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浮士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浮士德》

《浮士德》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德]歌德

类型:诗剧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773年—1831年间,前后延续近60年。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一生经历丰富,青年时风雅潇洒深受女性青睐,《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青年生活的艺术折射。他亲身经历了18世纪、19世纪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拿破仑等历史人物有过交往。晚年时,歌德担任魏玛公国的宰相,领导魏玛剧院。精力充沛的歌德还业余钻研过许多科学问题,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关注。这一切经历一切感受,歌德都把它们天才地融进了长篇诗剧《浮士德》之中。《浮士德》是诗人歌德对欧洲民间长期流传的“浮士德传说”的再创造,更是一座艺术与思想的宝库。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书之一。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也称《浮士德》为德国“世俗的圣经”。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翻译的《浮士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钱春绮翻译的《浮士德》,以及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杨武能翻译的《浮士德》均是较好的译本。



歌德



内容精要

魔鬼靡非斯托瞧不起人类的理性,与天主打赌,自信能够引诱勤学精进的饱学之士——浮士德,使其堕落并将其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却认为人在奋斗中难免迷误,但终究会意识到正途。天主相信浮士德——人类的理性最终能抵制恶魔的诱惑,但也想找个负面的东西鞭策人的精神,于是同意了靡非斯托的要求,把浮士德交给他进行赌赛。

初登场时,浮士德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学究。他知识渊博却对已有的书本知识不满足,渴望了解一切神秘的东西。靡非斯托趁机和浮士德订约打赌。靡非斯托愿做他的仆人为他全面服务,条件是:一旦浮士德对现状心满意足,就得交出灵魂,来世为靡非斯托服务。浮士德不相信自己有知足的一天,立即答应了。



《浮士德》插图



立约后,靡非斯托首先带浮士德到了一家酒店,和大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之后又领他到魔女的丹房里,使他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年轻的浮士德看上了市民少女格莉琴,在靡非斯托的怂恿下很快占有了她,使她怀孕。为了偷情,格莉琴给母亲服了过量的安眠药。哥哥瓦伦廷和浮士德决斗,也死在剑下。格莉琴因为未婚生子被抓进监狱,判了死刑。浮士德救人不得心中伤痛不已。

不久,他们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之上。因为财政空虚,内忧外患,该国君臣惶恐不安。靡非斯托献计挖取地下宝藏、大量发行纸币,以解决经济危机。果然,皇帝签名的纸币使帝国上下为之一振。高兴之余,皇帝想亲眼目睹希腊美男美女帕里斯和海伦的真容再现,便命令浮士德去办。不料,浮士德自己也被魔术变出来的海伦的美丽所深深吸引,惊奇发呆中,他用钥匙触到了帕里斯引起爆炸,美人变成烟雾消失了,他自己昏倒在地。

靡非斯托只好把浮士德扛回了书斋。他寻来了已成为博学大师的瓦格纳帮助浮士德实现对海伦的梦想。瓦格纳用稀奇古怪的烧瓶制出了一个透明的小人,让小人在瓶中为他们发光照亮道路,飞往希腊神话的发源地——古希腊寻找海伦。

希腊联军刚刚取得特洛伊的伟大胜利,抢回了美女海伦,海伦的丈夫却意欲杀死变节的妇人以祭奠神灵。靡非斯托变做丑陋的女管家,将海伦救出,送到浮士德正在执政的国家去避难。浮士德将海伦奉若女王,向她学习奇特优美的韵律、格调。他们婚后生了个儿子福玻斯。这是个早熟的天才,热情澎湃、不断跳跃,企图上天飞翔,但不久即坠落摔死在父母的身边。海伦听到地底下儿子的呼唤,也跟着去了,只留下衣服面纱在浮士德手里。

几经幻灭,浮士德决心从个人小世界里走出,成就一番切切实实的大事业。回德国的途中,他看着大海突然有了主意,便吩咐靡非斯托帮助自己围海造田,建立一个人民的理想邦国。

此时,恰逢从前那个神圣罗马帝国发生了叛乱。浮士德在靡非斯托魔力的帮助下,率领三勇士,击溃了叛军。作为奖赏,他得了海边的封地。浮士德立即率领民众进行围垦,规划设计建设理想国。居民中却有一对老夫妇怎么都不肯拆迁,让浮士德很是气恼。他让靡非斯托去处理一下。不料,靡非斯托却率人采取了暴力措施,烧死了老人。忧愁女神向老迈的浮士德轻吹了一口气,浮士德瞎了双眼。

眼看浮士德离死不远,靡非斯托急命人给他挖墓。瞎眼的老浮士德听到铁锹的声音,还以为是人民挖土开河、改天换地的劳动号子,高兴极了,禁不住脱口而出:“你真美啊,请停一停!”靡非斯托正想夺取他的灵魂,天使们却从天上飞来了,他们守护着浮士德,将其灵魂带到了天国。

知名篇章

浮士德与靡非斯托打赌,表示愿用生命和灵魂去换取对人生宇宙全部秘密的了解和体验。这是浮士德精神的夫子自道。

浮士德



别担心我会撕毁这契约!

我用尽全力追求的东西,

它正好是我对你的承诺。

过去我把自己估计过高;

实际上却与你相差不多。

伟大的地灵它将我藐视,

自然之门在我眼前紧锁。

思维的线索已经被扯断,

对所有知识我早就憎恶。

让我们在感官的深渊里,

去解燃烧的情欲的饥渴!

请在神秘莫测的魔罩中,

立刻准备好奇迹一个个!

让我们投身时间的洪流!

让我们卷入事件的漩涡!

任痛苦和享乐相互交替,

任成功与厌烦彼此混合,

真正的男子汉只能是

不断活动,不断拼搏。





靡非斯托



对于您既无目标也无限制。

您喜欢在哪儿都啃上一嘴,

喜欢把飞逝的东西抓取,

就尽量吃吧,只要对口味,

就赶快抓吧,别冒傻气!

……

(选自《浮士德》,杨武能译,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朋友啊,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树常青。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一切无常世象,无非是个比方,/人生欠缺遗憾,在此得到补偿;/无可名状境界,在此已成现实,/随永恒女性,我等向上、向上。

阅读指导

《浮士德》的内容是复杂的、深邃的、多层面的,既有现实主义的东西,如对德国社会、政治生活现实生动个体的描绘(格莉琴悲剧、宫廷生活),又有浪漫主义的,天马行空的奇异幻想(上帝和魔鬼的赌赛,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生子)。但简单地讲,我们仍可将《浮士德》的内容归纳为:一出悲剧,两个赌赛,五种追求。一出悲剧即浮士德的人生悲剧;两个赌赛,即靡非斯托与上帝和浮士德的两次打赌;五种追求,指浮士德一生先后对知识的追求、对男女之爱的追求、对权势财富的追求、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对为人类造福事业的追求。很显然,这是象征和隐喻的说法,浮士德不仅是那个时代人类的代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隐喻,他的五种追求正是我们人生的五个境界,浮士德获救升天的乐观结尾,象征天主也代表歌德本人对于人类光明未来的预见。《浮士德》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魅力,正在于这种积极向上,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和终极乐观态度——“浮士德精神”。

让人深思的是靡非斯托和浮士德精神的关系,靡非斯托本是撒旦、魔鬼的别名,但在诗剧中,它又并非单纯是一个恶魔。他是上帝的敌人,但又终归是上帝的仆人,他与浮士德时时冲突,然而,又是他在帮助浮士德实现后四种追求。靡非斯托,时而是恶,时而是怀疑和否定,他和善良执著的浮士德形影相随。靡非斯托也许正是人类灵魂中的阴离子?

浮士德填海造田,为民造福时,遇到一个“钉子户”——一对在海边长久居住的老夫妇,劝说搬迁不成,最终假靡非斯托之手害死了他们。尽管浮士德本不愿这样恶毒、极端。也许老歌德在这里曲折表达了一个难以明说的政治理念:世上不可能有纯粹正确的政治。当然我们可以有更好的解读。

广泛运用象征、典故、比喻是《浮士德》最重要的艺术特征。这些象征、典故、比喻,不局限于一词一语,而是涉及众多的文学意境,人物原型、故事模式、进而贯穿全书,形成整体的文学隐喻,如:海伦象征着古希腊艺术美、“欧福良”象征拜伦等浪漫派诗人,浮士德的人生则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缩影等等。因为关涉欧洲文化渊源,这些象征、比喻的解读,对于普通读者有一定的困难。无限风光在险峰,求解的难度,也正是求解的趣味所在。借助译者的注释,细心的读者会从智慧的老歌德那里学到不少东西。

阅读建议

你不能像期待畅销书一样期待《浮士德》。你不必一口气读完,但可时时翻阅。一些章节值得反复品味,如“舞台上的序幕”、“上帝与靡非斯托的打赌”、“浮士德的五种追求”、靡非斯托的“俏皮话”等。

《浮士德》 - 外国文学名著 - 可可诗词网

《浮士德》

《浮士德》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的诗剧。共二部50场,12000余行。基本内容写浮士德一生对人生理想的探索。他经历了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5个阶段。情节始于上帝和魔鬼的赌赛,上帝信任人类,认为他们虽然难免错误却能走上正道;魔鬼靡菲斯特却认为可以把人类引上歧途。他们以浮士德为赌赛对象。浮士德是位博学多闻的学者,沉湎在书海中,但感到知识对社会毫无用处,非常苦闷,几乎自杀。这时魔鬼出现,讲定带浮士德漫游世界,但一旦感到满足,就是他的末日。经魔鬼引导喝了魔汤,浮士德返老还童,与少女玛甘泪相恋。玛甘泪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被处死刑。浮士德来到宫廷从政,但封建王朝政治腐败、社稷混乱,同样令浮士德失望。他转而追求古代美女海伦,与之结合,生下儿子欧福良,到头也是一场幻梦。在魔鬼帮助下,浮士德为帝国平定了一场内乱,获得一块海滨封地,他在那里填海创业,企图拓建一个人间乐园。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他预想未来的自由,感到一种慰籍和满足,因而按约倒地身亡。当魔鬼要捉取浮士德的灵魂时,上帝派天使引其升天。

浮士德是新兴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知识丰富,意志坚强,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实践,积极入世;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直至理想的境界。在人生理想的探索中,他也充满着矛盾,有耽溺尘世俗务,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悲观失望的一面,但主导面是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体现出一个新兴阶级蓬勃的奋斗精神。这一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概括力,他一生的追求和探索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前期欧洲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精神探索的过程。他性格中的复杂矛盾,也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两面性的真实反映。他的阶级局限也很明显:最后找到的理想境界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回避与封建力量的正面冲突,以个人道德完善和改造自然代替社会革命。靡菲斯特代表“否定的精神”,他诙谐、机智、灵巧,否定一切。他的本质是“恶”。但他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客观上激发浮士德努力向上。他对现实的尖锐嘲讽,也闪烁着真知灼见。

《浮士德》规模恢宏、背景广阔、思想博大、内容精深、想象丰富、瑰丽多姿。现实因素和幻想成分巧妙结合,对市民社会和封建王朝的描写都非常真实,具有典型意义;诗剧中又驰骋想象,描绘各种幻想的、神话的、虚构的形象,既有强烈的真实感,又奇诡变幻。诗剧运用丰富多变的诗歌艺术手段,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诗歌体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优美的抒情诗体、浅易的民歌体、典雅的古典诗体、辛辣的讽刺诗体、严肃的政论诗体等都运用自如。诗剧中大量运用了对比、象征、比喻等艺术手法。


《浮士德》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浮士德》

《浮士德》

《浮士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创作延续近60年,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这部诗剧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作品以当时欧洲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不懈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痛苦地探索人生和理想社会的过程。悲剧第一部包括25场,不分幕。浮士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深感无尽的求知欲无法满足,失望得几乎自杀,后外出遇到一条恶魔靡非斯特变成的狗。恶魔曾和上帝打赌,要把浮士德引入魔道。到浮士德的书斋后,靡非斯特现出人形和浮士德约定:他甘愿作浮士德的奴仆,并使浮士德得到满足,但在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将解除,浮士德反为恶魔所有。靡非斯特把浮士德带到魔女之厨,浮士德喝了魔汤而返老还童,与市民少女玛甘泪相爱。玛甘泪因溺婴被判死刑。第二部分5幕。浮士德在山明水秀的大自然中又有了新的追求,魔鬼把他带到皇帝的宫廷为封建王朝服务。后来浮士德与古希腊美女海伦结合,生下儿子欧福良(拜伦的象征),“天才儿”毁灭,海伦消失后浮士德回到现实,他带领百姓移山填海获得成功。已经100岁、双目失明的浮士德仍继续努力,当他在改造自然中感到满足时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而后倒地死去。按约定他应为靡非斯特所有,但被天使引上天堂。在全书浮士德的追求中贯穿着美与恶、积极与消极的辩证发展,痛苦矛盾的思想探索及对现实的严峻批判。郭沫若说:“他披着一件中世纪的袈裟,而包裹着一团有时是火一样的不知满足的近代人的强烈的冲动。”这矛盾构成了浮士德的悲剧。歌德称自己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显然,《浮士德》是“巨大的自白”中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文艺复兴以来300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史的总结。《浮士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列宁被沙皇流放西伯利亚时,在他所携不多的书籍中,就有一部《浮士德》。人民文学出版社数次再版过敦沫若的《浮士德》中译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