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浣溪沙》 - 宋·晏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浣溪沙》 - 宋·晏殊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的名篇,基本上能反映他的词风。北宋至庆历年中,可谓“百废俱兴,政通人和”。身居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的晏殊又富贵至极,过着“未尝一日不宴饮”的奢华生活。按理说应该是志满意足,可是在这首词里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哀叹怅惘,无所寄托的空虚情感。表面上,他一边饮酒听歌,一边填词赋诗,好不自在。但顷刻间便想到,这里不还是去年的天气,去年的旧亭台吗?甚至还是去年西下的夕阳。酒喝得多了,醒来以后,忽然有所悟。一个“几时回”,就已流露出时光易逝,年华似水的无限怅惘。如果说上阕主要还是通过回忆来抒情的话,那么,下阕就把读者带入到现实中来继续抒发这种怅惘愁苦之情。眼前看到的是“花落去”、“燕归来”,春天过去了,怎么也唤不住,一个“无可奈何”,正是这位富贵宰相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花落去”已是“无可奈何”,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一群燕子又翩然飞来,燕子一般在春末夏初之际从南方飞来,而且还是“似曾相识”的飞燕,它们自由自在去了南方,如今象认识家似的又飞回来筑巢衔泥了。这“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据《苕溪渔隐丛话》引《复斋漫录》说,晏殊一次赴杭州途中路过扬州,遇到江都尉王琪,两人同步池上,“时春晚,已有落花”,晏殊说自己有一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出,王当即应对出“似曾相识燕归来”,受到晏殊赏识。作者用这一对偶句写景,而且是实虚相对,目的是借景抒情,既通过写落花飞燕抒伤春惜春之情,更借此直抒自己对春光易逝,年华似水的无限哀惋愁苦之情,纵使再有多少新酒盘馔,又怎能排遣?怎么办?向谁倾诉?酒罢人去,作者又把我们带到他的小园香径中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是充满花香的小路。这时我们看到作者正背着双手,在满园花香的小路上,孤独地一个人踯躅徘徊,眼前已是“夕阳西下”,试图从中找到排遣的办法和倾诉的人儿,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尽管晏殊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出的官僚士大夫的怅惘空虚的情感不足取,但词的语言清新朴实,含蓄委婉,在一定程度上洗掉了唐五代以来“花间派”词“猥俗”“浓艳”、“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的脂粉气,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仅对偶工巧,而且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历来脍炙人口,被广泛引用。 《浣溪沙》 - 宋·晏殊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现在时空变化中的微妙心理,既惜春光消逝,又有对未来的向往,加之寓工巧于自然浑成,寄闲情于景物描绘,语调谐婉,情意缱绻,成了千古名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词人长期孕育而偶得之佳句。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载:“晏元献赴杭州,道过维扬,尝召江都尉王琪同步池上。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馆职,遂跻侍从矣。”王琪的对句正是他心上有、口上无的,因而一拍即合。 这两句得到历代词评家的一致好评。杨慎云:“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词品》)卓人月云:“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词统》)刘熙载云:“词中句与字有似触着者,所谓极炼不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着之句也。”(《艺概》)沈祥龙云:“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于诗句。……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诗句也。然不工诗句,亦不能为绝妙好词。”(《论词随笔》)这两句确实是天工巧对,自然浑成。 晏殊对这两句很是自我欣赏,不仅在这首词中用了,且写入诗《示张寺丞王校勘》:“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过去有人曾对这两句用于诗和词作过比较。沈际飞云:“‘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草堂诗余正集》)张宗橚云:“元献尚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中三句与此词同,只易一字。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词林纪事》)王士禛云:“或问诗词、词曲分界。予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花草蒙拾》)都认为这两句在词中胜过诗中。 其实,说这两句在词中胜过诗中,不决于文体,而在于句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看它对整篇构成意境的关系。诗八句,词六句,除三句相同外,诗中有五句,词中有三句不同。诗中的五句与这三句情景不谐。而词中,写天气如往年,亭台如旧时,夕阳如他日,以“夕阳西下几时回?”一问,顿觉今已非昔,不由疑新燕非旧燕,从而看落花离枝,叹韶华易逝,词人徘徊中不免感慨良多了。因把景和情都凝在“伤春”的弦上,就弹奏出谐婉的缠绵之音了。加之诗中意显,词中情隐,便觉蕴味无穷。花落,是无可奈何的,无计留春住,花不得不落,可是却有燕归来。此燕非旧燕,所以说它“似曾相识”。一切美景都是“无可奈何而去”:唱词喝酒、天气晴和、楼台巍然、落日残照,都随时间推移而成过去,可是这些又都“失而还归来”,就如那飞燕一样。只有前者便怨深,只有后者则怨浅,两者兼而有之,处于强弱、浓淡之间,浮泛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感。 这首词和这两句写出了词人特具的感受,使人既婉惜时光的易逝,又意识到新陈代谢生生不已。“夕阳西下几时回?”落日必然回,但“回”的夕阳已非昨日之夕阳,也是“似曾相识”的夕阳。词人虽然未具备唯物辩证法的观念,但也未尝不可说透露出了朴素的辩证观念。正因了诗情、哲理、词艺三者高度统一,也就使人味之无穷,诵而不衰。 《浣溪沙》 - 宋·晏殊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现在时空变化中的微妙心理,既惜春光消逝,又有对未来的向往,加之寓工巧于自然浑成,寄闲情于景物描绘,语调谐婉,情意缱绻,成了千古名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词人长期孕育而偶得之佳句。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载:“晏元献赴杭州,道过维扬,尝召江都尉王琪同步池上。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馆职,遂跻侍从矣。”王琪的对句正是他心上有、口上无的,因而一拍即合。 这两句得到历代词评家的一致好评。杨慎云:“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词品》)卓人月云:“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词统》)刘熙载云:“词中句与字有似触着者,所谓极炼不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着之句也。”(《艺概》)沈祥龙云:“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于诗句。……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诗句也。然不工诗句,亦不能为绝妙好词。”(《论词随笔》)这两句确实是天工巧对,自然浑成。 晏殊对这两句很是自我欣赏,不仅在这首词中用了,且写入诗《示张寺丞王校勘》:“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过去有人曾对这两句用于诗和词作过比较。沈际飞云:“‘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草堂诗余正集》)张宗橚云:“元献尚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中三句与此词同,只易一字。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词林纪事》)王士禛云:“或问诗词、词曲分界。予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花草蒙拾》)都认为这两句在词中胜过诗中。 其实,说这两句在词中胜过诗中,不决于文体,而在于句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看它对整篇构成意境的关系。诗八句,词六句,除三句相同外,诗中有五句,词中有三句不同。诗中的五句与这三句情景不谐。而词中,写天气如往年,亭台如旧时,夕阳如他日,以“夕阳西下几时回?”一问,顿觉今已非昔,不由疑新燕非旧燕,从而看落花离枝,叹韶华易逝,词人徘徊中不免感慨良多了。因把景和情都凝在“伤春”的弦上,就弹奏出谐婉的缠绵之音了。加之诗中意显,词中情隐,便觉蕴味无穷。花落,是无可奈何的,无计留春住,花不得不落,可是却有燕归来。此燕非旧燕,所以说它“似曾相识”。一切美景都是“无可奈何而去”:唱词喝酒、天气晴和、楼台巍然、落日残照,都随时间推移而成过去,可是这些又都“失而还归来”,就如那飞燕一样。只有前者便怨深,只有后者则怨浅,两者兼而有之,处于强弱、浓淡之间,浮泛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感。 这首词和这两句写出了词人特具的感受,使人既婉惜时光的易逝,又意识到新陈代谢生生不已。“夕阳西下几时回?”落日必然回,但“回”的夕阳已非昨日之夕阳,也是“似曾相识”的夕阳。词人虽然未具备唯物辩证法的观念,但也未尝不可说透露出了朴素的辩证观念。正因了诗情、哲理、词艺三者高度统一,也就使人味之无穷,诵而不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