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浣溪沙》 - 宋·苏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浣溪沙》 - 宋·苏轼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三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即“乌台诗案”)。后经一些元老重臣营救和神宗祖母太皇太后的干预,苏轼才于同年底获释,贬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初到任,弃置闲散,生活窘迫,但他善于因缘自适,不久生活便安顿下来。

元丰五年(1082)春,苏轼经人协助,在黄州东南30里的沙湖买了些田亩。“因往相田得疾”,遂往蕲水麻桥医家庞安常处求疗。病愈后,偕庞安常同游清泉寺,见寺侧有一兰溪,溪水西流,即景生情,感慨系之,遂作此调。

词的上片写景。诗人根据自己游访清泉寺的见闻与感受,从视觉和听觉上描写了清幽而秀丽的暮春景色。先是往近处看,山下的溪水淙淙流淌,水边的兰草绽出新芽。接着把视点投向蜿蜒于松林间的沙土路,极目所见,小路干干净净,仿佛是被水冲洗过一样。然后又写听觉:傍晚的细雨声中不时传来杜鹃的啼叫。如果说前二句写景有些疏淡,那么第三句则以神来之笔进行烘托渲染。那潇潇暮雨和杜鹃声声,不仅点明了诗人游访清泉寺的季节和时间,而且将环境烘托渲染得更加幽雅、秀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春的生机。

词的下片是议论、抒情。诗人面对清幽、秀美的景色,灵感生发,触景生情,联类取喻,抒写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怀,表现了自己不甘于逆境的执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谁道人生无再少”的反诘,来势突兀,跳跃性大,反映了诗人思想的敏捷和气质的旷达。对其反诘,以借喻相酬答,既落墨于眼前的实景,又形象地指示了人生的哲理。我国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万千江河均为西水东流,因而有“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喻。诗人机敏地抓住兰溪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升华为譬,说明老年人是能够老当益壮,焕发出年轻人的精神活力的。

“休将白发唱黄鸡”是化用了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的诗句。白居易诗中的“黄鸡催晓”、“白日催年”的譬喻,常被人用以抒发感叹人生易老的悲伤情绪;而苏轼却以“休将”一词相冠,反其意而用之,告诫人们不要因年老而自暴自弃、自嗟自叹! 这就充分地表现了诗人执着的生活追求和乐观豪爽的精神境界。

这首词借助于环境的启迪,机敏的联想,将清幽、秀美的景物与形象、深刻的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抒写了他身处逆境,但仍积极乐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


《浣溪沙》 - 宋·苏轼 - 可可诗词网

《浣溪沙》 - 宋·苏轼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组词中,这第四首最为有名。其主要特点是:别开生面地反映农村生活,意态自然,意境清新,每一幅画面和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词人丰富真切的感情。

词的上阕,作者抓住“落枣花”、“响缫车”、“卖黄瓜”三点来写,把农村的景象点染得鲜明动人。首句为了押韵不按词的意序而改为倒装句。这一句,从飘落的枣花,报知这是春末夏初的季节;也窥见作者行经枣花盛开的路上那种喜悦的心情。第二句,“村南村北”一笔写出农家缫丝的繁忙景象。第三句由景及人,写在古柳树下一位穿着粗布麻衣的老农正在叫卖黄瓜。上阕三句,作者将“落花声”、“缫车声”、“叫卖声”着意渲染,从而构成了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久旱逢甘雨后的喜人景象。

词的下阕侧重写太守自己的形态和行动,通过“酒困”、“欲睡”、“人渴”、“思茶”、“敲门试问”等一系列细节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太守微服简从、俭朴深入、平易近人的为政作风。从太守“求茶”一举,从“敲门试问”四字中,既可以看出词人对村野平民的谦恭口气——作为一州的最高地方长官只是以一个过路人的身份向村野人家求水解渴,又可以看出词人对老百姓的尊重感情——他并不嫌农民的茶具不洁和茶水不净。这在普遍贱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社会里确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清新健朗,文风朴实,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爽朗明快的调子来歌咏新鲜淳朴、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也是这组《浣溪沙》词的主要艺术特色。从词的发展看,苏轼此举无疑为农村词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浣溪沙》 - 宋·苏轼 - 可可诗词网

《浣溪沙》 - 宋·苏轼

宋·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麨〕麦制的干粮。

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至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徐州知州。元丰元年(1078)春天,徐州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作为徐州知州的苏轼曾率众求雨;初夏降雨,他又率众谢雨。在赴徐州城东石潭祭神谢雨途中,他看到雨后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又接触了男女老少各种类型淳朴的农民,心情兴奋,欣然命笔,写下了这组著名的《浣溪沙》小词。把农村生活扩大到词的题材中来,这是苏轼的创举。这五首《浣溪沙》宛如一组北宋农村的风俗画,是中国词史上第一次以农民群象为主人公的词作。组词前原有小序:“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是第三首,写作者在村庄巡视的情况。

词的上阕侧重描写了词人乍见农民喜获蚕收的情景。“麻叶层层檾叶光”,词人首先看到的是庄稼的长势喜人。不论是线麻还是檾麻,都长得葱茏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绿色的毫光,这是路上所见的一派明朗清丽的景色。紧接着写进村所闻,不知是哪一家已开始煮茧了,使全村者飘散着沁人肺腑的芳香!着一“香”字,披露了词人与农民共同的欣喜之情。第三句紧承前句,“隔篱娇语络丝娘”,活现出娇声细语、又说又笑的络丝的妇女们的劳动情景。上阕三句词人灵活地变换描写角度:首句从视觉角度,第二句改为嗅觉,第三句则换成听觉。读之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词的下阕着重表现了作者对农民处于青黄不接之中的体恤关怀之情。一、二句勾画出一幅农村生活写实的画面。一位垂着白发、拄着藜木拐杖的老人,抬起昏花的老眼望着词人,而词人见到的却是老农采摘青青的麦穗捣碎后制成干粮来饱饥肠的情景。面对此情此景,想到徐州已经连续两年闹水旱天灾,于是作者以十分关切的心情“问言豆叶几时黄”,在这—组《浣溪沙》小词里,直接写地方官与农民对话的,就只有这一句。这一句问话看似寻常,却饱含着苏轼对农民深厚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词人对农民的深切关怀。

这首小词以作者行踪为线索,上阕是由村外写到村内,下阕又由村内写到村外,显示了词人巡视乡村的行迹。脉络分明,结构严密。


《浣溪沙》 - 宋·苏轼 - 可可诗词网

《浣溪沙》 - 宋·苏轼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三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即“乌台诗案”)。后经一些元老重臣营救和神宗祖母太皇太后的干预,苏轼才于同年底获释,贬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初到任,弃置闲散,生活窘迫,但他善于因缘自适,不久生活便安顿下来。

元丰五年(1082)春,苏轼经人协助,在黄州东南30里的沙湖买了些田亩。“因往相田得疾”,遂往蕲水麻桥医家庞安常处求疗。病愈后,偕庞安常同游清泉寺,见寺侧有一兰溪,溪水西流,即景生情,感慨系之,遂作此调。

词的上片写景。诗人根据自己游访清泉寺的见闻与感受,从视觉和听觉上描写了清幽而秀丽的暮春景色。先是往近处看,山下的溪水淙淙流淌,水边的兰草绽出新芽。接着把视点投向蜿蜒于松林间的沙土路,极目所见,小路干干净净,仿佛是被水冲洗过一样。然后又写听觉:傍晚的细雨声中不时传来杜鹃的啼叫。如果说前二句写景有些疏淡,那么第三句则以神来之笔进行烘托渲染。那潇潇暮雨和杜鹃声声,不仅点明了诗人游访清泉寺的季节和时间,而且将环境烘托渲染得更加幽雅、秀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春的生机。

词的下片是议论、抒情。诗人面对清幽、秀美的景色,灵感生发,触景生情,联类取喻,抒写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怀,表现了自己不甘于逆境的执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谁道人生无再少”的反诘,来势突兀,跳跃性大,反映了诗人思想的敏捷和气质的旷达。对其反诘,以借喻相酬答,既落墨于眼前的实景,又形象地指示了人生的哲理。我国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万千江河均为西水东流,因而有“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喻。诗人机敏地抓住兰溪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升华为譬,说明老年人是能够老当益壮,焕发出年轻人的精神活力的。

“休将白发唱黄鸡”是化用了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的诗句。白居易诗中的“黄鸡催晓”、“白日催年”的譬喻,常被人用以抒发感叹人生易老的悲伤情绪;而苏轼却以“休将”一词相冠,反其意而用之,告诫人们不要因年老而自暴自弃、自嗟自叹! 这就充分地表现了诗人执着的生活追求和乐观豪爽的精神境界。

这首词借助于环境的启迪,机敏的联想,将清幽、秀美的景物与形象、深刻的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抒写了他身处逆境,但仍积极乐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08:40