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生物武器的历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生物武器的历史 生物武器的历史历史上,在战争中传染病所引起的非战斗减员常大大超过战斗减员,严重地影响军事行动。公元571年,由于天花流行,曾使包围麦加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全军覆没。企图人为制造传染病流行来征服对方,以求战争胜利的思想早已产生,而且一些军事家曾付诸实施。1346年,鞑靼人围攻黑海港口卡法时,久攻不下,当时正值鼠疫流行,鞑靼人把鼠疫引入城内,造成了鼠疫流行,终于迫使守军乘船逃亡。1793年,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军司令曾派人将天花病人用过的毛毯和手帕送给当地印地安人领袖,结果在印地安人中引起天花流行,从而占领了大片印地安人的土地。但这仅是把致病微生物用来攻击对方的初步尝试。系统地研制生物武器,还是在微生物学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后才开始的。 石井式陶瓷细菌炸弹 美国国防部于1941年11月成立了生物战委员会。1943年4月美国陆军在马里兰州的Detrick要塞建立生物战研究机构,占地520公顷,有2,500名雇员和500名研究人员(其中包括哲学博士120人,医学博士14人)。1944年在犹他州达格威试验基地建立了生物武器野外试验场。美国负责研制、生产生物武器的主要机构是Detrick要塞的生物研究所,埃奇伍德兵工厂和松树崖兵工厂。1954~1962年,美国共发生实验室感染3,300例,其中半数发生在Detrick。 在此期间,美国在生物武器研究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一系列空气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即所谓的“气雾罐计划”(cloud chamber project)。对生物战剂气溶胶的存活、动物感染机理及感染剂量进行了研究,为以后生物战剂的气溶胶攻击奠定了基础。当时,他们研究的战剂有:炭疽杆菌、马鼻疽杆菌、布氏杆菌、土拉杆菌、类鼻疽杆菌、鼠疫杆菌、鸟疫衣原体和粗球孢子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加拿大也曾建立生物战研究机构。1940年英国于设在波顿(Porton Down)的化学战研究机构中成立了微生物研究所,1944年夏季共有45人,1942年他们曾在Gruinard岛上用小型航弹和炮弹施放炭疽芽胞,24年后检查该岛仍被炭疽芽胞严重污染。1948年建立独立的微生物学研究所。该所与加拿大和美国有密切合作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还作过一些微生物气溶胶动物感染及存活的研究。 加拿大的生物战研究始于1941年。他们曾经研究过肉毒杆菌毒素的大量生产方法,并在苏非尔德野外试验基地进行过肉毒毒素气溶胶飞机喷洒试验。 第三阶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至七十年代末。主要研制者是苏联和美国。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战剂种类除细菌外扩大到细菌毒素、病毒、衣原体、柯克体、立克次体和真菌;剂型除液体外,还有冻干的粉剂;施放方式以气溶胶为主;运载系统除飞机以外还有火箭、导弹; 杀伤范围扩大到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 通过大量实验室及野外试验,从理论上阐明了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机制; 从技术上解决了细菌和部分病毒的大量生产,冷冻干燥保存。自1952年开始,美军在朝鲜北部和我国东北地区不断使用生物武器。据不完全统计,到1953年7月止,美军使用生物武器袭击近3,000次。由带菌昆虫、动物及其它杂物曾引起一些鼠疫、霍乱及炭疽病例。美国空军战俘供认,曾进行过若干次生物战剂气溶胶攻击。 苏联对生物武器的研制,由于严格保密,进展情况外界知之甚少。据各国报刊及文献报道,1979年西伯利亚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生物武器工厂发生事故,引起下风方向地区发生大量吸入性炭疽病例。 美国于1969年曾宣布放弃使用生物武器。1972年美国与苏联又签定了所谓的“禁止试制、生产和储存并销毁细菌和毒剂武器公约”。但条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更没有规定销毁生产生物武器的设备和工厂,而且也没有具体监督措施。因此,实际上这种条约对双方都毫无约束力。 今后生物武器的发展,将是致力于微生物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的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定向控制和改变微生物的遗传性状,以期创造出适合生物战要求的、致病力更强的微生物。目前已获得对一些抗生素有抗药性的菌株。当然,要创造一种对外界抵抗力很强而又具有高度毒力的微生物新种,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所谓的“基因武器” 目前还只是一种设想而已。但从近代科学发展史来看,军事技术和科学的结合,制成新式杀人武器的事实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基因武器”(gene weapon)的出现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 生物武器的医学防护 生物武器的特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