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诜《忆故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诜《忆故人》王诜《忆故人》王 诜
王 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①,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②,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沉雨散③。凭阑干、东风泪眼④。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注释 ①红:红光。向:临近。夜阑:夜残,夜将尽之时。②尊:通“樽”,古代酒器,代指杯盏、酒宴。阳关:指离别之歌《阳关曲》,由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而成,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颇知名。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位于玉门关以南。③云沉雨散:指相会之时已成过去。用战国宋玉《高唐赋序》中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④阑干:栏杆。东风:指春风。 春山烟树图 【明】 文徵明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七:“王都尉有《忆故人》词云:‘烛影摇红(略)’,徽宗喜其词意,尤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别撰腔。周美成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北宋大晟府(朝廷音乐机构)成立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旨在召集词人、乐师整理古音、古调,创作新乐。周邦彦(字美成)提举大晟府在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曾命周邦彦据王诜《忆故人》别撰新腔,新成一调《烛影摇红》。因而,本词多可能作于王诜晚年。结合词中内容推测,本词可能是王诜贬谪南方时期(1080-1086)的作品,如词牌名所标示,乃是写主人公对故人的追忆。上阕写主人公残夜酒醒想起天涯远隔的故人,下阕写日间孤独寂寞时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周邦彦据本词所改成的《烛影摇红》中“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的视角和口吻,可推测出词中主人公当不是一位女子,而是作者自己。 上阕首句给出了时间场景和氛围。“烛影摇红向夜阑”借用柳永《昼夜乐》中“凤帐烛摇红影”的句子,营构出残夜将尽,蜡烛在闪烁中荡出红光的凄迷景象,暗示作者整夜思绪萦绕,难以入眠。“摇”和“向”字包含着作者心绪沮丧、倍感寂寥、麻木浑噩状态下的时间感觉,烛光随意自在地摇摆,任凭深夜残尽到天明。如此的时间感觉,一旦酒醒回神,知自己当下之所在,自然会感到“心情懒”。上阕后两句承接“乍酒醒”而言,作者想起自己先前曾独自酌酒,心上人却不能在眼前再唱《阳关曲》以抒离别之情,只因为现在彼此“天涯”远隔。因而上阕暗示心上人曾歌《阳关曲》送别远行的作者,而此刻远在天涯海角的作者独自醉酒浇愁。驸马都尉王诜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乌台诗案,以及妻子(宋英宗之女)早逝两事牵连,于元丰三年被贬均州(今湖北均县),元丰七年转徙颍州(今安徽阜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始被召回。本词估计是在贬谪时期作者因思念心上人而作。 下阕写年复一年的相思之苦。“云沉雨散”用巫山神女的典故,楚怀王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欢会。“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战国宋玉《高唐赋序》),“巫山云雨”多是文人寄托青楼之词。因而,结合上阕“唱阳关”之句,作者暗示其心上人乃是歌伎。作者每每独自一人凭栏幽思,不禁让东风催下思念之泪,如此年年岁岁地度过重复静止的时光,每每依旧面对黄昏孤独的庭院。“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乃是含蓄地表达了一年时光之中的孤独寂寞心境,情景交融而悠远。海棠开花在四到五月,燕子年年秋去春回,“黄昏庭院”是作者思念成疾、度日如年情景的最好写照,作者深知相见无期。因而,整日只有酒醉方能麻痹自己。 全词运笔简洁,虽只用“烛影摇红”“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等少数意象,却用情深切,颇与作者山水画中萧疏清远、烟雾迷蒙的景致有相通之处。(张伟特) 链接 郭熙的绘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郭熙(1023-1085后)是北宋中期山水画的杰出画家,他的画自成一体,好作巨幛大幅,雄健中流露出灵秀。郭熙曾将自己一生绘画的经验和理论主张进行总结,由其子郭思训整理成《林泉高致》一书。《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郭熙提出了山水画“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主张应向自然学习取法;山水画作中要有“景外之意”“意外之妙”使观画者产生“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感受,这样的作品才堪称“妙品”。 郭熙的山水画名作《窠石平远图》。郭熙,字淳夫,温县(今属河南)人,是北宋中叶山水画的杰出代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窠石平远图》是其山水画作的代表之一。据画幅左侧作者自署画幅左侧作者自署款识“元丰戊午年郭熙画”,可知此画作于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是为郭熙晚年的作品。画面描绘了深秋季节平野清旷的景色,这正是郭熙最为擅长的题材。他曾在《林泉高致》中说道:“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这种“明晦”“缥缈”的艺术境界在此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诜《忆故人》《忆故人》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①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②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注释】 ①向:临近。夜阑:夜将尽。②尊:酒器。《阳 关》:送别曲,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而得名。“阳关”句反复重叠歌之,称《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 【译文】 蜡烛摇曳着暗红的光焰,已是更深夜残。忽然从酒醉中醒过来,神思惆怅,心情疏懒。酒席间《阳关三叠》为谁唱?别恨离愁,相随故人去,直至天涯万里远。无可奈何,云已低沉,雨已消散。斜倚栏杆凝神远望,春风中,一双盈盈泪眼。海棠开过后,归燕正飞来,朦胧弧中,只有这一座冷清清的庭院。 【集评】 清·朱彝尊:“原词甚佳,美成增益,真所谓续凫为鹤也。”(《词综》卷七) 清·况周颐: “两宋人词,间亦有用衬字者。王晋卿(王诜字)云:‘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向’字、‘乍’字是衬字。据《词谱》:《烛影摇红》第二句七字,应仄平仄仄平平仄。周美成云:‘黛眉巧画宫妆浅’,不用衬字,与换头第二句同。”(《蕙风词话》卷二) 【总案】 《忆故人》系作者自度曲,调咏本意,为怀人之作。全词风格清丽幽远,仅“烛影摇红”四字,便色彩斑斓,情韵无限,令人悠然神往。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记载,此词出后,徽宗喜其词意,但认为不够丰容宛转,便令大晟(徽宗所置音乐机关)另谱新曲。乐官周美成(邦彦)根据王词加以增损制成新调,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王词原为小令,五十字,前片两仄韵,后片三仄韵,周作演为慢曲,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九句五仄韵。比起原词来,周作显得繁冗拖沓,词味不那么醇厚了,故朱彝尊嗤其为“续凫为鹤”。又,近人况周颐认为“向”、“乍”二字为衬字,则“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当作一句。按后来毛滂依王词体制作《烛影摇红》三首,第二句均为七字,则况氏所说,或不无道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