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儿哮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儿哮喘

病名,又名小儿吼病。哮和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罗氏会约医镜》:“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惟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哮者,其症似喘,但不如喘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俱有声音,甚至隔壁亦闻,似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出入有声,此为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哮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寒冷季节及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其病机与肺、脾、肾有关,薛铠《保婴撮要》认为:“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使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如哮喘延久,肾气虚衰,并可出现肾不纳气或上实下虚的情况,故有“急则治肺,缓则治肾”的治则。哮喘发作期,以平喘降逆宣肺化痰为主,用定喘汤、五虎汤,痰多者,配合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缓解期则宜调理脾肾如异功散加黄芪、紫菀,或六味地黄汤加胡桃,补骨脂。

小儿哮喘xiǎo’érxiàochuǎn

病症名。又名吼病。哮和喘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罗氏会约医镜》: “喘者, 气急声高, 张口抬肩, 摇身撷肚, 惟呼出一息为快, 此肺经邪气实也……哮者, 其病似喘, 但不如喘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 呷者口开, 呀者口闭, 俱有声音, 甚则隔壁亦闻。以痰结喉间, 与气相击, 故出入有声, 此由痰火郁于内, 风寒束于外。” 哮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尤以寒冷季节与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其发病与肺、脾、肾有关, 薛铠《保婴撮要》指出: “多因脾肺气虚, 腠理不密, 外邪所乘”, 肺失宣降。由于肺气根于肾, 如哮喘延久, 肾气虚衰, 可出现肾不纳气或上实下虚的情况。发作期治以平喘降逆, 宣肺化痰为主, 用定喘汤、五虎汤(方见马脾风条)。痰多者, 配合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缓解期则宜调理脾肾, 如异功散加黄芪、紫菀, 或六味地黄汤加胡桃、补骨脂等, 随症选用。针灸可取膻中、璇玑、三间等穴。若哮喘持续发作, 宜进一步辨证, 加强综合治疗。

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

哮喘,又名痰喘、哮拔、盐哮、醋哮,在哺乳期发病者,称为奶哮、或乳哮。小儿突然作喘为暴喘、又称马脾风。哮喘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程越长,对患儿机体影响越大,如能坚持治疗,大多可以治愈。否则病情可由轻转重,由急性转为慢性,甚则可以终年不愈而加重。故小儿哮喘病的防治工作,较成人更加重要。
哮与喘略有区别,轻者为喘,重者为哮;喘为哮之始,哮为喘之渐;凡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得平卧者谓之喘,喘时喉中伴有哮吼声者谓之哮;喘指气息而言,哮指声音而言;哮必兼喘,而喘不一定兼哮;喘易治而哮难治。以上说明哮与喘,在临床辨证施治中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又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统称哮喘。
哮喘病因很多。《保婴撮要》云:“喘急之症,有因暴惊触心者,有因寒邪壅盛者,有因风邪外客者,有因食咸酸痰滞者,有因膏梁积热,熏蒸清道者”。《婴童百问》云:“小儿有因暴惊触心,肺气虚发喘者,有伤寒肺气壅盛发喘者,有感风咳喘,肺虚发喘者,有因食咸,咸鹾伤肺气,发虚痰作喘者,有食热物毒物,冒触三焦,肺肝气逆作喘者……”。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机体素弱,腠理不密,卫气不固,则不能适应外界气候的突然变化,易为外邪所侵。首先是肺气虚损,导致外邪的侵袭,无论寒邪或热邪,外感或内伤,皆可影响肺气的宣透与肃降而咳喘。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侵袭,若反复发作,病程日久,则气阴俱伤,势必由肺波及脾肾。因脾为后天之本,与肺关系密切,脾虚则运化失调,积液成痰,痰阻气道,则呼吸不利。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则脾气不振,不振则湿痰内生。肺肾同源,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出纳失职,则肺气宣降无力,进而导致三脏功能失调而病情加重。《景岳全书》云:“哮有宿根”。说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连年不愈之特点。
由于本病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病久则虚的特点。故正虚是本病的主要矛盾,亦是辨证的主要依据;在缓解期要抓紧时机,以补虚为主。在急性发作期,多兼感外邪而诱发,无论是何种诱因,皆为邪实。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表现,多是虚实兼见,寒热并存,或痰浊互结,三者可相互夹杂,或互相转化,因此哮喘在急性发作期属本虚标实证。其治疗大法,一般在发作时治标,缓解时治本;初病祛邪,病久扶正;虚喘者补之,实喘者泻之,虚实兼见者,补虚泻实兼顾之。
哮喘发作期: 分寒热两证,以“急则治标”为治则。寒则祛寒,热则清热。
❶寒喘: 感寒作喘,内有寒饮,症见苍黄消瘦,形寒肢冷,面色㿠白,咳喘痰多,痰色稀白;甚则咳唾,或呕吐大量痰液,鼻流清涕,尿清便溏,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浮数无力。证属素虚咳喘,痰饮内伏,感邪诱发,痰浊阻肺,肺失宣降。治宜宣肺散寒,温化寒饮,止咳平喘,佐以透邪。可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❷湿痰哮喘: 多因脾虚痰阻,肺失肃降,多见于婴幼儿。症见咳喘,痰声漉漉,反复发作,食欲不振,二便失常而无热象。为湿痰内伏,阻于气道。治宜益气健脾,温化湿痰。用杏苏散加减。
❸热喘: 肺热气喘,痰热蕴肺,或肺胃蕴热。症见面赤口渴,咳喘气促,夜间尤甚,痰黄粘稠,或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舌苔偏黄,脉浮数或滑数。证属素虚咳喘,痰热蕴肺,感邪诱发,肺失清肃。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佐以透邪。若偏热重,用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喘偏重,用定喘汤加减;若咳重酌加百部、蝉衣:喘重酌加地龙、诃子;热重酌加黄芩,或重用生石膏;大便秘结,酌加瓜蒌、川军、或元明粉冲服。
❹正虚气喘: 指素体虚弱,感受气候影响,或异味刺激而发;症见体弱消瘦,多汗易感,咳喘突然发作,每在发作前,有打喷嚏,流清涕之先兆。一般外无表邪,内无实热之表现;舌质正常,苔少或无苔,脉细无力。症属气虚咳喘,正虚邪乘,治宜扶正祛邪,益气平喘。用补肺汤,或六君子汤加减。若汗多者,酌加煅牡蛎、浮小麦、五味子;气虚体弱者,酌加黄芪、黄精。
哮喘缓解期: 经过治疗后,哮喘虽暂时缓解,但内脏之虚,尚未根除,根据“缓则治本”的原则,从扶正补虚着手,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防复发。
❶肺虚喘: 指肺气虚,气虚则表不固,自汗怕冷,易为邪乘而发。 症见面色㿠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舌质偏淡,舌苔薄少,脉细无力。治宜补益肺气,固表止汗。用玉屏风散加味,若汗多加五味子、煅牡蛎;肢冷酌加附子、干姜;食欲不振,或小便频数,酌加鸡内金、木瓜。
❷脾虚喘:多发于气候突变,或冬春季节,除见肺气虚症状外,伴有痰多清稀,或泡沫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背部怕冷,喜暖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质偏淡,苔少、或舌有齿痕,脉细缓无力。证属脾肺俱虚,湿痰内伏。治宜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用六君子汤加减。
❸肾虚喘:肺脾病久,势必波及于肾,三脏可互为因果,本病多发于冬,或终年不愈,经常反复发作。临床除肺脾两虚所见症状外,伴有面色萎黄或褐暗,精神不振,气短懒言,形寒肢冷,多汗易感,尿频便溏,舌质暗淡,或舌胖淡有齿痕,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无力。证属三脏俱虚,阴阳耗伤,肾不纳气。治宜调补阴阳,以固下元。用补中益气汤,或七味都气丸加减。偏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方加减;偏阴者,用六味地黄丸方加减;若气阴俱虚者,可用河车大造丸方加减。

☚ 小儿咳嗽   小儿肺炎 ☛

小儿哮喘xiǎo ér xiào chuǎn

infantileasthm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