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浣溪沙》(周邦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浣溪沙》(周邦彦)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谈及周邦彦词时曾指出: “美成词极其感慨,无处不郁。”这首双调小令通篇借景抒怀,境界空阔而格调沉郁,很能见出上述特点。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上片起拍两句状写天地无限空阔的景象。碧蓝的晴空,如同巨大的帷幕笼罩着广漠无垠的大地;翠绿如织锦的芳草,从楼前伸展向遥远的天边。一句由上而下,一句由近而远,作者用如椽的彩笔,勾画了一个碧蓝而翠绿的广大世界。两句虽是写客观实景,但碧空四垂,芳草接天,却给人一种空间的虚无感,时间的迟暮感,这就隐隐透露了词人怀远的情怀。且从旷远的景象,使人无形中体会到,必是作者登高远眺所见。但下句却偏接一句“劝君莫上最高梯”,意思翻进一层,怀人之情加倍浓化。原来词人登高望远,触景伤怀,引发了无限惆怅之情,故而劝人“莫上”。由劝人“莫上”,可体会到词人怀远之情无法遏止。 词人为何怕上“最高梯”呢?下片承上深入抒泄情怀。词人走下楼梯,回到庭堂,想转移由于登楼所触动的愁绪,然而眼前的一切,反而使他触处生愁。“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一句写室内,一句写室外。新笋成竹,落花变泥,标志着春光匆匆地消逝,人们的青春华年也毫不留情地流逝,所怀念的他方远人能否保有着当年的风采?岁月不居,红颜难再,同心目中的远人,何时才能重逢欢会?这时听到林间杜鹃的“不如归去”啼鸣,更觉无法忍受。 上下片均为两句写景,而又借景寓情,末尾都以主观表情语收煞。“劝君”与“忍听”句遥相呼应,表明怀人之情不能已,情绪沉郁。前人曾把此篇系于李清照名下,如明代毛晋所刻《诗词杂俎·漱玉集》、清代沈辰垣等所编《历代诗余》等。但宋代梓行的《清真诗》、《片玉集》、《片玉词》均收此词,南宋方千里《和清真词》也和了这一首,这些年代较早的资料足证此词应为周氏所作。 《浣溪沙》(周邦彦)
周邦彦 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栏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 这首词描绘夏季雨中景物和初晴风光。开头从远处的树木、竹林写起,勾勒了一个怡情悦目的环境,显示夏季的时令特点。“翠葆”,古代绿色车盖的美称,这里借喻树木,既状其形,又显其色。“竹径成”写成片的竹子已长得很高,竹林中的小路因此被显示出来。竹径伸向了水塘,故以下接写水塘着雨之景。“新荷跳雨泪珠倾”,“新荷跳雨”,描绘雨滴不停地滴落在清翠的荷叶上又迅速被溅起,“泪珠倾”,雨水在荷叶上汇成一颗颗大水珠滚动着倾入池中,笔法活泼有致。由荷花雨,词人又进一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水边池上:“曲栏斜转小池亭。”玲珑小巧的池亭衔接着曲折回环的画桥和栏干。词人以移步换影的手法,显示出了“小池亭”,既是整幅画面的中心,又是词人取景的立足点。 上片三句由远到近,层层折入,描写雨中景物,侧重表现静态形象。下片三句则由近及远,句句翻出,描绘初晴风光,侧重表现动态形象。下片先以一对骈句,刻画风中之燕、水中之鱼。雨住燕回,风吹帘幌,不断摆动,使燕子难以落巢;雨过天晴,主人临池观赏,倒映在水中的扇影随波晃动,惊散了游鱼。归燕、戏鱼是雨后实景,同时也暗示亭间池畔有观赏主体的活动。以工整的对仗刻画归燕、戏鱼的不同情态,活泼灵动,生机盎然。煞尾把画面宕开,写雨后夕阳中柳梢随风摆荡。“柳梢”为地面景物; “残日”是空中景象; “微晴”则言天气状况;下一“弄”字,将这些层次不同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优美动人的意境,又暗点出时间的流逝和天象的变化。 宋人强焕曾赞叹美成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片玉词·序》)。这首《浣溪沙》画面清新,笔锋细腻,物态灵动,体现了作者长于刻画的艺术腕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