇露调黄柏末,涂于疮面。
❻口噤:其症牙关紧闭。常见于小儿中风,由于阳明经络挛急所致。可用乌梅、冰片、生南星研末擦牙,或用藜芦、郁金为末,吹鼻取嚏,或用皂荚、乳香、黄芪、防风煎汤熏洗,或针刺人中、颊车。参见中风口噤。
❼口歪: 又名口、口僻。常见于小儿中风,与眼斜同时呈现,称口眼斜。参见中风口。口糜,口疮,鹅口疮,详见各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