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留守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留守司 留守司留守的官署。留守,官名。自隋唐起,皇帝出巡、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在京城留守,得便宜行事,称作京城留守。辽金时五京皆设留守。 ☚ 定死 垫角 ☛ 留守司 留守司官署名。金、元、明代置。金国上、北、东、南、西五京皆置,掌本京军民政令。明代中都、兴都置,掌守护皇陵。《金史·百官志三》: “诸京留守司: 留守1员,正三品; 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同知留守事1员,正四品; 带同知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副留守1员,从四品; 带本府少尹兼本路兵马副都总管。留守判官1员,从五品; 都总管判官1员,从五品; 掌纪纲总府众务、分判兵案之事,上京兼管林木事。司狱1员,正八品。知法,女直、汉人各1员,南京汉人2员。〔抄事1人,掌抄录事目、书写法状。公事100人〕。”《明史·职官志五》:“留守司:正留守1人,〔正二品〕;副留守1人,〔正三品〕;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其属: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掌中都、兴都守御防护之事。洪武二年 (公元1369年) 诏以临濠为中都,置留守卫指挥使司,隶凤阳行都督府。十四年始置中都留守司,统风阳等8卫,〔凤阳卫、凤阳中卫、凤阳右卫、皇陵卫、留守左卫、留守中卫、长淮卫、怀远卫〕 防护皇陵,设留守1人,左、右副留守各1人。嘉靖十八年 (公元1539年) 改荆州左卫为显陵卫,置兴都留守司,统显陵、承天2卫,防护显陵。” (见: 留守) ☚ 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 留守司经历司 ☛ 留守司官署名。秦汉以后皇帝巡幸或亲征时,以亲王重臣镇守京师,有随宜处置之权,称为京城留守。陪都亦有常设或间设留守者,多以地方长官兼任。汉高祖巡幸关东,以吕后在京留守,其时留守尚非正式官名。北魏孝文帝南征,命太尉丕、广陵王羽为京城留守,始为正式官名。隋唐沿其制。宋代时,留守的官署称为留守司,掌管宫钥与京城守卫、修葺、弹压之事。总领畿内钱谷、兵民之政。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与北京大名府亦各置留守,以知府兼任。南宋时曾于临安府设行宫留守、行宫同留守,建康知府亦兼行宫留守。辽代五京均置留守司兼领府尹事,主官称某京留守行某府尹事,其下设某京副留守、知某京留守事,同知某京留守事、同佥某京留守事,某京留守判官、某京留守推官,属南面京官。金代亦有五京,各置留守司,留守秩正三品,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共下设同知留守事、副留守、留守判官、推官、司狱各一人。元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置大都留守司,以大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并知少府监事, 二十一年 (公元1284年)停兼本路都总管,另置大都路总管府掌管京畿民政,大都留守司唯兼少府监之职。掌守卫宫阙、都城,营建和修缮宫室并造作御用器物。设官有留守五,正二品;同知二人,正三品;副留守二人,正四品;判官二人,正五品;经历一人,从六品,都事二人,从七品;管勾承发架阁库一人,正八品。明代置中都(今安徽省凤阳县)、兴都(今湖北省江陵县)两留守司,掌守护两都皇陵。各设留守一人(正二品), 副留守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经历、都事、断事司断事、副断事各一人,下辖指挥使司。清代在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设盛京将军,亦相当于陪都留守之职。北洋政府时袁世凯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其官署称留守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