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浣溪沙》(苏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浣溪沙》(苏轼)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难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水在黄州东南,今为湖北浠水县。此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东坡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贬所已逾两年,心境比较平静安定了。他想在黄州附近买些田地,“便为齐安(黄州)民”作耦耕久住之计。这次到蕲水就是为买田而来的。《东坡志林·游沙湖》详细记述了此次蕲水之行,让我们了解这词的写作背景: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廓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歌云……是日剧饮而归。” 词的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雨后的景色,有如“娟娟群松,下有漪流”般的清奇。首句“山下兰芽短浸溪”,即因兰溪之名写漪流岸边的丛兰,兰芽初发虽尚短,却是浸溪而长,充满着勃勃生机,还随风散发出细细清香。次句“松间沙路净无泥”,写漫步溪边,感受到雨后空气的清新,松间沙路的洁净,令人神清气爽。此句从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句化出,易“润”为“净”,别有一番清奇境界。末句“萧萧暮雨子规啼”,以暮雨之后杜鹃的哀鸣来衬托凄清寂静的环境气氛,既补足了“松间沙路净无泥”的原因,又景中见情,表露出作者贬官黄州寂寞悲凉的心情。 然而苏轼毕竟是一位很通达的人,他明白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矛盾变化之中,因而对个人的升沉、进退、穷通、得失都抱乐观态度,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当他看到兰溪之水向西流时,就想到在人生境遇中也可能出现新的情况,于是产生了新的希望。于是下片即景抒怀,情调由抑而扬,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浩歌。此句化用白居易《醉歌》: “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授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已失,人生易老,调子比较低沉;苏词反其意而用之,谓不必徒然自伤白发,悲叹衰老,因“老尽世人非我独”( 《与宗同年饮》),且“失于彼,得于此”,只要精神乐观,虽白发已生,仍可焕发青春,又何必叹老嗟卑,无谓忧虑呢?苏轼的通达乐观思想通常是以佛老哲学为基础,而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从生活中汲取的哲理,似乎更高一着,具有激动意志、振奋人心的积极意义,因而更觉难能可贵。 东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云: “谁道人生难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 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觉不凡。(先著《词洁》卷一) 《浣溪沙》(苏轼)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 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太守。这是苏轼在徐州任上赴石潭谢雨道中所作,共五首,这是第四首。前面三首从不同的角度写春旱雨后农村丰收可望,男女老幼喜悦之情。这首词记录作者亲身经历的富有情趣的农村生活片断。 开篇“簌簌衣巾落枣花”,清辞丽句,音韵清蔚。这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此词以音调响亮的“麻”韵相协,作倒装句法而情韵益彰。“簌簌”,象声。这句与元稹《连昌宫词》: “风动落花红簌簌”,意象相似,虽未写风,仍觉有微风吹拂,黄色的枣花纷纷飘落。簌簌作响,飘洒在作者的衣巾上,还能闻到枣花的清香呢!次句“村南村北响缫车”,只闻缫车之声,不见缫丝之人,可引发出几多想象。《高斋诗话》云: “东坡长短句云: ‘村南村北响缫车’,参寥诗云: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秦少游云: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三诗大同小异,皆奇句也。”奇就奇在以声写人,创造出其味不尽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村妇们在蚕事已毕、麦收之前紧张的缫丝,村村落落那番欢欣热烈的劳动气氛。末句“牛衣古柳卖黄瓜”,则是村头所见的另一个场景。“牛衣”,用草麻编成给牛披体使暖之衣。《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句,这里指卖瓜者所穿的粗劣衣服。作者行步于村野之中,又听得几声歌唱似的吆喝声,抬头一看,原来古柳树旁有位农人正卖鲜嫩的黄瓜哩!这是又一个意趣盎然的特写镜头。曾季貍在《艇斋诗话》中说,他见过苏轼墨迹,“牛依”作“半依”。参之苏轼《夜泊牛口》: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作“半依”亦具胜义,指卖瓜者正在柳荫掩映之间。 上片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丰收喜悦的农村风俗画;下片则记述了作者村行中的一件小事,事虽小意味却深长。“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谩”,颇、甚。在暖烘烘的太阳下,路走得不少了,时间也快近中午了,加之刚才还喝了几杯酒,现在感到又渴又倦,想午睡片刻又无处眠身,于是只好“敲门试问野人家”,向村野农家讨碗茶喝,以解渴提神,权作休息吧。封建时代一般州郡长官,因公访察乡里,总是属吏前呼后拥,百姓奉迎叫苦不迭;而苏轼自称“我是田中识字夫”,不想高踞于百姓之上自作威福,因而要一碗茶喝,还要轻轻敲门,“试问”有否现成的茶让他喝一口,并不要求“野人家”特地为他煮水沏茶。这种随便、谦和的态度,跟一般“使君”适成鲜明的对照。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记事,看似相隔一层,但下片从记事中反映出作者爱护百姓、愿与他们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与上片“使君”关心农事、描绘出的雨后农桑丰收之景,岂不两相交融,浑然一体。 《浣溪沙》(苏轼)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是苏轼在徐州所作《浣溪沙》词的最后一首。作者有感于农村自然风光的清新美好,风俗民情的质朴淳厚,由衷地表示了归耕农村的愿望。《浣溪沙》这个词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上下片都是七言三句,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且前两句多用对偶。这首词句式声韵遵律填写,而在情景安排上自具特色,上下片都是两景句一情句的结构,因景见情,反映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软草平莎过雨新”,莎草是长于原野沙地上的一种多年生草本。雨也恩及草木、莎草之类,蔓延争茂,平沙绿缛,青青弥望。作者此行为谢雨而来,连写五首农村词,当然紧切一个“雨”字;但前几首都是暗写,没有说出一个“雨”字,这一首才明白点出了“雨”。一场透雨之后,庶草蕃芜,菶菶萋萋,清丽芊绵,原野景色也显得格外清新可爱。“轻沙走马路无尘”,仍关合着雨。因是一场透雨,泥土还是湿润润的,走马于这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起,但觉满眼青翠,气象一新,内心的喜悦亦可想见。“路无尘”,既是写实,也是暗示,没有官场的尘浊。正是由于对高情远怀的追求,于是引出了“何时收拾耦耕身”一句。“耦耕”:两人并耕。《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古代的隐士,苏轼欲以沮,溺为榜样,想及早从仕途抽身,过躬耕田园的生活。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对偶,进一步渲染农村风光的清新明丽。雨后的桑麻,在暖和的阳光照映下,绿油油地闪烁着耀眼的光,象是泼了水那般明亮;原野上的蒿艾,得雨滋润,葱绿争茂,随着和风,传来阵阵芳香。诗人被这无比美好的农村风光所陶醉,整个身心融化于这境界之中了,于是情不自禁地说道: “使君元是此中人!”“使君”,苏轼自称; “元”同“原”,最初。作者说自己原来就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出身。他读陶渊明诗: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曾说过:“非古人偶(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题渊明诗》)又说,“我昔在田间”,是有过耕作的实践,熟悉农村生活的。何必再作宦海沉浮,还是“归去来兮”,躬耕陇亩,重过农村生活,享那田家之乐吧!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第一个把农村生活引入词里。这五首《浣溪沙》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农村风貌,生活气息浓厚,情调爽朗,风格清新,为宋词的发展丰富了题材,开拓了境界,因而有其突出的意义。 《浣溪沙》(苏轼)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一住便是五年。后因神宗不忍终弃,元丰七年(1084)下诏改任他为离京较近的汝州团练副使。词人在由黄州去汝州途经泗州时写了这首诗。 苏轼自贬谪黄州以后,一直处在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的低潮时期,但他却胸怀旷达,能够从生活的忧患和阴郁的压抑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这首词正是表现苏轼这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 词作于冬春之交、春气渐动、寒意未消的时节,通篇充溢着一种欢快明媚的基调。上片写的是作者与刘倩叔登上泗州南山举目驰望时所见景色与内心体会。“细雨斜风作晓寒”,这是冬去春来时的情景,虽然料峭的寒意还不时地侵袭着人们,但细风斜雨也毕竟送来几许温馨,几分柔情。这不只是写实景,更是一种感情的流露。正由于作者带着自己的感情观物,因此,纵目望去,便显得一派疏朗,分外明晰。“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苏轼这次所登的南山,又名都梁山,是出京后到淮南的第一座山。“晴滩”即十里滩,在南山附近。“清洛”,今安徽洛河,自合肥北流入淮河。细雨初止,隐约的轻雾在嫩芽初露的柳枝间徘徊,南山附近的十里滩雨后分外明净,似乎承受着阳光的抚爱。汩汩清流——洛河,曲曲折折地与淮河汇合,形成一条浩浩漫漫的长流。这几句景致描写,反映了作者轻松自然的心怀,洋溢着作者不同一般的生活情趣。只是表现得很淡,让人几乎难以觉察。 下片由山光水色转入对个人情趣的刻画。“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宋代人喜欢白色的茶叶,所以以“雪”、“乳”形容清香郁芳的茶色。“午”指时间。“蓼茸”,初生的野菜芽;“蒿笋”,即蒿苣笋。“试春盘”,旧时习俗,于立春日取生菜、果品、饼等,置于盘中为食,取迎新之意,称春盘。苏轼游南山距立春只有几日,这是写他游山时,清茶野餐的风味,是他的生活情调的一种表现。在一派空阒清净之中,沐浴在新春的阳光之中,微风拂袖,心怀澄明,新茶浮动着清香,细细品尝着嫩鲜的野菜,虽然不是金樽美酒玉箸珍馐,却使人从尘俗的喧嚣和营营利欲中得到解脱,人的精神在自然松弛中得以超升。这是人情和心灵的真正安逸。所以作者接着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这种欢乐虽然淡,但清新,而且隽永。 人生的历程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往往有不少曲折坎坷,要想真正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充实完善,必须顺应自然。苏轼能够泰然处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以旷达的心怀包容世界。这首《浣溪沙》,作者通过创作也完善了自己,显得趣味盎然,涵蕴无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