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浪淘沙》 - 五代·李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浪淘沙》 - 五代·李煜
五代·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这是李煜被囚于汴京期间所写的一首小令,表达了亡国之君的孤寂生活和空怀故国的悲哀心情。 起句辟空而来,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境。“往事”,概言他昔日身为帝王的种种生活情景。这些情景历历在目,郁积于心,成天回忆,欲罢不能。结果呢,不仅无助于自慰,反倒越发增其悲哀。“只堪”二字,刻画出徒想无益而又不能不想的矛盾心理和悔恨交集、触目伤怀的内在隐衷。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思愁绪,时时紧缠着他,即使面对着眼前景色,也难以排遣;不仅难以排遣,反倒更勾起他对“往事”的悲感! “景”与“事”相对而言,使得现实与往昔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出囚徒困境与帝王之尊的悬殊,从而表明了无论忆昔还是面今总是难遣悲怀的根源。两句总领全词,“哀”字即为词眼,为全词罩上一层悲哀凄凉的冷色。 “对景难排”之“景”是怎样的呢?只见“秋风庭院藓侵阶”。“秋风”,点明时在万物萧索的季节,同时渲染了冷落的环境气氛。“庭院”,实写所在之地,也正是作者囚居之处。“藓侵阶”,是说那碧绿的苔藓已蔓延到门前的阶沿,那么,庭院之空寂荒凉可以想见。词人于此以细腻的笔触、敏锐的观察、形象的画面,写出了与昔日帝王之居有天渊之别的悲凉景象,当然只能触景伤情,岂能略解愁怀呢! 这时,词人的目光由侵阶的苔藓逐渐收回到门前静静垂挂的珠帘上,却毫无卷起珠帘的意思,因为身为囚徒,终日独居,有谁会来看望自己呢!“一任”,完全听任,表现出万般无奈、随它去了的莫名悲哀。据宋人王銍《默记》记载,李煜囚居之处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他只能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孤寂生活,终日沉浸于抚昔伤今的痛苦之中。因此,他困守囚室,缅怀往事,透过垂挂的帘子,瞥见侵阶的苔藓,就不禁发出“终日谁来”的悲叹了。“一任”两句和“秋风”句,用的是逆写法,入木三分地道出了“对景难排”的刻骨哀思。 上片以白天的眼前景,托现出囚居生活的悲哀和寂寞;下片以夜晚的想象景,生发其痛心亡国、怀念故国的情思。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这两句由眼前独囚之悲过渡到往昔亡国之痛。“金锁”指铁锁链;“壮气”谓兴旺的王气;“蒿莱”,野草,这儿用作动词,即沉没于野草。《晋书·王濬传》载:吴国君主孙皓用铁锁链横断长江,来抵抗西晋水军,结果仍失败灭亡。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就曾用“千寻铁锁沉江底”、“金陵王气黯然收”的诗句描写过这件事。李煜则更贴切、更凝炼、更沉痛地用这个典故自比,发出同样在金陵失败亡国、王气告终的悲叹,字里行间包含着“一旦归为臣虏”的无穷悔恨和“最是仓皇辞庙日”的种种回忆,从而使“往事只堪哀”得到了具体深刻的发挥。 接着词人顺势而下,由往昔亡国之痛自然递入现实凄凉之感:“晚凉天净月华开”。秋晚充满凉意,天空万里无云,月光普照人间,这本是一幅美好明净的秋夜图,但以词人此时处境而言,则多了一层“凉”意。这样写,既与上片秋日阶藓的凄凉寂寞遥相呼应,情调一致,又为下文遐想故国的空自嗟叹作好了铺垫。 正因如此,由现实情景飞跃到想象情景的描写,就水到渠成了。词人身在囚室,神驰故国,想象眼前这同样的月光,该把南唐故国那些象美玉一样玲珑剔透的华丽宫殿照个通明,而投影于横贯南唐都城金陵的秦淮河上吧。玉楼瑶殿,影照秦淮,乃是昔日金陵帝都的绝妙剪影,使得词人朝思暮想,刻骨铭心。然而“想”终归是“想”,如今早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了。词人着一“空”字,既形容月照之空寂无声,更双关着江山易主、徒然无用之意,这就把他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凄凉之感,全部熔铸其中了。俞陛云说:“回首秦淮,宜其凄咽。”(《南唐二主词辑述评》)这话正说到了其情的深处。 《浪淘沙》 - 五代·李煜
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可能是李煜的绝笔。《乐府纪闻》中写道:“后主归宋后与故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每怀故国,词调愈工。其赋《浪淘沙》有云:‘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太宗闻之怒,更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李煜为宋太宗派人送药所毒死,看来与写了这首词有关。别的记载也提到了这一点,或曰:“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蔡绦《西清诗话》)。 李煜下世前的生活状况,确如他自己在信中写的,是“以眼泪洗面”的。词的上片,写了他下世前的一个生活片断。在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美梦,梦见了过去的帝王生活。因为是在梦中,贪恋着那一会儿的欢乐,自己俘虏的身分也忘掉了。可是美梦不长,被窗外连绵不断的雨声吵醒了。为了突出他醒后的难熬,用了倒叙的手法,先从醒后写起。第一句写醒后的听觉,用流水声形容雨声,以强调雨声吵得很,不仅美梦被打断了,而且醒后越听越心烦。紧接着的第二句,虽未写具体的花如何、水怎样,但概括地交待了春意已衰残。第三句写体表的感受,雨夜难眠,熬到五更,丝绸被子盖在身上也经受不住寒气。写的是体表的感受,反映出的是内心的感受,是他心情凄凉的表现。接下来是倒装在后的梦境描写,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苦加以对比,更显“含思凄惋”。 下片写了另一个生活片断。他又独自一人登高望远,所见、所想引发出痛悔,使他禁不住喊出不要再独自凭栏了。因为每逢独自凭栏时不能不想到:那失去了的无限美好的江山啊,离开你是那样的容易,而要再见到却是如此的困难。此次独自凭栏时更见到了:谢了的花纷纷落在流水上,随着残春漂去。这里的“春去也”,正与上片的“春意阑珊”相应。春天去了,也暗示着他自己一生的即将结束。他想到自己过去的有如在天堂的帝王生活,也就是梦中所追忆的欢乐,同眼前的处境相较,简直有如天上人间之别。全词结句的“天上人间”的喟叹,正是这一痛悔心声的倾吐。 李煜降宋后被软禁在汴京时写了不只这一首词,虽说有共同之处,但又各有不同,这首词有其特色。词中调动了多样的艺术手段,用雨潺夜寒的烘托、梦境现实的对比、流水落花的象征、天上人间的借喻,以有助于表现软禁生活中的处境和心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